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逾 6.9 万人遇难,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这场大地震的后续影响持续了至少十几年。汶川地震将大量岩石和土壤冲入当地溪流与河流。河流带走的地震沉积物流量分为两类:悬浮在水中的细颗粒沉积物,称为悬移质;沿河床滚动或跳跃前行的粗颗粒物质(砾石至巨石),称为推移质(bedload)。科学家早已发现,地震后悬移质流量会增加。但这只是部分事实。研究团队发现,汶川地震后岷江的总沉积物流量增长了 6 倍,而推移质流量更是增加了 20 倍。这意味着,地震后河流中约 65% 的沉积物是推移质,而在同等规模的山地河流中,这一比例通常只有 20% 左右。这一高流量状态至少持续了十年——研究人员发表论文前最后一次实地观测时依然如此。大地震后续影响持续的时间超出了预期。这意味着灾难之后在原地按原有方式重建是不明智的,因为风险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因地形改变而增加。被淤积的河道已无法承受原来其或许可以承受的十年一遇洪水。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354-8
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94483?languag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