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我是浙江上虞人。
从小我就喜欢去上虞图书馆,那里有越窑青瓷的故事,也有梁祝的美丽传说。不过,后来我长大成人,去了异乡读书,反而不怎么去图书馆了。
大学时,偶然去看了看 上虞图书馆的官网,这才发现虽然是小城的图书馆,但是数字文献却建设得有模有样。他们开设了「特色数据库」栏目,汇集、整理了大量上虞本地的历史资料,无论是他乡的客人,还是家乡的游子,都可以在这里快速了解这座小城的传奇往事。
先说一段趣事儿
也许是几经改版,上虞图书馆数字文献中许多资料曾经不可用。例如,许多 PDF 或者图片链接都提示 404 无法访问的错误。于是我给上虞图书馆的电子邮箱发去过一封邮件,请他们帮忙修正。
邮件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原以为没有工作人员专门去看电子邮箱,没想到在我几乎忘记这回事情的时候,我收到了上虞图书馆发来的邮件,表示资源均已得到修复。此时,距离我发去邮件过去了 20 天。
暗自感激,当时我几乎把所有资料全部翻阅了一遍,后来几年里也时不时过去看看,觉得既有趣又受用。后来,我偶然发现一个问题。在《上虞大事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写道:
1952 年 2 月,绍兴行政专署撤销,上虞县改属宁波专区;1946 年 9 月 26 日,恢复绍兴专署,上虞县仍属绍兴专区;1968 年 6 月,绍兴专署改为绍兴地区,1983 年 8 月改为绍兴市,上虞为其属县。
在这段绍兴专区的往复历史中,时间发生了错乱。1946 年,叙事上介乎 1952 年和 1968 年之间,显然不合理。况且,彼时新中国尚未成立。
后来我查询了绍兴市人民政府网站《绍兴市志》的内容,以及维基百科《绍兴专区》的词条,认为这里应当是 1964 年。例如,在《绍兴市志》中提道:
1964 年 9 月 22 日,析宁波专区,复设绍兴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 5 县。
于是我又一次给上虞图书馆发去了邮件,希望他们改正。这一次,他们在我发去邮件的第三天就给了我答复。经过核实,工作人员在邮件中确认了这个错误,也表示已在网站中修改。不过,我刚刚打开网页去查看时,发现依然写的是 1946 年,大概后来又有了网站的版本变更。
从新中国开始读起
既然提到了新中国的篇章,不妨从这里开始读起。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小城也迎来了全新的希望。1950 年,新中国成立伊始。这一年里,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丰惠镇召开。这一年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上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这一年里,县农民协会建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县首届文教工作者代表会议在丰惠镇召开。
我也读到这座小城和共和国一同所历经的挑战。1951 年,全县数千名青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报名参军。也是在这一年,全县十多万群众一同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和重新武装日本。仍然在这一年,中国抗美援朝总会上虞县分会成立,全县开展「捐献飞机大炮」活动。至年底,捐款可购飞机 3 架、大炮 1 门。
这里也记录了上虞这座城市在行政归属中的分分合合。1952 年 2 月,绍兴行政专署撤销,上虞县改属宁波专区;后来绍兴专署恢复,上虞县仍属绍兴专区。1954 年秋,曹娥江以西的东关区全部、汤浦区的部分乡由绍兴县划入上虞县;1956 年 4 月和 1960 年 8 月,又将上虞县一些村子划归了余姚县。
我还读到小城在抗击疾病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我们在 1951 年开始进行血吸虫病调查,多年努力,终于在 1979 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我们在 1952 年迎来了天花病绝迹的喜讯。在 1983 年,上虞县基本消灭丝虫病。
小城故事,只在寥寥数语
历史必不尽是严肃而枯燥的记录。在《上虞大事纪》中,时常可以读到一些小故事,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1937 年 8 月 15 日,日军飞机在全省多处投弹轰炸,曹娥对空监视哨及时向杭州笕桥机场通报敌情,国民党空军从杭州笕桥机场起飞迎击日机,曾与日机在曹娥上空激战。
无论是前面共和国篇章中的抗美援朝,还是民国篇章中的抗日战争,又或是五四运动、解放战争,这些在教科书上的历史,曾经让人觉得很遥远,但是通读地方志,一旦和自己的熟悉的家乡相关联,读到那些亲切的地名,读到那些熟悉的人名,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历史之中。那些创造历史的,也包括我的祖辈,也包括我们这座小城。
民国 25 年,县立中山小学五年级学生陆维祥,参加丙组全国小学语文赛获第一名。
平白无奇的陈述,连接着百年历史。语文,小学,全国比赛,这些放到今天多么平常的词语,却也在当年发生着。陆维祥,他们那时候的小学,受着怎样的教育?获得了全国第一名,家里、学校,是多么快乐地庆祝?
