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我都装好了 | 整理书房,从无序中寻找秩序,抑或是不整理的浪漫
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 tomtoc「东西我都装好了」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我们的书房总在整理与不整理、秩序与随机性凌乱的光谱中间,就像我们人的本性,总有寻求秩序的渴望,却同时对秩序的不耐和不舒适,也想挣脱和超越。
—— 唐诺《阅读的故事》p.9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书房的样子,或整洁明亮,或舒适温馨。我总是会畅想着自己的书房既可以各类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清清爽爽,又可以随手拿到想读的书。然而总是事与愿违,想尽量维持整齐,读书取书就不那么方便,想追求方便,就不得不放弃一些对整齐的追求,找到整齐与方便的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近正好重读了唐诺的《阅读的故事》,开篇就在讨论书房的秩序,边读边环顾自己书籍“宛如野牛羊”散落的书房,下了狠心决定好好整理了一遍书房,也希望这次整理之后整齐的状况可以维持得更久一点。
书房收拾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书籍的分类问题。无论是生活用品、书籍,还是电子文件、笔记信息等等,收拾整理的一大困境常常是分类问题。但书籍又不同于电子文档,不能轻松复制或制作快捷方式,也不能随时一键重新分类,这样的特性也就决定了书籍一次只能进入一个分类,每个类别只能向下区分子类而不能交叉。
那么,分类方案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类时应选取哪几个分类维度呢?作者、年代、国别、类型、主题、抑或装帧?比如说我前一段时间买了几本卡尔维诺的书,是译林出版社系列丛书中的几本,装帧几乎一样,其中有三本是小说,两本是非虚构。买回来我就开始纠结是该将这几本同一作者装帧一样五本书放在一起呢,还是三本小说和其他小说放一起,两本非虚构和其他非虚构放一起;如果五本放在一起是放到小说类还是放到非虚构类,还是单独摆放呢?换言之,虚构/非虚构和作者这两个维度该如何协调呢?
另一方面,即便我们几经权衡定下分类标准,很多书又可以分属不同的类别。就如唐诺所提到的《格列佛游记》的例子,这本书可以看作小说类,也可以看作社会学类,可以看作儿童文学,也可以看作旅行文学。在之前《贴标签是信息管理的有效方式吗?》一文中,我讨论了电子文档和信息整理中「标签」的助力作用,当事物有多重属性或属性不明的时候,可以给它打上多个标签,这样在检索每个标签的时候都可以找到它。可是就像上面提到的,书籍不能轻易复制或重排,因此「标签」在这里对分类帮助也就不大了。
即便我们解决了分类的难题,那么我们该怎么维持书籍的秩序呢?
首先,我们可能会不断地买回新书,很容易就打破原有的平衡,面临需要重新分类的问题。比如说读书日 300 减 150 折上折我又买了一摞书,本着维持书房整洁的心立刻将书籍归类收进书柜,可是归完类没过几周就忘了哪堆书里夹着一本还没看的新书,又该怎么有效地提醒自己呢?
第二,我常常发现好不容易收拾好了,可没几天又到处都是书了!床边总是会摆两三本书,沙发上也时不时会出现一本书。闲暇阅读还算好,有写作任务时开了一本书难免拎出一串书来,一段时间内如果需要同时展开两三个不同课题的写作,书桌可能瞬间就铺满了。哪天看不下去混乱的桌面花上十来分钟把书桌上的书一本本排好,这份整洁大概也又维持不了两三天,很快又会被铺开。
该怎么解决这两个难题呢?
