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家業「文字編輯器」。EmEditor開發者,首次聽見兒子的決心【焦點】Levtech Lab
EmEditor是一款高效文字編輯器,由江村豐自1997年開發至今。兒子江村誠加入後負責現代化功能開發,兩人分工合作推進軟體進化。文章介紹了父子間的技術傳承與合作模式。 2025-9-1 08:4:2 Author: jdev.tw(查看原文) 阅读量:11 收藏

今天(2025/09/01)EmEditor的部落格刊登了一篇介紹EmEditor的文章,文章發佈於Levtech Lab網站,以克紹箕裘、子承父業的角度開頭,以訪談的形式讓我們看到了EmEditor的開發歷程。我用Gemini 2.5 Pro由日文翻譯成中文,EmEditor的中文使用者們不妨一看。

來源:家業「テキストエディタ」。EmEditor開発者は、息子の決意を初めて聞く【フォーカス】 | レバテックラボ(レバテックLAB)

2025年9月1日

江村 豊 (Emurasoft, Inc. 代表)
|129

兵庫縣出生。在筑波大學研究所工學研究科完成碩士課程。歷經 Intel Japan 後,於 1994 年開發了通用通訊軟體「EmTerm」。1995 年 8 月成立了 M-Soft 有限公司。1997 年開始開發文字編輯器「EmEditor」。2000 年在美國華盛頓州雷德蒙德市成立 Emurasoft 公司,並於 2001 年移居當地。

江村 誠 (Emurasoft, Inc. 工程師)
|126
日本出生,5歲時移居美國。他是豐先生的長子。十幾歲時,他透過玩遊戲開始對程式設計產生興趣。2018年,他開始在美國貝爾維尤學院攻讀資訊工程學士學位,同時以兼職身分加入 Emurasoft 公司。2022年畢業後,他成為該公司的全職員工。


有一款名為「EmEditor」的文字編輯器,自1997年發布以來,便在世界各地受到廣泛使用。它提供共享軟體版和免費版,特色是可自由擴充的語法高亮、CSV編輯功能,以及能流暢開啟最大約16TB(1.09兆行)檔案的高效能。

開發商是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Emurasoft公司。20多年來,幾乎獨自一人開發此軟體的江村豐先生擔任代表。該公司在2018年迎來了一個轉捩點。豐先生的長子誠先生,作為第二位工程師加入了公司。在美國學習資訊工程的誠先生,負責開發流程的自動化、Git整合功能的實作,以及與OpenAI等API串接的AI助理功能開發,推動著編輯器的現代化。

如同傳統工藝或老字號餐廳,親子一同從事相同事業的案例或許並不少見。然而,「父親以個人開發軟體為生,其子也加入開發行列」的例子,恐怕極為罕見。

誠先生是經過什麼樣的過程,開始參與EmEditor的開發呢?出於好奇而提出採訪請求後,收到了豐先生的回覆:「誠幾乎只會說英文。如果暫時只有我一個人也可以的話,剛好下週我預計會去日本,可以接受採訪。」

跨世代間不同的技術背景。相同的職業,相同的軟體。親子間的「技術傳承」是如何進行的?以及,EmEditor的未來將會如何——。

父親的視角1:自然產生的分工

――今天請多指教。說到EmEditor,它是一款功能豐富的軟體,特別是以能高速開啟巨大檔案而長年獲得好評。果然,您對這點有所堅持嗎?

江村 豐: 沒錯,能輕鬆開啟巨大檔案,是EmEditor最堅持的特色之一。

最初開始開發EmEditor的1990年代後期,市面上的編輯器大多是像Windows內建的「記事本」那樣「啟動快但功能少」,或是「功能強大但運作沉重」。無論哪一種,要開啟巨大的檔案時,往往不是打不開,就是即使打開了,運作也會變得極度緩慢。

於是我心想,「既然沒有人開發,那我就親手打造一個能開啟巨大檔案的編輯器吧」,就這樣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式。不過,就算能打開,如果搜尋要花上好幾分鐘,那也無法應用於工作,因此我也很講究搜尋效能,希望能從巨大檔案中快速找到目標字串。

