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在ISC BIND服务器中潜藏了15年的RCE漏洞
2021-03-16 10:17:52 Author: www.4hou.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86 收藏

2020年10月,我们收到了一份针对ISC BIND服务器的匿名安全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实际上基于之前曝出的漏洞CVE-2006-5989,该漏洞影响Apache模块mod_auth_kerb,并且,它最初也是由匿名研究人员发现的。ISC BIND服务器SPNEGO(the Simple and Protected GSSAPI Negotiation Mechanism,SPNEGO)组件内共享了含有该漏洞的代码,但ISC当时并没有合并相应的安全补丁。15年后,ISC对BIND中的这个漏洞进行了修复,并为其分配了相应的漏洞编号,即CVE-2020-8625

对于BIND服务器来说,从9.11到9.16的版本都受到该漏洞的影响。并且,攻击者可以在无需身份验证的情况下远程触发该漏洞,进而导致一个4字节的堆溢出。这份安全报告的内容符合Targeting Incentive Program的要求,但缺乏获得全额奖金所需的完整exploit。不过,这仍然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安全报告,而且这个漏洞也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 

漏洞分析

该漏洞的成因,是位于lib/dns/spnego.c中的函数der_get_oid()存在堆溢出漏洞。

static int
der_get_oid(const unsigned char *p, size_t len, oid *data, size_t *size) {
// ...
data->components = malloc(len * sizeof(*data->components));   // components == NULL) {
      return (ENOMEM);
    }
    data->components[0] = (*p) / 40;    // components[1] = (*p) % 40;
    --len;               //  0U; ++n) {
        unsigned u = 0;
 
        do {
            --len;
            u = u * 128 + (*p++ % 128);
        } while (len > 0U && p[-1] & 0x80);
        data->components[n] = u;      // <-- (4)
    }
// ...
}

这个函数在(1)处分配一个数组缓冲区。变量len用于跟踪缓冲区中剩余的元素数量。同时,代码在(2)处对前2个元素进行了填充处理,但是,它在(3)处只将len减去了1。因此,循环(4)可以使缓冲区溢出1个元素。data->components的类型是int,所以,这将导致4字节的堆溢出。

触发机制 

由于该漏洞存在于SPNEGO组件中,因此,必须在BIND中对TKEY-GSSAPI进行相应的配置。

# cat /etc/bind/named.conf.options
options {
    directory "/var/cache/bind";
    tkey-gssapi-keytab "/etc/bind/dns.keytab";
};
 
# cat /etc/bind/named.conf.local
zone "example.nil." IN {
    type master;
    file "/etc/bind/example.nil.db";
};

其中,dns.keytab文件位于bin/tests/system/tsiggss/ns1/中,而example.nil.db文件则是由脚本bin/tests/system/tsiggss/setup.sh生成的。

现在,相应的测试环境已经准备好了。当接收到一个手工请求时,该漏洞就会被触发,并产生以下调用栈:

#0  der_get_oid at spnego.c:841
#1  decode_oid at spnego.c:1054
#2  decode_MechType at spnego_asn1.c:213
#3  decode_MechTypeList at spnego_asn1.c:290
#4  decode_NegTokenInit at spnego_asn1.c:523
#5  gss_accept_sec_context_spnego at spnego.c:591
#6  dst_gssapi_acceptctx at gssapictx.c:729
#7  process_gsstkey at tkey.c:551
#8  dns_tkey_processquery at tkey.c:882
#9  ns_query_start at query.c:11315
#10 ns__client_request at client.c:2161
#11 processbuffer at tcpdns.c:227
#12 dnslisten_readcb at tcpdns.c:294
#13 read_cb at tcp.c:814
...