唐诺在书中提到井然有序地阅读一本书困难重重。一方面,阅读的节奏并不总和生活作息节奏同步。比如说,我们时常随性想拾起一本书读,如果手边没书不免扫兴;又比如说睡前阅读必然不想再爬起来把书放回书架,体力也不能支撑,只得随手摆在床边。另一方面,阅读本身也会随着心情流动,可能会在看一本书的途中忽然心血来潮翻开另一本书一路岔开而去,可能会打开不同的书相互调剂来回翻阅,也可能会因为心情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书籍。既是这样,我们的阅读常常在不断的进行中,很难说到了放回书架的时刻。
既然阅读本身就不是如此有序的,那硬要维持一个有序的整理模式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那如果我认清了一个不那么有序的阅读状态是生活的必然,慢慢地也就开始坦然面对散落家中的书籍了。
唐诺在书中描绘了本雅明「不整理」的书房和他自己同样偏「无序」的书房,读来觉得不收拾也是一种浪漫。节取部分摘录如下:
关于瓦尔特·本雅明书房的描写
有恣意横摆,有直立积灰,有正在阅读着顺手置放乃至于一扔的书,有先买下来等待时日才开启的书,更有看完用完复归沉睡的书,这参差出一个动态的、进行中的自由而邋遢的阅读生态模样,把我们只白纸黑字读过、无缘亲临其中的本雅明书房真实成像出来。
(p.5)
关于唐诺书房的描写
一批书进来,它们会‘暂时’堪称体面地排列于书架上外形或基本概念接近的旧书中,如小心客气迁入的新住户,可能是同一作者、同一出版社、同一约定俗成学科或领域、同一种版本或装帧形式云云随机而定,也可能如买不起房子租赁而居的哪里挤得下哪里容身。 …… 阅读一经启动,很快地,而且总是为时已晚地,那些好好直立架上的「册」,便花开花谢一般纷纷掉落地板我伸手可及之处而成立‘书’的横行模样, ……
(p.9-10)
他们二位对这种不整洁的偏好又自有一番申辩和论述。
本雅明:从「有用」与「专横」中解放出来
本雅明有一套状似懒汉的动人哲学陈述,他以为这正是对书的解放,把它们从‘有用’的市场秩序分离出来,置于人的关怀之下,让书回复自由,回复自身的丰厚、浑圆和完整。
(p.6)……
一个「错误」的分类,可以理解为分类的破坏或解放,如果有精彩的知识、想象力和脑子,“即便是荒谬于斯的分类,同样可以联结到或说跳跃到演化史和生命的奥秘,通往一个意想不到的、极其丰饶美丽的思维世界,如此,我们怎么舍得不想方设法破坏那种单调的、唯一正确的专横分类,甚至试着破坏一下我们书房的窗明几净,好把书册,当然也连同我们自己,一并给解放出来呢?
(p.8)
唐诺:阅读源生于芜杂的生活行为本身
本雅明式的「拯救」或说房间局部整洁的「破坏」并没马上在这阶段就觉醒且姿态强硬地展开,正在的「拯救/破坏」作业得等到这批书真正被阅读才启动开来,自然地、绵密地、难以抵御地启动。相对于由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式的分类秩序,阅读活动却是游击队,它真正厉害之处在它直接源生于芜杂的生活行为本身,充分了解而且完全融入于房间的整体生态,利用了每一可能的缝隙,因此,充满着不易察觉的渗透力和颠覆力。
(p.9)
对一个不那么整齐的书房形容得再浪漫,也抵不过内心「收拾癖」发作时的烦躁。而且,其实绝对的无序也一定是问题重重的。唐诺写到他有一次想找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怎么都找不到,最终在地板上发现了它,压在了十六卷的契诃夫全集下。他解释到这大概是因为当时想起了书中一句话,觉得可以用来写契诃夫,因此特意作了标注并把书留在了地板上。这一刻他不仅再次读到了托克维尔,还回忆了契诃夫,这般奇遇难能可贵。但是当我读到这段的时候,找不到书的烦躁和崩溃已几乎切肤可感了,这绝不是“可以忍受的必要的代价”!而且,意外发现(seredipity)的美妙在一个稍微有序一些的环境下也可以不被错过。
这种无序的状态在我刚刚开始使用 Roam Research 这款笔记软件的时候也曾体验过。早先,我被 Roam 无文件夹结构的组织方式所吸引,以为靠搜索和链接就足够了,但随着笔记量的增大,检索变得越来越困难。更大的问题其实是遗忘,其实每一次在文件夹中找某个文件的时候,我们同时也顺便回顾了其他在被遗忘边缘的文件,很可能这不经意地一瞥让你想到了什么,而在一个没有清晰明确的索引提示的系统里,这些边缘、少联结的东西可能就永远地被忘记了,这种损失或许是不可估量的,它们目前处于边缘并不一定代表它们不重要,可能只是联结还没有开始建立起来。
