「城市风光」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大部分时候它不仅指代某一个地点,更是我们经历过、熟悉的并留下深刻回忆的地方。它的妙不可言或许人尽皆知一目了然,亦或许是深藏心底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
回忆汹涌呼之欲出,且听作者们平和、真诚且娓娓道来。我们希望通过「城市漫步指南」这个系列,带你领略每一个有趣而又非凡的城市风光。
「城市漫步」(citywalk)通常会有一个领队带十多个人在城市中走一段固定路线,以此观察和了解城市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这种旅行方式在日本和欧洲国家比较流行。但国内目前只有上海有比较多团队组织城市漫步活动,但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城市同样特别适合漫步,比如中山。
中山城区保留了许多老街老巷,历史丰富的老式民居藏匿于其中,路边是为行人遮阴的高高的行道树,城市中还有平靓正的美食,这些让中山成为一座十分适合行走的城市。而也我因为在中山生活而爱上了城市漫步,在中山生活的四年多时间里也走过许多的大大小小的街巷,喜欢上用行走的方式了解一座城市,去旅行的时候总是先往老城区的巷子里钻。于是我编辑了这篇文章来分享了自己在中山漫步经验,希望为大家认识城市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建筑都受民国时期南洋华侨带来的建筑风潮的影响,比如下面要提到的碉楼和骑楼,以及随处可见的各式民居。这些建筑在吸收外来建筑审美的同时又结合了当地传统的文化,并在建造中因地制宜的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态,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成为中山街头独特的风景,而这些都是只有通过城市漫步的方式才能体验到。
漫步路线:仁厚里、永安里、龙母庙街、拱辰路、水关街、下河泊、弓箭巷、华贵坊、从善坊
由于核心城区没有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中山保留了大片的老住宅区,这些住宅区的交通网络交错纵横四通八达,许多历史悠久、形态各异的民居就扎根在这些街巷深处。中山现存的老民居不少还在使用,因此都比较好的保存了整体的结构,广东传统的竹筒屋、长屋、明字楼等类型民居也随处可见,其中部分还是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每栋建筑都能说上一段历史。
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你可以在同一条街道上看到仿巴洛克式、仿法国古典主义式、仿哥特式、南洋式等不同建筑风格的民居,有些甚至融合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民居极具特色的形态。这些建筑散落在街道的各个角落,走到哪都能遇到,但你不会知道下一栋会是什么风格,而这些也是最吸引我的,每次走进陌生的街巷都像在开盲盒一样,期待在漫无目的的穿梭时收获新的发现。
在漫步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是楼顶的「女儿墙」,有些张扬、有些现代、有些古怪,每一栋的女儿墙都不一样,是这些民居最具个性的部分,也是我漫步街头时最有富有乐趣的部分。特别是看到一些很奇怪的建筑的时候,就像开到了限定款的盲盒,特别有成就感。比如上图右侧的水关街15民居就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格,红砖墙配中式屋檐,在清一色的灰白外墙的街道上特别显眼,虽然在广州上下九有见过类似的民居,但是在中山还是没见过其他类似的。
上面说的只是竹筒屋这类样式,中山其他类型的民居也都很容易遇到,对于建筑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个宝藏了。而且上面推荐的街巷是位于中山市中心老民居比较密集的地方,这些街巷大部分都会相互联通的,可以一直在里面漫步探索。