此外,我們也致力於CSV檔案的編輯功能。處理數百萬、數千萬行CSV資料的業務在許多企業都存在,但用Excel常常連開啟都有困難。最近,越來越常聽到這些使用者說「我們把EmEditor當作解決方案來使用」,這讓我感到非常高興。

EmEditor的動作イメージ

▲EmEditor運作示意圖(CSV檔案來自 總務省『男女別人口-全國,都道府縣(大正9年~平成27年)』)

――這種對效能的徹底堅持,是否也傳達給了加入開發的兒子誠先生呢?

江村 豐: 我很少用言語向他傳達「應該要這樣做」,但他似乎也會讀我寫的技術文章,我想透過開發過程,應該不知不覺地傳達出去了吧。

另外,即使開發哲學上存在差異,我認為目前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此話怎講?

江村 豐: 因為我和誠的開發風格,正好是互補的關係

我比較算是只懂C或C++這類傳統語言的人。雖然擅長追求效能的底層領域,但對近期的趨勢卻很生疏。

相對地,誠對於新事物真的非常了解。Java自不用說,他能熟練使用Go或TypeScript等現代語言,對於Git版本管理和AI相關技術也比我了解得多。

結果,我們在開發上的分工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巨大檔案處理或搜尋等以C++撰寫的編輯器核心部分主要由我負責。而誠,基本上負責圍繞著核心的各種周邊部分

例如,使用者導向的功能像是字數統計外掛程式或AI整合功能。在開發的幕後,則是DevOps環境的建構。誠加入開發後,在他的提議下,我們導入了CI/CD(持續整合/持續交付)的機制,這帶來的改變非常巨大。

在那之前,建置和測試有很多部分是手動作業,我自己也時常犯下像是搞錯版本號碼、忘記上傳更新檔之類的錯誤。現在,透過誠建構的管線,從建置到發布都完全自動化,不再有發生這類人為錯誤的空間。結果,每一次發布的穩定性都大幅提升,我感覺軟體的穩固性也增強了。

父親的視角2:親子關係帶來的「心理安全感」

――導入CI/CD,想必是徹底改變開發流程的一大決策。對於誠先生的提案,您是否曾猶豫過要立刻接受?

江村 豐: 我並沒有特別的抗拒感。

老實說,雖然我知道CI/CD這個詞,但當時並不是特別感興趣。我認為用既有的巨集來測試也夠了。不過,當誠提出建議時,我心想:「既然他這麼說,那就交給他試試看吧」。我從小就了解他,相信他一定能做得很好。

這樣的信賴,或許就是我們開發風格的基礎。

而且,我認為工作這件事,本人能感到「快樂」或「有成就感」是最重要的。比起被人命令「去做這個」而心不甘情不願地做,自己發現課題並主動地想「我想做這個」,想必更容易產出好的成果。

所以,誠開始參與EmEditor的開發後,我幾乎沒有下過「幫我做這個」之類的具體指示。讓他用他的方式,做他感興趣的事。我相信這樣是最好的。

――例如,在編碼風格等方面,您是否會想對與自己風格不同的地方插嘴呢?

江村 豐: 的確,例如看到他偶爾寫的C++程式碼,從變數的命名規則到空格的使用方式,都和我的風格大相逕庭,老實說,有時會覺得「對我來說不太好讀」。但我不會細かく指點說「應該這樣寫」。對他來說,他的風格想必是最好寫的,我也不想削弱他的自主性。

當然,這種做法也有課題。我們彼此都不太寫註解,考慮到未來,確實感覺有必要整理文件,說明各自的程式碼在做什麼。雖然也考慮過將來讓AI來寫註解,但這又是另一個困難的問題了。

――在這樣的開發風格下,是否曾因技術方針而與兒子發生衝突呢?