漏洞利用 

这个漏洞的可利用性高度依赖于glibc的版本,而下面的解释是基于Ubuntu18.04和glibc2.27的,后者支持tcache。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个溢出漏洞所能控制的内容:

· 在der_get_oid()中分配的易受攻击的缓冲区的大小和内容是可控的。顺便说一下,当当前请求完成后,该缓冲区将被释放。

· decode_MechTypeList()中有一个while循环,用于重复执行der_get_oid()函数,并且循环次数也是可控的。

有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操纵堆了。为了准备堆,我们可以耗尽任意大小的tcache bins,并在请求完成后重新对其进行填充。同时,重新填充的分块(chunk)在内存中可以是连续的。这使得内存布局相当有利于通过缓冲区溢出发动攻击。 

实现任意写原语

在这个阶段,通过滥用tcache空闲列表可轻松实现任意写原语。

1. 触发一个4字节的溢出来扩展下一个空闲的chunk大小。

2. 在下一个请求中,在受损的chunk中分配内存空间。当请求结束时,它将被移动到新的tcache bin中。

3. 用新的大小再次分配受损的chunk。这时,受损的chunk将与下一个空闲的chunk发生重叠,然后,用一个任意的值覆盖其freelist。

4. 从“中毒的”tcache freelist上分配内存空间。它将返回一个任意地址。

泄漏内存地址

默认情况下,会为BIND启用所有Linux缓解措施。因此,我们首先要搞定ASLR,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从内存中泄漏地址的方法。一个可能实现内存泄漏的机会,是利用code_NegTokenArg()函数。该函数用于将响应消息编码到一个缓冲区中,并将其发送给客户端。

static OM_uint32
code_NegTokenArg(OM_uint32 *minor_status, const NegTokenResp *resp,
                 unsigned char **outbuf, size_t *outbuf_size) {
// ...
    buf_size = 1024;
    buf = malloc(buf_size);    // <-- (5)
//...
    do {
        ret = encode_NegTokenResp(buf + buf_size - 1, buf_size, resp,
                                  &buf_len);
// ...
    } while (ret == ASN1_OVERFLOW);
 
    *outbuf = malloc(buf_len);    // <-- (6)
    if (*outbuf == NULL) {
        *minor_status = ENOMEM;
        free(buf);
        return (GSS_S_FAILURE);
    }
    memmove(*outbuf, buf + buf_size - buf_len, buf_len);
    *outbuf_size = buf_len;
 
    free(buf);       // <-- (7)
 
    return (GSS_S_COMPLETE);
}

位于(5)处的buf是一个临时缓冲区,它的初始大小是1024字节,正好在tcache处理的范围内。而(6)处的outbuf是将被发送到客户端的缓冲区,其大小也在tcache的范围内。如果可以对这两个缓冲区的大小进行tcache dup攻击,那么,在(5)和(6)处的两次malloc()调用将返回相同的地址。在执行(7)处的free()函数之后,一个tcache->next指针将被更新到buf中,但是,这时它已经和outbuf重叠在一起了。这意味着堆指针将泄露给客户端。

理想情况下,位于(6)处的buf_len应该选择得足够大,以避免干扰较小的tcache bins。不幸的是,最大值似乎只有96个字节。由于这个问题,进程根本无法存活,并在客户端得到泄漏的堆指针后不久就会崩溃。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来找到一种可以充分利用该漏洞的方法。

漏洞的修复

在BIND 9.16.12和BIND 9.11.28中,已经修复了该漏洞。为了修复BIND 9.16,ISC完全放弃了SPNEGO的使用。在BIND 9.11中,他们针对原始问题应用了补丁程序。

小结 

这个安全漏洞表明,即使软件是开源的,并且得到了广泛使用,漏洞也会存在多年而难以被发现。软件维护人员需要密切监视他们使用的所有外部模块,以确保应用了最新的安全补丁。同时,该漏洞也表明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挑战。ISC BIND是Internet上最流行的DNS服务器,所以,该漏洞的影响范围相当大,特别是该漏洞可以在远程且无需身份验证的情况下触发。我们建议大家尽快更新相应的DNS服务器。

本文翻译自:https://www.thezdi.com/blog/2021/2/24/cve-2020-8625-a-fifteen-year-old-rce-bug-returns-in-isc-bind-ser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文章来源: https://www.4hou.com/posts/OLJG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