漫游路线:曹边村、沙边村、库充村
因为《让子弹飞》的拍摄,广东开平的碉楼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中山的碉楼数量仅次于开平是广东碉楼现有数量第二的城市。中山在民国时期最多大概有 3000 座碉楼,而现在剩下的还有 500 多座。过去碉楼是一种纯实用性建筑,敦实厚重且结构坚固,主要用来防御当时沿海地区频繁出没的盗匪,后来在抗战时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还能在许多碉楼的身上找到当年战斗留下的痕迹。
现在的碉楼虽然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但因为当时受华侨所带来的建筑思想影响以及与各地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习俗的融合,每个地方的碉楼结构、形态、装饰上都各有特色,让我们可以以一种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去观看。
中山的碉楼在曹边村、沙边村、库充村分布比较集中,如果要去的话比较推荐结合美食打卡,先在附近找个好吃的顺便再到村落里逛一逛。然后市区也有蛮多碉楼,但比较分散,很多都藏在小巷子里,如果不是做研究的话就不推荐单独去看了,倒是可以多在老街巷里走走,说不定就会遇见。比如下图左侧是我在市区偶遇的一座碉楼,由于样式比较简单,在发现之前我经常路过都没有注意到。
中山的碉楼蛮多都是下面这种比较简单的样式,开平那种比较华丽的碉楼就并不多。简单的碉楼仔细看的话也能找到蛮多细节,比如窗户上的窗楣,为了避免图案重复,选择了两种样式;顶部的平台四个角都做了欧式风格的立柱,下沿还绘制了中国传统主题的书画。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漫步路线:孙文西路步行街、逢源步行街、孙文中路
骑楼步行街也是中山的文化宣传的招牌了,是许多游客来中山的第一站,虽然广东很多地区都有骑楼,但是像中山这么长联排骑楼应该不多,尤其是每到下午阳光斜射下来的时候,骑楼下的廊柱的影子就像钢琴的黑白键一样延续到路的尽头,一个人慢悠悠的走倒也特别惬意。
孙文中路上有之前在「城市收藏夹」里推荐过的「四囍咖啡」,而对面就是中山经典之一孙中山纪念堂,旁边是后面会推荐的「华生行」和「快可立」。孙文西步行街靠近烟墩上公园和岐江,步行街中间还有几座历史建筑,应该是中山最适合街头漫步的路段之一了。夏天的时候到烟墩山上走一走特别凉快,晚上可以去岐江看江景,再走远一点可以去岐江对面的岐江公园。岐江公园一个老船厂改造成的主题公园,里面保留改造了很多过去船厂的建筑,风景相当不错,特别适合一个人去发呆或者和朋友野餐。
另外文章后面推荐的美食很多也都步行街附近,平时我会从孙文中路一路走到孙文西,然后转到逢源步行街,中间先在「澳门义顺牛奶」吃一份双皮奶,然后再走到「钊钊美食」吃一个炸九吐鱼,最后从名族东市场后面的狮子街转回到孙文中路,如果是比较晚了就到白水井大街的「新星休闲食店」吃份牛杂捞河粉,这几乎是我漫步的固定路线了。
PS:关于这些街道的历史,推荐关注由中山本地历史爱好者组织的公众号「中山历史」,分享了很多中山过去的历史和居民们的回忆。
小老虎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采访里把北京独立音乐和小众文化聚集地——鼓楼东大街比作一个巨大的信息场,就像蜘蛛网一样只要在这某一网点上就能够感受到整个网的震动,将人与人联结起来。而我觉得咖啡厅和菜市场其实也具有这种特质,一座城市爱喝咖啡的群体和常年在某一菜市场买菜的群体在日常互动中交换信息,建立联系,通过每一次交流编织出一张无形的网络。
作为一个菜市场爱好者,每到其他城市旅行我都会先到当地的老居民区和附近的菜市场,像当地人一样买点小吃,然后边逛边吃,用五感去体会一座城市的节奏。
漫步路线:沙岗墟市场、民族东市场、延龄市场、张溪市场、南下新市场
菜市场是我去到一座城市一定会去走走的空间,我觉得每个的菜市场都展示了一座城市当地的饮食生活习惯,也是最能感受到当地生活气息的场所,在大理菜市场有很多散装烟草叶而且猪皮都是烧过的,新疆菜市场是按公斤计重,北方菜市场买白菜用板车装,还有广东菜市场各种美味烧味、牛腩和新鲜的蔬菜,这都能看出一座城市的个性。