江村 豐: 沒有衝突。

他已經獨立,沒有住在一起,我們每週會進行一次面對面的會議,但與其說是我教他什麼,不如說反而是他常常提出「這個版本,這裡變慢了喔」之類的嚴格指正。

但那絕非對立。他和我,都只是單純地朝著「想讓EmEditor這個軟體變得更好」、「想讓公司變得更好」這個相同的目標前進。因為有這個共識,所以無論交換多麼坦率的意見,都總是能成為正向的討論。

在開發上,能有人指出我一個人無法注意到的地方,真的是非常感謝的事。

這樣的關係,或許是因為我們是親子,也幸運地因為公司規模很小,只有幾位員工(包含事務人員在內,共3人)吧。

▲2002年8月時,Emurasoft公司官方網站的樣貌。當時公開了各種軟體(擷取自Wayback Machine)

父親的視角3:不想強加任何事

――誠先生走上工程師這條路,果然是因為豐先生從小就進行程式設計教育的關係嗎?

江村 豐: 不,我不記得曾為了希望他成為程式設計師而有系統地教過他什麼,或施予過什麼特別的教育。不只是程式設計,我也從未讓他去上過任何才藝班。只是,我從以前就不斷地告訴他:「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決定」。

他對程式設計產生興趣,我想大概是很自然的發展。他從小就喜歡電腦和數學,也是個讀書家。想必是自己看書、上網查詢,獨自學習累積知識的吧?我自己反而還比較常向他請教新技術呢。

關於EmEditor,我也不記得曾向他介紹過「其實我正在做這樣的東西」。我甚至覺得,他以前寫程式好像是用「Notepad++」(※1)之類的工具。

(※1)Notepad++:為Windows開發的開源文字編輯器。以輕快的運作和豐富的外掛程式帶來的擴充性而聞名。

――那麼,關於誠先生至今的經歷,能否請您從豐先生的視角來談談?

江村 豐: 這樣的問題,或許直接問他本人會比較好。我的記憶也有些模糊,由我來擅自談論他的人生,總覺得有點不太對。

不過,關於他加入Emurasoft的經過,我倒是可以說一下。那是在他大學學習電腦科學,同時對自己的職涯多方探索的時期。他當時似乎有很多煩惱,所以我用非常輕鬆的口氣問他:「要不要試著,來我這裡工作看看?

那個提議,對他來說似乎比我想像中還要有吸引力。一開始,他以兼職的方式來幫忙。當然,那個時候我完全沒想到他會一直在我們公司工作,他也同時在找其他工作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

――結果,誠先生現在仍然在Emurasoft持續開發。您將來是否考慮將事業交棒給誠先生呢?

江村 豐: 這個嘛?老實說,他自己未來想怎麼做,我還不清楚。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想強加任何事在他的人生上。如果他說想走Emurasoft以外的道路,那也很好

只要他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過得幸福,身為父母沒有比這更高興的了。我絕對不想因為說出「希望你繼承公司」這種話,而成為他人生的重擔。

不過,身為經營者,也有另外一面。為了確保萬一我發生什麼事,公司至少還能運作,關於會計和管理方面的事,我也會與他分享。那終究只是為了讓他在緊急時刻,在業務上不會遇到困難。

令人掛心的是,EmEditor在世界各地都有長年愛用的客戶。對客戶的責任,必須要盡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他願意繼承事業,我當然會很高興。不過,如果他沒有那個意願,那也無妨。到時候,就只好找其他人,或是將公司出售,尋找讓EmEditor這個產品能繼續存在下去的道路吧。

――聽了您這麼多分享,也讓我想聽聽誠先生的想法。冒昧請問,是否可以也向誠先生提出採訪的請求呢?

江村 豐: 好的,我問過他了,他說沒問題。待會我把他的聯絡方式給您。

筆者視角

從豐先生的話語中,深刻地感受到他「不想強加任何事給誠先生」、「想尊重本人意願」的想法。然而,關於誠先生本人未來是否會繼承事業,似乎還不明朗。

那麼,誠先生自己,又是抱持著什麼樣的想法參與EmEditor的呢?

