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認同文中的這句話:「完美主義是筆記的敵人」。如果你覺得Obsidian的學習曲線陡峭到另人望而卻步,或可看看這篇文章。原文為日文,以Gemini 2.5 Pro翻譯。
原文: 複雑なObsidianこそシンプルに使え:脱・機能依存の新発想|Tomo
參考: Obsidian,如果不從這裡開始,有97%的可能會失敗: Obsidian、ここから始めないと97%挫折します。|少し明るい高橋くん
許多人開始使用Obsidian時,都會覺得「這東西是不是太難了?」。 各式各樣的外掛、Zettelkasten這個神秘的概念、標籤管理、圖形視圖……人們被龐大的資訊量壓垮,結果在開始做筆記前就挫折放棄了。
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但是,請等一下。 Obsidian的本質是「一個簡單的純文字編輯器」。 它之所以看起來複雜,只是因為它的各種可能性一次性地展現在你面前。
這篇文章將提出一種「不過度思考」Obsidian的方法。 如何不沉溺於外掛的海洋,而是從簡單開始使用。 並且,我將告訴你為什麼從長遠來看,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當你踏入Obsidian的世界,很快就會注意到一件事:資訊量實在太大了。 Reddit、YouTube、部落格文章……無論哪裡都充斥著「最強Obsidian設定」、「20個必備外掛」、「完美的Zettelkasten建構法」等資訊。
這些資訊確實有價值,但對初學者來說卻是個大陷阱。 因為他們會在做筆記之前,就試圖打造一個「完美的環境」。
「該裝哪個外掛?」、「資料夾結構該怎麼辦?」、「標籤該怎麼下?」
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不知不覺就花了好幾個小時在調整設定上。 而最重要的筆記,卻一行也沒寫……。
這就是所謂的「設定沼澤」。 許多人在這裡就放棄了。
但是,請稍微想一想。 Obsidian的真正價值在於「連結知識」。 而要連結知識,首先必須記錄知識。
「等我建立好完美的系統後再開始使用吧」。
這聽起來直覺上很合理。 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正是導致在Obsidian上挫敗的最大原因。
因為,「完美的系統」根本不存在。
整理自己思緒和知識的方法,是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浮現的。 與其一開始就追求完美,不如從簡單開始,根據需要逐步演進,這種方法其實最有效。
Qiita的文章《不費力的Obsidian筆記術》中,強調了從「只是寫」開始的重要性。
「我感覺『寫』這個前提似乎被忽略了。我們意外地並沒有養成『寫』的習慣。」
這個指摘切中要害。 無論多麼精緻的系統,如果沒有內容就沒有意義。 首先要培養寫作的習慣,這是掌握Obsidian的第一步。
那麼,具體該如何簡單地開始使用Obsidian呢? 這裡介紹以最少的設定,能立刻開始寫作的方法。
首先,下載Obsidian並建立一個儲存庫(Vault)。 儲存庫只是一個資料夾,所有筆記都會保存在這裡。
初始設定保持預設即可,不需要複雜的客製化。
資料夾結構一開始也簡單地建立三個就好:
外掛一開始也只需要「Calendar」就夠了。 有了它,就能輕鬆建立每日筆記。
根據「normalsalt」的note文章,「我回歸到在每日筆記系統中寫下任務的簡單運用方式」。
這是非常合理的方法。 每天建立一頁筆記,在裡面自由地寫下想到的事、該做的事、學到的事。
每日筆記可以從以下簡單的結構開始:
在這個簡單的框架內,專注於寫作。 標籤或連結之後隨時可以加上,一開始不用在意。
把想到的事隨手記下。 光是這樣,就能享受到Obsidian一半的價值了。
Obsidian的精髓在於「筆記之間的連結」。 但不必一開始就試圖將所有東西都關聯起來。
首先,單純地累積筆記吧。 這樣一來,自然會迎來「啊,這個跟之前寫的那篇筆記有關」的瞬間。
到那時,再用[[
和]]
建立連結就好。 不需要強迫自己建立連結,等待關聯性出現時,讓連結自然而然地產生。
Obsidian的魅力之一,確實是其豐富的功能與外掛。 但如果過度依賴它們,反而會偏離「整理思緒」這個初衷。
這裡介紹一些擺脫功能依賴的思維方式。
「はるな」的Substack文章以「正因為簡單,Obsidian的可能性才能自由擴展」為題,推薦了忠於基本而非複雜的用法。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撰寫電子報、日記到整理iPad資訊,全都用Obsidian」。 也就是說,Obsidian在成為特別的「知識管理系統」之前,可以單純地當作「書寫工具」來使用。
專注於「寫」這個行為本身,而非功能。 從長遠來看,這是最有價值的使用方式。
