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征文|总完不成的年度计划,哪出了问题?
2021-01-29 12:24:33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91 收藏

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年度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前言

「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是白刺史信马游湖所看到的景象,也是我所看到的世界。但说到底花的盛开有其自然规律,走马观花、人眼迷离、见花花香、见草草美,最终才导致应接不暇移情于花,觉得花开得如此乱,乃至迷了人的目光。如果要看清这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鲜花,或者说把这自己、这自己的世界「看」的真切,脱离浮华和喧嚣,本人认为还得竹杖芒鞋、下马观花。每年我都会给自己作一份年度总结,借以审视自己,也是这个原因。

一年光景接近尾声,我们通过制作年度总结的过程得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必定对下一阶段的自己又有新的要求和目标,自然也会相应地提出计划和实施方案,用以指导来年的自己,因此说我做的是年度总结和年度计划也不差。不过,过去的我其实更多做的是年度计划。为了作年度计划、而对自己进行总结,可是这样制定出来的年度计划最终却往往难以实现、或半路夭折。

总结是计划的结果,计划是总结的前提,如果有看到一份教程或一份报告只有年度总结没有年度计划,或者只有年度计划而没有年度总结,大概可以不用费心了,因为一份好的年度总结或者年度计划最终都会是总结加计划的形式。哪为什么在我身上前后两种做法其结果截然不同呢?

总完不成的年度计划,哪出了问题?

其实,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充分的认识,两种做法的差异并不大。然而前者更能帮助我对过去一年作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而后者仅能做到对与计划有关联的部分进行总结,无关联的部分或被忽视、或被搁置了,其结果则是无法面面俱到,对自己和自己的世界认识也往往不够,围绕着目标和计划一步一步陷入被动的执行。最终,完不成的结果表现在了计划赶不上变化、行动赶不上计划两方面上。

计划赶不上变化

计划指的是我们制定的年度计划,变化指的是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2020 这一年了,有多少人的计划被全盘打乱了呢?

好的计划能尽量缩小与变化的差距或者适应变化,不过我要说的是另一种我认为永远也追不上变化的制定年度计划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以人生为内容、以生命为周期、以自身为产出物的项目,项目目标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每年都向自己的人生目标靠近,那么我们就要对人生目标进行分解,从长远、到 5 年的长期、到 2~3 年的中期、到每年的年度目标和计划,继续分类和分解为详细的项目,直到一步步的可执行的行动。用张图来表达,大概就是这样:

图一:《搞定 3》中的「视角」模型(来源网络)

上图的观点由戴维·艾伦在《搞定 3: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中提出,不过他在原著中并没有我所说的那种自上而下的观点,他比较谦逊地认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要视情况而定。我之所以用这张图,就是因为国内有太多在此之上进行创新的变体,甚至还有本地化的「道、术、器、用」等等的出现,最终浮现出了上面我所说的那种观点。

为什么说这种观点制作出来的年度计划永远追不上变化呢。我们不妨先带入这种观点,那么化整为零的过程我们都很熟悉,由于它是自上而下,难点就到了我们怎么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上。这时这种观点一般也随附解决方案: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确切地说,是放下手头的工作,脱离对茶米油盐的担忧,放点轻松的音乐,开始给自己两年后、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写信。这种通过心理映射来寻找自己人生目标的办法,乍看起来很合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就逐渐浮现出来了。由于每年我们都在成长,在积累,对自己和世界总会有新的认识和看法,那么该不该按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重新梳理一遍人生目标呢?如果不该,那我们的人生目标就一直是固定的,并且这个人生目标还取决于从前自己的心理映射,这合理吗?如果该,那就承认了我们人生目标可能会变,甚至每年都在变,那么对应的分解也要跟着全盘变化,费时费力不说,前年写给未来的信还是「回报社会」,去年就变成了「衣食所安」,今年又该写成什么样呢?若果人生目标能这样仅随着我们映射的结果不同而轻易改变,它还是需要我们付出一生去追赶的人生目标吗?