虽然中山市区的大部分市场我都去过,但每次城市漫步中还是会被这些空间所吸引,因为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处于不同社区,在不同时间去菜市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如果来到中山,可不要错过这些好吃又好逛的菜市场。
中山最著名的菜市场是沙岗墟。拥有 500 年历史,占地将近 200 亩,位置靠近市中心,每逢农历三六九赶集时就特别热闹。沙岗墟很接近在农村传统集市的状态:比如集市会卖野生的或是小农们自己种的农产品(六种不同的香蕉见过没),还有菜苗(我在天台种的菜就是这买的),还有非常便宜的水果(各种十块钱五斤),以及老物件、日用百货、花卉、煲汤的中草药、小吃等等。这些在现代大都市里都很难再看到的场景还在沙岗墟一直延续着。
另外还有两层楼带电梯的民族东市场,位置靠近小吃街白水井和步行街,买海产的话这里比较便宜,旁边还有一般人发现不了的躲在小巷子里的市场。张溪市场是我最常去的,位置靠近新都汇二期,因为菜价便宜,许多餐厅老板都会去那里采购。南下市场很大,位置靠近利和广场,外面有很多水果摊,晚上有好吃的四川麻辣烫。延龄市场比较干净,在逸仙湖公园对面的巷子里,很好逛,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市场。
PS:在端传媒的一篇报道的数据显示北京在 2014-2018 这几年时间里切除了 400 多个各种市场,也就是说在北京城区传统的农贸市场几乎都消失了,或许只能去城郊才能找到。这同样也是中国其他城市所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关注菜市场可能难以适应那套人情交易逻辑,但是对于对于常年去菜市场采购的中老年人来说,面对的可能是建立了几十年的社会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然而在各种服务替代人的存在的时候,我们不再去菜市场买菜,去餐厅吃饭,去百货超市购买日用品,我们许多与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也因此被切断了。可是从情感的角度不仅是亲密关系能满足我们的情感需要,生活中各种弱关系同样是我们身处异乡时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来源,当市场阿姨主动热情的招呼我,餐厅老板一如既往的按照我的口味调味的时候,一座城市温情的一面也因此浮现出来。
漫步路线:柏苑路、松苑路、竹苑路
广东许多小城市咖啡文化都挺活跃的,像江门、汕头和湛江的咖啡氛围都不错,可能也是和城市本身的生活节奏有关吧。中山这两年咖啡厅也是越来越多了,并且大都沿着柏苑这段路辐射开来,两三公里的长开了几十家咖啡厅,道路两旁的树很高,绿葱葱的,阳光透着树叶打下来的时候特别好看。而且在老社区附近,周围安静富有生活气息,特别适合通过漫步的方式去遇见这些咖啡厅。
之前在少数派作者群中大家聊过如何在新城市交到新朋友,我觉得咖啡厅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因为咖啡厅本身提供了一个很自在的氛围,这种氛围首先是鼓励大家互动的,比如许多咖啡厅设置的吧台位直接为咖啡师和顾客面对面的互动创造了条件,而大家处于令人放松的空间时也会比较容易且愿意接受和他人产生互动。
有一次我在点评网站上找了家没有去过的咖啡厅。去到的时候没什么客人,店员播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后来我发觉这些音乐全部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也因此和店员聊了起来,最后惊喜的发现我们的歌单重合度特别高,感叹到大数据都未必能推荐到,我们就边聊边试店里的咖啡,一直从早上聊到了午后。再后来我也因经常去店里玩和大家都熟络了起来,而店里的熟客也都是很友善,感觉一下就认识了很多朋友。
我觉得年轻人的咖啡厅就像中年人的菜市场,是消费也是社交的场所,你可以在一家咖啡厅单纯独自享受轻松的时光,也可以做个社交达人,在不经意的搭话中认识新的朋友。咖啡厅和菜市场这种空间的存在是城市人情味的重要组成,也是我们建立对城市归属感的关键。当我们觉得孤独的时候,不妨到楼下最近的咖啡厅里坐一坐,观察观察自己所在的社区和附近的人,在陌生中找到和城市的联系。