我们为什么又很容易为这种无序所吸引呢?除了上一节里提到的「自由」与「解放」以外,少楠在《从目标到工具再到方法,十年产品人的知识管理体系》一文中谈到往往因为我们对一些领域的了解不足造成了分类困难,现有的文件夹体系常常迫使我们必须先分类再操作,因此迈出第一步就非常困难。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新用一个笔记软件时总要花很多心力去设计结构,导致心力交瘁,开始幻想一个不需要结构的世界。不过,无序状态不会是永久的,结构会慢慢涌现出来,而且也不是静态不变的。确实,我也有类似的体会。再以 Roam Research 为例,我在用了 Roam 一段时间后便会主动去建立索引页,这样对自己的笔记系统的结构也有了更好的把握,同时,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图书分类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书籍的理解,可能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分类计划。
其实,无序可能就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个阶段强求有序只会给自己平添苦恼。但随着内容的积累,若还保持完全无序的状态也会给我们带来困难,如果结构与秩序慢慢浮现出来,建立一个有结构的系统也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无序和有序间的状态中各取所需,接受一个无序的状态,同时也享受有序的便利,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平衡。
我目前整理书房的总体思路是分区管理,部分区域的书籍做一定类别区分、保持整洁,另一部分区域尊重阅读的无序状态,不再强行整理。这个有序的部分是我的书柜,看作资料库,分类摆放有待查阅的书籍。这些书可能是已经看完的,也可能是买来作为参考资料但短期暂时不看的。无序的部分则是我习惯阅读的区域,比如说书桌附近、沙发边或床头等,按阅读的需要摆放正在阅读的书籍,不再追求一定要定期归位或摆放整齐。另外,对应新书问题,我设置了一个缓冲区域,即收集箱(inbox),所有新买的书或暂时不好分类的书统一放在一起,稍后处理。
我目前的任务管理、文献管理、笔记管理和书籍管理都采用了「收集箱(Inbox)」的设计,这个设计主要受到 David Allen 的《Get Things Done(搞定)》任务管理系统的启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一下 Allen 的书。简单来说,在任务管理的整个流程中,新进的任务不直接分类安排而是统一加入收集箱里,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再做安排。我将这个想法也应用到书籍管理中,所有新买来的书都统一放在一起,不做分类,等读完之后再酌情归类到资料库。这样直接避免了没有读过的书在归档后被遗忘,也避免了有些书一时不知如何分类的困难。这个收集箱可以是书柜的某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盒子或箱子,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小书架,可以根据自己平时买书的频率和数量酌情选择。
工作台即这个系统里的无序区域,所有服务于当下阅读和写作的书都放到工作台来,可以直立也可以堆叠,根据工作需要自由摆放书籍,怎样更好地服务于思考就怎样摆!工作台也不必局限于一个书桌或一个小区域,总之就是一段时间集中阅读的内容最适宜出现的地方。接受工作台的无序状态是我这一次重新整理书房最大的变化。这样一个看似混乱的工作台一方面更好地帮助我进入阅读的状态,类似于不关电脑第二天直接进入之前工作的文档。另一方面,如前面提到的读书的过程通常不是单一线程的,书籍的非线性摆放状态则更好地反映了我们的阅读过程,也方便我们从书和书之间找到的关联。
当然,「工作台」也只是一个概括性的名称,日常消遣阅读同样适用,总体思路是当下在读的书不必追求一定要摆放整齐归好类,而是尽可能遵从阅读的流动状态。
资料库是大部分书整齐分类摆放的地方。资料库整齐有序也基本保证了书房的基本秩序,如开头所说,维持资料库秩序的核心是书籍分类的问题。
首先,前文提到的分类问题一部分通过设置收集箱和工作区有效地解决了。比如说新书一时难以确定类别,可以暂时放在收集箱内,读后再做分类。再比如说,阅读过程很难维持单线程,常常不经意就分岔开去,那么我们把这部分“扰乱秩序”的成分挪至工作区,资料库则维持了相对有序的状态。
那么,资料库的分类问题到底可以怎么解决呢?我目前主要采取两种策略。一方面做好思想上的调整,放弃对井然有序完美分类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不整理的浪漫」。那么先只做大分类或先做一个粗疏的分类,比如说学术资料和消遣阅读,消遣阅读虚构作品和非虚构等。另一方面通过定期重排实现动态分类。如果将书柜看作资料库,那么书柜中的书籍分类的一大功用是帮助我们迅速定位到想找的书,在书目没有特别多的情况下,有了大致的分类的情况下检索的困难不会太大。