英文能力還不足以和母語人士對話的筆者,決定以書面採訪的形式,向誠先生請教(以下為編輯部翻譯)。

兒子的視角1:看著父親的背影

――承接豐先生的話題,也想請問誠先生。您是經由什麼樣的過程,走上程式設計這條路的呢?

江村 誠: 我對程式設計產生興趣的最初契機,是國中時沉迷的電玩遊戲。我當時想,要怎麼才能做出這麼有趣的東西呢?

注意到我的樣子的父親,立刻送了我幾本程式設計相關的書籍,像是C語言的遊戲程式設計書、Windows GUI開發的書,以及「JavaFX」(※2)的書。放學回家後,解開書上的練習題就成了我的日常功課。

就這樣,我逐漸對程式設計本身著迷了。我也開始自己找資料,像是「Project Euler」(※3)或《Java並行處理程式設計》(※4)之類的書,並動手做了一些簡單的程式,像是井字遊戲、計算機,和使用機器學習的影像分類器。

不過,在技術世界裡,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電玩遊戲中的視覺設計等藝術風格。所以,大學一開始,我學的是數位藝術相關的領域。

然而,在使用最新技術創作作品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心不知不覺地被支撐著藝術的電腦技術所吸引,而非藝術本身。於是,我決定轉到電腦科學系。

現在回想起來,或許還是因為從小看著父親在家開發軟體的背影長大,才受到影響吧。父親的職涯,以及他在家工作的身影,我感覺都對我的興趣和職涯道路產生了影響。我們很自然地聊了很多關於科技的話題,我想那在無形中塑造了我的思考方式

▲誠先生經常挑戰的Project Euler問題範例(擷取自網站)

(※2)JavaFX:使用程式語言Java,建立桌面應用程式或豐富網際網路應用程式的平台。
(※3)Project Euler:提供一系列需運用數學和程式設計知識來解決的計算問題的網站。
(※4)《Java並行處理程式設計》(原名:Java Concurrency in Practice):解說Java中多執行緒程式設計複雜主題的該領域著名技術書籍。

――從那之後,到加入Emurasoft為止是怎麼樣的過程呢?聽豐先生說,是「因為看你對職涯感到迷惘,所以才試探性地邀請你」。

江村 誠: 是的。我一開始是以兼職成員的身分加入Emurasoft。當時,對於想在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學位的我來說,和父親一起工作,是了解工程師這個職業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的「絕佳機會」。這份工作,也成為我完成電腦科學學位的一大動力。

老實說,在那之前我從未認真考慮過要進入Emurasoft。但是,2022年大學畢業時,我做了在這裡全職工作的決定,真的覺得太好了。

――順帶一提,您大概是什麼時候知道EmEditor這個軟體的呢?

江村 誠: 我想應該是在父親為我準備的電腦上,安裝的眾多軟體中發現了EmEditor。出於好奇心打開來用,就開始用它來寫程式了。所以,關於EmEditor的強項,我完全是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去發現的。

兒子的視角2:讓EmEditor繼續成為最棒的文字編輯器

――豐先生很高興地說,誠先生加入開發後,特別是透過建構CI/CD管線,對穩定性的提升貢獻很大。

江村 誠: 我覺得建構這個CI/CD管線,對於改善EmEditor的開發流程、提升產品品質是絕對必要的。我加入當時,EmEditor還沒有那個機制

具體說明那個流程的話,首先,每當程式碼有變更時,就會自動執行編譯和測試,及早發現錯誤。最近也導入了AIによる程式碼審查。然後在發布時,從打包成Windows安裝版、可攜版、Microsoft Store版等各種格式,到上傳為止都完全自動化。透過將過去手動的這些流程自動化,可以防止人為錯誤,讓我們能更專注於創造性的工作。

這個CI/CD系統的基礎,終究是建立在長年運作、經過驗證的方法之上。也就是說,執行著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相同測試程式碼,使用和以往相同的Advanced Installer(※5)專案來建置安裝程式,並將父親至今手動進行的相同方法自動化後,來部署應用程式。

從這個冗長的回答就可以看出,我對自己關於CI/CD的工作,投入了非常大的熱情。

EmEditor擁有大規模且複雜的程式碼庫,要找出自動化的方法是一大挑戰。正因如此,對我來說,從內外深入理解專案非常重要,現在也持續和父親溝通,不斷改善系統以滿足我們的需求。

(※5)Advanced Installer:用於建立Windows Installer(MSI)格式安裝套件的GUI介面製作工具。

――想請問關於開發風格。豐先生說,有著他負責核心引擎,而您負責周邊領域的分工。實際上,開發是如何進行的呢?