試想一下,無論多麼出色的外掛,如果沒有寫下的內容,就沒有任何意義,對吧?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是否需要複雜的資料夾結構?」。 但其實,Obsidian的搜尋功能非常強大。
即使不用標籤或資料夾詳細分類,透過搜尋也能立刻找到必要的資訊。 特別是在筆記累積不多時,簡單的搜尋往往比複雜的分類系統更有效率。
「既然能搜尋,就不需要分類」。
只要有這種想法,就能從不必要的複雜性中解放出來。
與其一開始就打造完美的系統,不如在使用中逐步進化。 這就是「成長型系統」的思維。
從簡單開始,從感到不便的地方逐步改善。 這是最能持續下去的方法。
例如,當筆記增多,光靠搜尋難以管理時,才開始考慮標籤系統。 當想深入研究某個特定主題時,才引入Zettelkasten的方法。
在有需求時,才加入需要的功能。 這就是「成長型系統」的本質。
簡單地使用Obsidian,其實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複雜的系統維護起來很辛苦。 相反地,簡單的系統更容易持續。
「jMatsuzaki」的文章中提到,他從Obsidian轉移到其他編輯器的原因之一是「檔案儲存格式的穩固性較低」。 這是個重要的指摘。
如果採用簡單的使用方式,未來即使要轉移到其他工具,所需的心力也能降到最低。 因為你沒有依賴複雜的外掛或客製化。
若想打造「能成為終身伴侶的系統」,簡單性才是最大的武器。
「該下哪個標籤?」、「該存到哪個資料夾?」這些判斷會中斷思緒的流動。
如果使用簡單的方式,這種中斷就能被降到最低。 可以立刻記下想到的事,維持思緒的流暢。
這在創造性工作中非常重要。 當靈感湧現時,不會再被系統的複雜性所打斷。
Obsidian的本質是什麼? 不就是「連結知識」、「整理思緒」嗎?
只要用簡單的方式,就能專注於這個本質。 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外掛設定或系統維護上,而是能將時間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為了「將知識與技術進步的速度加速到極限」,我們應該專注於使用工具創造出什麼,而不是工具本身。
那麼,從簡單的Obsidian運用開始,該如何逐步進化系統呢? 這裡介紹具體的步驟。
第一個月,就專注於寫作。 以每日筆記為中心,自由地寫下想到的事、學到的事、思考過的事。
這個階段,不用在意標籤、連結或資料夾結構。 培養寫作習慣是最高優先。
如同「Shin」的note文章所說,「不要把Obsidian想得太難,總之先大量寫筆記」的態度很重要。
當筆記累積起來後,自然會開始注意到關聯性。 當你覺得「啊,這個跟之前寫的那篇筆記有關」時,再試著加上連結。
這個階段,偶爾看看圖形視圖也不錯。 或許會發現意想不到的關聯。
但是,還是要避免建構複雜的系統。 享受自然產生關聯的階段。
持續使用幾個月後,應該會發現自己使用上的不便之處或改善點。 到那時,再考慮擴展必要的外掛或系統。
例如:
重要的是,在「有需求時」才「只加入需要的功能」。 不要盲目地安裝外掛或建構複雜的系統。
持續使用半年以上後,你自己的Obsidian運用風格就會確立。 在這個階段,可以定期檢視整個系統並進行優化。
例如解除安裝沒在用的外掛,或將過於複雜的資料夾結構改回簡單。
系統越簡單,越能持續。 隨時去除不必要的複雜性吧。
最後,介紹幾個維持簡單Obsidian運用的心態。
「完美的系統」並不存在。 要認為它是一個不斷進化、變化的東西。
不要因為追求完美,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筆記本身。 即使不完美,持續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被YouTube或部落格上介紹的「最強Obsidian設定」所迷惑。 那是適合那個人的最佳解,不見得是適合你的。
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步調來進化系統才是最重要的。
無論多麼出色的系統,沒有內容就沒有意義。 隨時都要將「寫作」放在第一位。
改善系統,終究只是為了「更有效地寫作」、「更有效率地整理知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Obsidian只是一個工具。 重要的是用這個工具創造出什麼。 不要忘記這個本質。
Obsidian確實功能強大,如果能駕馭,會是個強力的工具。 但不要被其廣泛的可能性所壓倒,而迷失了初衷。
從簡單開始,根據需求逐步進化。 這是最能持續且最有效的Obsidian運用法。
越是複雜的Obsidian,越要簡單地使用。 這種看似矛盾的方法,從長遠來看,將會帶來最有價值的知識累積與思緒整理。
那麼,從今天起,開始簡單地運用Obsidian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