分类的另一个功用是通过集中摆放来标记书籍间的关联,而这一点对于阅读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那么,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现在更倾向于根据作者、主题或系列集中摆放。这种汇集常常是渐进的,会随着我们读书趣味的改变而会不断变化,也会随着我们对一个主题内容了解的深入逐渐显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整理时也就不必刻意追求分类的严谨,可以通过定期重排实现书籍聚合方式和阅读趣味的同步。比如说我年初买了罗新老师的《从大都到上都》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收集箱里还没归类,前几天刚刚买了杨潇老师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我的书库里还有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何伟的《寻路中国》,马伯庸的《文化不苦旅》,前两本和其他外国文学的中译本放在一起,亲王的这本和他的其他书放在一起。按我之前的分类方案,罗新老师的这本书可能会和其他当代中文世界的作品放在一起,《重走》则会和其他与联大相关的书籍放在一起,但是最近受到一些书评和播客的影响,我逐渐对旅行文学有了一些了解也产生了一些兴趣,因此我计划这次重排把上面提到的几本书放在一起,再买几本旅行文学书籍集中阅读。
上一节提到分类的一大作用其实是帮助检索和定位,但在我们藏书量并没有特别大而且做了一定整理的状态下,找不到书的情况可能很少发生。无论是在收集箱里,还是在工作台上,还是在资料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看到书,看到书和书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理解这个世界,形成我们的思想。
建立书籍的联结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其实就是把相关的书放在一起。比如说收集箱中的书都是近期买的,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关联才会让你决定一批买下。或许是一些青年作家近期出版的小说,它们可能共同反映了作者们对当下时代的思考,或许是某个你最近关注的主题的几本不同类型的书,打算集中阅读。工作台上的书则更凸显了书籍间的联结。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位置关系来标示不同的关联,两本书也可以通过有关联的某两页夹在一起。
不过,书籍联结的建立最有趣的部分可能在于意外的惊喜。两本无意间放在一起的书,两本内容不同但碰巧封面有些呼应的书等等,这些瞬间往往最有助于激发我们的灵感,而这些瞬间有赖于我们在整理中留下一定无序的空间,让书籍自己走到一起,让我们的思想碰撞起来。
这个思路我也同样应用到了电子文献库的管理中,如下图所示,我的 Zotero文 件夹设置了三个区域,一个是收集箱,新下载一时不好分类的文献统一放在收集箱里,定期清理;一个是当下项目区,大致对应于工作台,以项目组织文献;一个是资料库区,按主题整理文献。
工作流程也大致和书籍整理类似。定期浏览关注的期刊发表的新文章,如方便分类则直接分进主题类中,做一个待读标签,不方便分类则放入收集箱中,等待定期整理。当准备展开一个新项目时则新建一个文件夹,文献一部分来源于资料库,另一部分则需要新下载,新下载的文献在项目进程中或结束后分类归档到文献库。
总体来说,我目前采用的书房整理方案是兼顾阅读和整理中无序与有序的双重状态。心态上接受阅读并不总是井然有序的状态,努力寻找与阅读状态想匹配的整理方案。操作上,留有无序的区域,即新书买回来的收集箱和当下阅读发生的工作台;同时,也保有一个有序的区域,即分类藏书的资料库。资料库中书籍的分类更关注与主题式汇集,通过定期重排让书籍自动汇聚在一起,建立联结。有序的资料库方便我找到材料并维持工作环境的相对整洁,无序的工作台让书籍充分联结,从随机中迸发创作的火花。
Struggle with Me 主播之一;致力于分享学术道路上试用各种软件和方法的心得与走过的弯路。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b站视频和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