江村 誠: 關於EmEditor的決策流程,很多時候是,首先,父親和我會一起腦力激盪。之後,再選擇由我來推進哪一個。父親他啊,總能想出很棒的點子。事實上,與Git整合的「CommitList外掛程式」,以及「與AI聊天」功能的點子,都是出自於他。

在此之上,因為我們各自「擁有(“owning”)」專案中不同的範圍,所以不需要記住程式碼庫的所有細節,也能專注於特定領域。這個責任分擔,在擁有不同經驗和強項的我們之間,運作得非常順利。

特別是關於EmEditor底層領域的細節,以及整體的架構,我認為是父親遠比我卓越的領域。

另一方面,身為一個年輕的開發者,在認為合理的情況下,我傾向於積極導入新技術。我相信這有助於將EmEditor和我們的服務都推向現代化。

而父親,對於我這樣的嘗試是給予肯定的。我是這麼認為的。

――豐先生說「親子間沒有開發上的衝突」。實際上,您怎麼感覺?

江村 誠: 是的。當然,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有時會有不同的想法。例如,在UI方面,父親曾提議在某個按鈕上增加確認對話方塊,而我認為沒有必要。但是,最終,他的意見比較合理,所以我們還是加上了對話方塊。

我們時常會有不同的觀點,但不會爭吵。我們只是單純地討論想法,然後決定哪一個能帶來更好的產品。

――最後,請告訴我們您今後的目標。

江村 誠: 「即使其他文字編輯器不斷改進,也要讓EmEditor繼續成為最棒的文字編輯器」。我想確實地達成這個狀態。

我認為編輯相關的功能已經是最高水準的快速,操作性也非常直覺。這些受到客戶愛用的功能性,我們會維持下去。

在此之上,隨著電腦的進步,為了活用更高速的硬體,也需要進行最佳化。像AI這樣的新技術,如果能提升產品,也想進一步整合。在追隨市場趨勢的同時,守護並改善客戶所愛的功能。這就是我的目標。

事實上,在這家公司向父親學到的事情中,特別重要的,是關於經營方面的事。不僅是提供客戶最佳服務的態度,也學到了大學沒教過的行銷手法和財務知識。我了解到,小規模事業雖然要管理的事情很多,但也有能靈活開發產品的魅力。

然後,當父親將來退休時,我打算接手事業,繼續開發EmEditor

筆者視角

看完回答後,有幾點讓我很在意。首先,豐先生說關於程式設計,他特別「沒教過什麼」,但對誠先生來說,從父親那裡得到技術書籍,卻是職涯上的一大契機。

謙稱自己「反而比較常向誠請教」的豐先生,但其實像是Git整合或AI整合等新功能的點子,都是出自於父親。

然後最讓我驚訝的是,對於豐先生說「不知道本人是否想繼承」的事業,誠先生早已下定決心要「繼承」。以尋找工程師之路的感覺,開始參與EmEditor開發的誠先生,為何會決心就這樣繼承父親的工作呢?

數週後。為了確認這個乍看之下像是「子心,親不知」的狀況的真相,這次我們請了口譯員,同時與兩位進行了訪談。(採訪以視訊通話進行)

親子的視角:出於尊重而產生的溫暖誤會

――想請問兩位。豐先生說「沒教過程式設計」,但誠先生似乎覺得「從父親那裡拿到書」是很大的契機之一。關於這個記憶上的差異,豐先生,您有想起什麼嗎?