由此,在我实践后得到的结论是:一则它脱离了对现实的认识,这也是我说它永远追不上变化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根本不想顾及现实,其全部借由人自己的主观臆断,要求推动客观现实向主观判断靠近,这样做的后果一不小心就会走进唯心的迷宫,唯心有时能走通,但大多数时候是走不通的,历史可以证明;二则它在时间上是割裂的,目标的结果都是依赖于当前的臆断,之后的新结果又依赖于新的臆断,新结果和旧结果之间没有了延续性。当然,这种通过心理映射、自上而下的方法也不是百无一用,它依然能够很好的锻炼我们的大局意识和长远目光,我在感到迷惑的时候也一样会用,只不过不要剑走偏锋就好了。

行动赶不上计划

和上一点从自己主观出发,概以宗旨、愿景、使命、人生目标等等,缺乏对客观的局势及环境的理解不同,这部分则是对自己客观的能力认识不足。这里的行动指的是我们为完成计划利用自己能力而付出的各种努力,比如我们的时间、精力、意志力、各种物质资源等等。或许大家会说,计划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能力,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设定的,当前能力不足不是很正常吗?可是,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的舒适圈在哪里,确定不了自己的能力,又怎么能看到制定计划时自己的能力和执行计划中的自己的能力以及完成计划后自己该有的能力三者之间的差距呢?更何况人们还容易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高估自己的能力。

不过,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也很困难,不然也不会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了。我也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只能说多读书、多思考、多反省、多交流,学以致用,行动后能感到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要好一点,今年的自己比去年的自己要好一点,那么自己的能力就肯定是在上升阶段,这是个朴素的方法。

我的年度总结 &计划系统

有了总完不成的经验,我开始专注于总结后提出计划。不依靠主观臆断,一定要和实际的现实的情况相结合,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年度总结 &计划系统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尝试,下面是我目前的年度总结 &计划的目录。可以说,每一年的认识、行动、反思等等,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完成年度总结和计划,再通过年度总结和计划指导自己认识和行动。而每年的年度总结 &计划的积累、迭代,自己形成了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运行的结果,就是得到一份详实的忠于自己的报告。

图二:个人年度总结 &计划目录

或许大家可以从这份目录的关键词看出一些联系,不过还是由我自己来阐述吧。说是系统,如果它要作为整体稳定地运作下去,那么首先肯定要有输入和输出,这个系统的输入则是自己每一天的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积累,产出物很明确,就是这份报告。然后系统的各部分应该还要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它的理念基础。其次,系统是由各部分组成起来的,这是它的结构。最后,他要如何运行呢?那么,就让我一一说明吧。

理念一:「赶过猪」

「赶过猪」原是演讲者临场发挥腹稿必备,「感谢……」「过往……」「祝愿……」的简记,但大多数人对它怀有偏见的原因是,一些演讲者的讲演水平也就在这三个词上,基本可以概略为「感谢大家能陪我到现在,回首过往我们一起奋斗过,祝愿我们今后能再创新高」就此了了。

不过在我看来它依然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总分总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则是站在当前回顾过往因而心存感恩、站在当前展望未来因而有变得更好的期待。继续剖析,过往我们应该完成了一些事,这些事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成功的当时是怎么做的,失败了的当时是怎么做的,因此便有了分析,比如它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是怎么样的,分析的角度越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就充足。总结了经验和教训,那么对于失败的、没完成的应该有预防措施避免再犯,偏离正轨的又应该有纠正措施进行挽救,成功了的又想再上一个台阶,又会有新的目标。通过对目标和现状的考察,才能继续提出可行的方案和计划。

不断地、深入地找出问题的联系并回答自己这些问题,那么一份基本的年度总结就完成了。今后工作的总结和计划大家应该也不是「苦手」了吧。接着如果还要再全面些,言之有物,那么,平衡轮不如了解一下。

理念二:平衡轮

最早,平衡轮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目标和关注点的关系,其理念大致就是一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各方面的支持和支撑,就像一个轮子一样,如果想要转动,没有里面各辐条之间的支撑可不行。我们将平衡轮前进的方向比作目标,辐条则是我们对这个目标各方面的关注点,通过这个平衡轮,我们就可以清晰地了解目前各个方面的状态,或者平时忽略的部分。平衡轮的理念再进一步则是,各方面应该平衡发展,就像这些辐条长短越一致、强度越相同,那么就越牢靠,运动的也就越平稳。它的画法也很简单,确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围绕问题列出尽可能多的关注点,但最终只能留下 8 个,将这 8 个关注点填入八等分的圆中,之后便是对这 8 个关注点分别评估、统筹兼顾,直到问题解决。

后面,我们从老师那得到教诲说要平衡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上司那得到教诲说要平衡好你的工作和家庭,但是怎么样才算平衡好了呢?于是,这个工具从企业咨询出现在生涯领域,加入了更多比如打分、评级、画画、贴照片等方法,变成生命平衡轮、生命之花、人生九宫格等等,划分的领域也越来越固定。

目前常见的应该是这两个版本:

我还挺赞成这种将我们追逐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关注点,再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和关注点追逐各自的目标以及对他们进行统筹兼顾的方法,可是我也不禁想,原本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现状,是什么使得领域的划分变得固化了呢?这样合理吗?这几个领域值得接受我们精力的分配吗?这些划分的领域我们确实需要而且也和现实较密切,但是,有没有更普适的一种划分方法呢?人有生老病死,有没有一种对各个阶段都能有参考意义的划分方法?经过思考,我得出结论,或许要在解决人的本质这个方向上才能解答,于是我找到了马克思他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这个观点我将平衡轮重新划分为三部分:

  1. 我们作为具体的孤立的个人;
  2. 我们作为群体的联系的成员;
  3. 我们作为个人或作为群体中的成员与其他个人、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即各种社会关系。

展开说说?

  1. 作为具体的个人,我们依旧有着对立着的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其中一面告诉我们「人生得意须尽欢」,另一面又告诉我们「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像本我和超我两个小人一样在我们的脑海里怂恿着我们。不过做决定的还是现实中的自我,因此,在休息和活动、在自私和助他、在享乐与奋斗等等的对立面,我们要做好平衡,于是我划分为「放松、体验、探索」和「学习、成长、突破」两组;
  2. 虽然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但是最小的群体单位,应该是家庭。最大的群体单位,也即人类整体社会,而家庭又是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缓冲带,我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社会生活单位。因此这一部分我将其划分为「家庭、生活、健康」和「工作、事业、梦想」两组。后组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自我实现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前组「健康」可能会有人有疑问,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不知道也不关注我们的头在哪、手在哪、脚在哪等等,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我们的头在哪、手在哪、脚在哪等等。如果不将健康放在家庭的层面来理解,那么第一个阶段明显就不适用于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实际上第一个阶段的我们的健康是以我们原生家庭进行管理的,第二个阶段健康意识的觉醒从对自己开始,逐步扩展到家庭成员,从仅仅有规律的安排锻炼到关注生理、心理、饮食、营养、成长阶段、面对挫折等等健康问题。当然,我们知道现代家庭的概念早有拓展,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家庭,那么这时把健康放在家庭层面或放在个人层面并无区别。可是现代青年精神寄托还有猫狗双全,此时应该算几个家庭成员呢?看来,把健康放在家庭层面比放在个人层面上管理还是要高明的多。
  3. 如马克思所说,组成我们的是我们自身和我们身上的社会关系。而其中比较重要和突出的则是我们的生产关系,也可以说是经济关系。将经济关系单独拿出来考察,因此这一部分我划分为「储蓄、理财、保险」和「伙伴、人际、社交」这两组,前者既可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也可以按马克思主义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我的生命平衡轮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整体:

  • 学习、成长、突破
  • 放松、体验、探索
  • 家庭、生活、健康
  • 工作、事业、梦想
  • 储蓄、理财、保险
  • 伙伴、人际、社交

与常见的两种平衡轮相比,领域基本重合或包含、内在联系也比较明显,看来大家追逐或迷惑的东西也基本一致。按照这样划分之后,另一个理念「PARA」中的「Areas」的底层分组或者各个分组的联系也解决了。不过,我这样分也有不足,按我自己的看法至少会在三个地方失去这样划分的意义:一是你不赞同社会关系的观点;二是虽然你赞同,但是有一天醒来,周围荒无人烟,仅剩你自己,就连是外星、转生、穿越、还是石纪元都分不清,你是不是最后一个人类也无法判断,那这些还有意义吗?三是比较现实一点的,假如我们的社会关系一根接着一根断裂,这还不是说的「社死」,而是「自闭症」之类的精神疾病,之前看的纪录片让我有点揪心,社会在进步,其阴暗面也从犯罪更多地到了隐晦的精神疾病,希望大家能多多正常地认识和对待精神疾病(不只是「困在机器人里的灵魂」之称的自闭症),仅举个例子用来说明我这样划分的适用性,就不继续展开了。

理念三:PDCA

以上两种理念还只是让年度总结和年度计划变得条理清晰、言之有物,但是如果我们仅做一份年度总结和计划,而不配以行动,那就只是纸上谈兵。

知行合一的讨论有很多,我赞成的只有一种,那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尽管这只是用来区分唯物和唯心,不过在现实中,我找不到比 PDCA 更切合这种知行观了,可能有人疑惑这不是 P(lan) 开头吗?那我们要清楚,制定计划需要明确目标的范围和明确达成目标的方法,怎么明确呢?先想象自己处于 5000 米的高空吗?当然不是,肯定是搜集资料和调查现状。