康熙十八年,长塘乡篁村人罗淇考中武状元。乾隆十三年,东关镇梁巷村梁国治中状元。
而如果把时间继续往前推移,300 多年前的「全国第一名」又是如何的景象?
康熙二十五年,东关镇新建庄大恶霸章如安,盘剥百姓,强抢民女,逼死人命。绍兴知府余子青微服察访,为民除害。
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康熙多么遥远,新建庄却就在我家邻村。简单几句话一笔带过,如果笔墨落处多一些细节,这肯定是小说中颇具悬念又大快人心的一个篇章。
东晋升平五年,谢万卒,谢安乘机脱离桓温回乡理丧。不久出任吴兴太守,谢安从此从政,并迅速转向东晋中央,孝武帝时任宰相。
再早一些,就是成语故事了。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就出在这里。
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为避唐尧之子丹朱之乱来到今百官镇,文武百官随舜而至,因有百官桥古迹、百官镇地名。又,舜与诸候会事讫,因相娱(通虞)乐,故曰上虞。“上虞”之名由此而来。
更早一些,已然是神话传说。虞舜、大禹,这些远古时期的名字,都与我们小城息息相关,以至于「上虞」的名称就是从舜的故事中得来。至今,「舜耕公园」依然是这里的我和朋友们常去玩耍的地方。
在图片和古籍中倾听小城回响
图书馆数字文献中亦有大量文物、古籍的图片,按朝代分门别类,可以作为资料查阅。上虞曾经出土 陶盉 等文物,这些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承载着这片土地上先祖的生活踪迹。
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出生于此,后来写下上虞南部地区的方志《山居赋》。
光绪《上虞县志》是上虞方志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上虞图书馆数字文献也可以查阅整本扫描件。
我最喜欢里面《风俗》一章,讲了许多有意思的传统风俗习惯,婚丧嫁娶,一应俱全。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在《上虞县地名志》中,我得以看到我们小城在八十年代初时的模样。
这还远远不够。上虞方志不但介绍了上虞整座小城的总体情况,也收集了每一个「公社」的具体细节。这些公社后来成为了如今的镇子和村庄,名字大体不变。例如这是当时东关区道墟公社的地图,现在是道墟镇的中心区域。
道墟公社的章节具体而微,从公社概况讲起,介绍了政区沿革、人口、面积、地理、气候、经济、文教、交通,而后仔细介绍了每一个村庄的情况。
道墟公社属宁绍平原范畴,除几座孤立小山外,全社地势平坦,平均海拔 5 米左右,河渠湖泊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这些孤立小山半掩于冲积层中,如椎如楔,崛起于平原之上,形成了冲积平原上的特殊地貌。
好喜欢这个表述。半掩于冲积层中,如椎如楔,崛起于平原之上,地理学家们如此文艺地将我们小镇的地貌描述得形象而准确。
曹娥江及境内河网皆可通航运。全社现有农用汽车 4 辆、计 8.5 吨;农用机动船 3 只、计 22 吨;木船 170 只、计 617 吨;水泥船 231 只、计 1246 吨;挂桨机 14 台、计 80 马力。
颇具江南特色的一条介绍。
小镇「河渠湖泊纵横交错」,是故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我爷爷年轻时经常划船去绍兴、杭州,水路成为我们出行、运货的重要通道。
时至今日,许多汽车到不了的地方,船只却可以到达;家家户户门口都会过河道,或宽或窄,大多停靠着自家的船只。要渡河,撑船比过桥更灵活。要去山里,划船比步行更省力,比汽车更快更近,也能装载更多的人和物品。