只有在脱离整体秩序时,物体才会展现个别的特色。只有逸出空间——也就是整体秩序的别名——物体似乎才能真正成为所谓的“物件”。——《路上观察学入门》
「路上观察学」由赤濑川原平开创,是以类似科学的方式定义在路上对于城市日常生活的观察,路上观察学还有个姊妹学科叫「考现学」,比较接近民俗学的有点像民俗学和博物学。这两个学科都比较难进行准确的定义,我自己把路上观察学的理解为一种用抽离日常的视角去重新对眼前的事物进行收集和理解的方法,像是「带着探照灯」上街。
比如「帝都绘」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基于路上观察学的一种考现,三百七十八首北京的歌、北京校服研究、北京栅栏简史、北京人是从哪来的这几个项目都很有代表性。还有「abc 艺术书展」中的《野生设计》《151 个墩子》《Chinese Romance》也是同样也是基于路上观察的很有趣项目。这些项目观察的对象都是很日常的事物,但当把他们抽离出生活呈现到我们面前时,我们却会觉得有趣甚至令人感动,这大概就是路上观察学的意义:以「他者」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碎片,从而因为这种重塑而让我们加深了对城市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当我们把路上观察融入城市漫步时并不需要像上面提到的项目那样极致,我们只要走上街头,保持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情,去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够了。像豆瓣上的桥洞爱好者小组、消防栓爱好者小组和文字墙小组都是都是很好路上观察实践。
路上观察没有门槛,适用于任何有物体的地方,我们只不过是换种角度去看,却让漫步这件事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在大理的时候我发现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带帽子的习惯,于是我就记录下了他们戴的各种样式的帽子,在菜市场见到的叔叔阿姨们改造的自行车很有意思,我也记录了下来,还有街上居民用看似「无用」的物品做的有用的改造等等,街头随处可见的一些物体都可以成为路上观察的对象。如果你搜集研究的足够多了,或许还能自己开创「桥洞研究学」或是「消防栓研究学」呢。
之前在城市收藏夹征文中分享了一部分适合两三个人用漫步的方式打卡的餐厅,还有很多其他小吃和适合多人去的餐厅没有推荐,这次给大家再补上。
📌地址:西华社北巷13号 | ⌚营业时间:9:00-19:00 | 💰人均消费:¥20
钊钊是一家主营炸物的小吃店,也会买一些基础款糖水。如果喜欢吃炸物的,那简直不要错过,这里可以吃到你满足的一边咧嘴笑一边流油。炸物我喜欢九吐鱼,排挡都是切块,钊钊是一整只炸而且面衣比较薄,大火浸炸后面衣保持一点酥脆,鱼肉是豆腐一样的嫩滑,有点吓人的大嘴巴吃起来都特别香。另外我还喜欢他们家的绿豆沙,我觉得比其他专卖糖水的做的都更适合我的口味。
PS:钊钊旁边就是另一家网红店众生堂,主要卖烫菜,但是他们的咖喱炸鸡翅才是最好吃的,另外如果对中山的特色凉茶感兴趣的,可以试一下三丫苦,一定会颠覆你对凉茶的理解。钊钊对面是九曲河美食街,如果是下午路过这里就可以到美食街吃晚餐,森记牛杂煲、根叔烧烤、逢源鸡煲都值得推荐。
📌地址:中山市石岐街道太平路后岗涌66号(光明路口) | ⌚营业时间:6:00-15:00 | 💰人均消费:¥20
正斗应该是中山最地道的广式云吞面了,面能做到爽口 Q 弹,汤底清澈鲜浓,牛腩软烂浓郁,云吞饱满爽滑,基本上是没什么可挑剔的,价格也比较公道,基本都是在 20 元以下。另外他们家的粥也特别抵,都是用脸那么大的碗装的。不过要来的话最好早点,因为通常下午很早就卖完收摊了。
PS:正斗旁边是中山很有历史的一座人工湖公园,下午在这里散散步相当惬意,而沿着街道往南走一点就是之前推荐过的金银龙烧味,旁边还有做粥粉面饭的顺德记和主打猪扒的猪扒明值得推荐。
📌地址:拱辰路4号 | ⌚营业时间:9:00-21:00 | 💰人均消费:¥25