江村 豐: 啊……。是啊。他當時想要一本關於Windows程式設計的書,所以我送了他,這是事實。老實說,我自己幾乎都忘了……。

對我來說,那真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禮物。不過,現在想起來,對當時還年輕的他來說,那或許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吧。這麼一想,覺得那真是件好事。

我絕不是想強加什麼。只是,不只是程式設計,我希望他能接觸各種不同的機會。那些書,只是碰巧是其中之一而已。

――想再次請問誠先生,在學習技術的過程中,您如何看待父親豐先生的存在?

江村 誠: 是的,父親的存在,是我走上程式設計和軟體這條路的一大動力。一開始,有不懂的地方我常會去問父親。

當然,Google搜尋和其他網站後來成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但父親教我的,不只是單純的知識。那是根植於他數十年經驗的活生生的智慧。是光看網路文章絕對無法得到的,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關於Git整合或AI功能等點子,聽說其實也是豐先生提議的。

江村 豐: 點子確實是我出的。不過,那只是因為我知道他對那些新技術有興趣,而且很擅長,所以才提議說「試試看應該會很有趣吧」。之後的實作,95%,不,99%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那麼,想請問誠先生。大學畢業後,在也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最終決心在Emurasoft全職工作的原因是什麼呢?

江村 誠: 我也經歷了包含幾家大企業在內的求職過程,在那個過程中,對於職涯進行了各種思考後,我重新認識到在Emurasoft工作的價值。我覺得,這裡,或許是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在這裡,我們自己就是開發者,是行銷團隊,能將自己的願景靈活地反映在產品上。而且上司(boss)是父親,而那位上司,是真心希望我在職涯上成功,不帶任何利害關係

我感覺這樣的環境,想必是很多人無法享受到的幸運。

所以,雖然在試用期間我還有所迷惘,但在以全職身分開始工作的第一天,我心中就已經決定了。我要在這裡繼續工作,將來要繼承這家公司

――對於您說「從成為全職的第一天起,就決定要繼承事業」這番話,豐先生,您坦白說,有什麼感想?

江村 豐: 嗯,當然,聽到這個我很高興。

但是,我還是不想強迫他做任何事。我只想尊重他想做的事。這個心情沒有改變。

如果他今後說想做其他的事,那也無妨。但是,如果他想繼承我的事業,那當然,沒有比這更高興的事了。無論他選擇哪條路,對我來說都很好。

――對於誠先生對在Emurasoft公司工作抱持著如此強烈的想法,豐先生您有察覺到嗎?

江村 豐: 雖然沒有確信,但事實上,我確實逐漸感覺到他對事業越來越認真了。

與此同時,我也不斷地對他說:「說不定哪天我就突然退休了喔」。雖然不希望發生那種事,但說不定哪天搭上去日本的飛機就掉下來了,也可能生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什麼意外。為了防備那樣的不測之際,我希望他能自主地學習各種事情。

但是,關於是否真的要繼承事業,該怎麼做這個核心部分,我一直避免明確地談論。

因為我無論如何都不想,變成強迫他接受這個事業的形式

所以,是啊……。事實上,這是第一次。我從他口中聽到那句話(笑)。

江村 豊さん

――那麼最後想請問誠先生,在承擔EmEditor未來的過程中,您動力的泉源是什麼呢?

江村 誠: 首先,很多的動力,來自於客戶的回饋。我想持續提供客戶最好的體驗。這個想法,首先是最強烈的。

然後當然,父親也給了我動力。既然他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我就要讓這個軟體中他的遺產(his legacy),能永續流傳,並希望父親能對我做的工作,感到「驕傲」。

這兩者,是給予我動力的最大泉源。

江村 誠さん

――非常感謝您多次接受採訪。

採訪・撰文・編輯:田村 今人

💡 相關鏈接
✅ [解說文章(繁體中文)]()
Explanation article(English)
解説記事(日本語)

##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類似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jdev.tw/blog/8905/family-business-emeditor-developer-son-determination-spotlight-levtech-lab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