我们和我们的晚辈们,身体中蕴藏着水的基因,深深喜爱着去水中玩耍,偏偏我们这一辈却没有学习用橹的技能,想去玩时,只好缠着父辈或者祖辈帮忙划船。
四板桥村,别名水栏桥,沥泗大队驻地。89 户、405 人。村边有水栏桥,因桥面由四块石板铺成,俗称四板桥,以桥名村。位于县城西 9 公里,东濒曹娥江。属平原水网地区。
果真如此!邻村四板桥,我经常困惑名字由来,恰巧村里有一座石板桥,所以一直这样猜测,没想到在方志中找到了确认。
《地名志》中对每一个自然村的名字进行了详细的考据和阐释,也记录了每个村子的人口和地理概况。
称山,别名青山。位于县西部道墟、杜浦、肖金公社交界处,距县城 11.8 公里。《绍兴县志》记载,战国时肖金、道墟一带尚属海域,称山四面环水若孤品,越王勾践为雪耻报仇,尝居积山斋台寺,在狮古岙和称山下称炭铸造兵器,得名称山。海拔 191.5 米。方圆 1.2 平方公里
除了村庄,《地名志》还讲述了每一条河、每一座山的由来和故事。
幼儿园时每逢春游就会去的称山,是我们镇中心的一座「孤立小山」。称山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听上虞人民广播电台的广告时就曾听说:「越王勾践曾在此称炭铸剑。」如今,我在上虞方志中读到这一段,勾起了许多年少时的回忆。
越地文化一脉相承,商周时期的故事依然在这片土地上传唱,数千年前的地理风貌与现在稍有不同,却也大致保留至今。
这本《地名志》的附录,记录着地名规范化的历史进程中,上虞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曾经走过的一个个脚印。
这里还记 录了更多
上虞图书馆的数字文献,通古贯今,面面俱到。除了前面介绍的这些,囿于本文篇幅,仍有大量文献难以全部谈及。
例如,在《邮电志》中,记录了自光绪年间起,直到建国后,电报的价格变迁。
这里也记录了「邮路开拓」的历程。从船、步行,到铁路,到公路,才有了今天的邮政便利。
例如,《教育志》从私塾和学院开始讲起,讲到当年的每一所学校从建校起的许多往事,讲到当年学校所讲授的课程变革,讲到在上虞的教育历程中作出卓越贡献的重要人物。
例如,在《公安志》中可以读到许多曾经发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记录之详细,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我还惊喜地发现,《公安志》中有一章节名为「计算机人口信息库」,里面记载了上虞从颁发居民身份证试点开始,使用计算机来管理人口信息的最初尝试。
1987 年 4 月,县府发证办购置型号为 IBM—PC/XT、容量 40 兆字节的计算机 1 台,由县府计算机室负责确定码本、码表和人口资料的过录编码、录入等业务技术实施。
我在维基百科上找到了这台计算机。就是通过这台计算机,存储了当年小城 72 万余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住址 5 项人口信息资料。也是通过这台计算机,自动生成了 16 周岁以上公民的居民身份证号码、签发日期、有效期限 3 项数据。
此外,还有《劳动人事志》,还有《工业志》,还有《粮食志》,不一而足。
小城虽小,却也历史悠久。自虞舜「因相虞乐」,到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始置上虞县,及至今天,数千年的传奇往事,在这些数字文献中娓娓道来,面面俱到。
阅读时,我对当年的编委满怀感激,也对上虞图书馆心怀感恩。当年认真的记录和编撰,在当今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图书馆的数字文献,则为我们这些想要查阅资料的年轻人们构筑起了桥梁。
关联阅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