华生行是中山老字号餐厅,粥粉面饭、糖水、炖汤都有,承包了三餐加下午茶和宵夜。华生行去的都是老街坊,完全不用担心踩坑,无论什么时候路过想吃东西了都不用犹豫总有一款会满足你。拱辰路这家东边就是著名的孙中山纪念堂(对面是推荐过的四囍咖啡),正对面的快可立是开了也是开了几十年的奶茶店,味道就是小学校门口的那种味道,每次路过的时候我都会来杯奶茶在里面坐一会儿。
📌地址:中山市民生路188号 | ⌚营业时间:0:00-24:00 | 💰人均消费:¥30
中山为数不多的 24 小时营业的餐厅,算是中山人的深夜食堂了吧,开了 30 多年,看到有人说自己是被妈妈安利过来的就能知道这家店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了。不过说实话要在广东推荐炖汤还是很蛮有风险的,毕竟家里的汤才是永远的第一。倒是可以推荐下这家店的隐藏宝藏——白切鸡腿饭,每天限量供应需要碰运气才能吃到的饭,鸡有鸡味,皮肉之间带有啫喱胶冻,葱姜茸特别香,广东人应该都懂这是对白切鸡很高的评价了。所以如果有路过这里不喝汤的话,也不妨试试白切鸡饭。
PS:益寿西边靠近名族东市场,东边是最火的白水井宵夜街,之前推荐过的新星就在这,此外还有喜茶,手工制作价格实惠的走鬼汉堡,到了晚上还有各种宵夜摊,午夜觅食的首选。
📌地址:大墩村47号 | ⌚营业时间:17:00-4:00 | 💰人均消费:¥40
荣记大概是唯一一家我每次去都吃到扶墙走但是人均从没超过 40 的一家店。大学期间去过最多的也是荣记,因为他们菜量大,味道又相当不错,对学生来说是性价比之神了,以至于毕业之后还会带同事过来吃。荣记的菜相比于其他排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的位置在城中村中心的一栋民居里,饭桌就摆在门口的一棵大榕树底下,旁边还有一座庙,基本每次吃饭都是几十桌坐的满满的,想体验最接地气的排挡的朋友们可不要错过。
PS:荣记靠近岐江的摩天轮,再走走就到了逢源步行街,适合晚上吃饭完和朋友慢悠悠的聊天欣赏岐江夜景。
上面提到的店都是石岐区的美食,中山的许多特色美食其实需要开车到其他镇区才能吃到。由于我只吃过其中一部分,就简单推荐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山美食。
红日饭店(东升镇):脆肉鲩在广深都能吃到,但脆肉鲩其实是中山最开始养殖的,红日饭店则是专门吃脆肉鲩的,你可以在这里吃到各种做法的脆肉鲩。在其他地方吃脆肉鲩你可能会觉得口感很韧,吃起来有土腥味,在这里你只会觉得好吃。
明记食店(三角镇):这是一家我和同学坐了好多次两个小时公交去吃的店,也是每年到了秋冬就会想念的店。毋米海鲜粥虽然在市区也有,但完全没有在城郊上百桌的排挡里有感觉。明记几十种海鲜和肉都很新鲜,蔬菜菌菇也有很多选择,十块钱一碟的20个肉丸大家都跟不要钱一样的拿,每次我们都会因为吃太多而一致认为最近都不会再想吃海鲜粥了。
园林食店(民众镇):民众的烧鹅也是中山特色之一,烧味这种东西是想想都会流口水,况且是鹅这种皮下脂肪丰富,肉多且有风味的动物,简直是食肉兽的福音。五六个人去点份烧鹅加焖鹅就正正好,另外记住一定要点一份油盐饭。(中山其他的烧鹅店比如孖宝庄园、松涛居和松皮棚也值得推荐)
崖口煲仔饭(南朗镇):崖口是广东唯一一个还在施行公社制的村落,靠近伶仃洋口岸,附近有很多海鲜餐厅,不过我最推荐崖口煲仔饭。因为我经常骑自行车去崖口,20 块一份的四拼煲仔饭可以从 47 种食材中选四种,然后给你铺得满满的,而且煲都要比其他地方大一圈,对于需要运动完的需要补充体力的人来说可太满意了。
中山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观光的景点,作为二线城市也并不发达,道路规划和公共交通系统也常让人吐槽。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缓慢的发展让这些老社区得以存在,让中山能够一直保持着非常自在悠闲的生活氛围,让我觉得中山是一个非常适合漫步的城市。总之,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能感受到中山街头的乐趣,也能在平时漫步时发现路上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