令我推崇它的另一方面,则是它在各种标准化中的应用。当然,和上述两个理念同样它也有其不足性,那就是如果没有新的认识和行动,只剩下现有的内容和现有的流程,最后注定陷入修修补补,PDCA 也不再是越滚越大,反而越滚越小。不过,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这也是必然,可以不必过于纠结。

有关 PDCA 的介绍和应用方法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族的任何一本,里面开篇就是 PDCA 的介绍,比我讲的要好,也比我的理解透彻,我就就此打住了。

年度总结部分

终于到了报告的内容。按照顺序,依次是「感恩」,「回顾」,「评价与分析」,这三部分用的是教练问答的形式,对平衡轮的各方面要求进行自我解答,我分享的也是我认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其实可以随意添加。但是,回答就不是要求简单明了了,我自己的要求是有理有据,越厚实越深刻越好。而「作比去年、5 年、往年」,「总结」则以录音和续写的方式,虽然很早就见识了费曼技巧的奥妙,但是脑海里讲解和用嘴巴讲解区别还是很大的,已经忘了刚开始听语音备忘录的记录时的表情,但一定不是个好表情。所以,几乎遇到的所有总结我都会尝试一下用嘴巴说说是什么样的,锻炼自己讲演和写作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年度计划部分

图七:计划部分的展望目录

计划部分的篇幅比总结部分要小,一方面可能源于我不太愿意提前把下一年的自己框住,我们的日常之所以有趣,不正是因为总有意外闯进我们的日常吗?日常要是没有了意外,还能叫日常吗?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不断加加减减的结果,比如可能有 SMART 原则也可能没有的目标,还有小心机地给自己设置了兜底也会有奖励的机制,这些都是为了让我的计划更好的完成而不致于夭折。

图八:年度计划追踪表

虽然看着很简单,但其实只是想清楚了而已,不是很明了的我依然会用其他方法和工具进行管理。少数派有很多效率类的文章,我都会汲取新知然后自己跟着尝试一下,但是顺不顺手只有自己知道,有些很契合自己,有些又感觉束缚住了手脚,这是常态吧。

如何转起来?

如果每年就写这么一次总结,你会对今年的回忆还记得多少呢?我做不到每年都看到走马灯,所以,年度总结我要看着上一年度的总结和每个月的总结写,每月总结要看着上个月的总结和每周总结写,每周总结又看着上周总结和每天的记忆写,这是回忆积累的过程也是认识积累的过程。只有这样,年度总结和计划系统才能转起来,成为帮助我竹杖芒鞋、下马看花的工具。

其实掌握了方法,写在哪里都不是很重要了,看着过往写的羞涩的计划和总结。

图九:过往年度总结 &计划

我现在是用的 Notion,那就以 Notion 举例吧,曾经我也有写晨间日记的习惯,不过现在写的内容很少了,主要是回忆每天有意义的瞬间,想到什么就记什么,Notion 的 API 还在路上,不过自动化工具是个好东西,也不用担心会忘记写了。建议先在 Notion 桌面端做好模版,手机有点麻烦,然后做个自动化,就可以到点从通知中心一步到写了。

图十:自动化指令
图十一:自动化的效果图

尾声

后知后觉地写成了超长的一篇,我的工作总结都没这么认真过。当然一想到能在这愉快地玩耍,愉快地交流,就成了我写稿的动力,感谢少数派越来越大的平台、各位友善的编辑和作者、也感谢各位热心的读者。以上只是我对自己整个的年度总结和计划的思考和分享,如果能帮助到你那是我的荣幸。

我过去也只是一名未注册静静看着的读者,到注册成为簇拥者,再到勇敢迈出第一步,成为作者,这大概就是今年我在少数派的回忆吧。之前都是默默学习了很多站内的文章,不过,到我写的时候,既后悔自己的文学素养自毕业后是一滑到底,又发觉自己与各位作者的差距。不过我明白的是大家每一篇文章才思泉涌的背后,都离不开不放过每个灵感的瞬间,和多年的笔耕不辍。其实像我这样三分钟热度的人,写完第一篇我就想成为国家一级退堂鼓艺术家了,没想到自己居然完成了四篇,而且还有两篇上了首页,说明少数派的大家还是比较宽容的。如果现在让我自己回头看写的文章,我只能说,我的耳朵和少数派一样红。这些蹩脚文发布之后我就没在动过了,它们是我重拾词藻的见证,今后我会不断进化的。看到这里的大家,我这样都能当作者,你们要不要试一试啊?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参加年度征文活动,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 冲!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64767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