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周报 007 | iPad、生产力、文学名著与长期写作的秘诀
又是繁忙的一周,新一期周报和大家见面啦。
天气渐渐炎热了起来,新 iPad Pro 的热度也持久不降。在 最新一期 的一派 Podcast 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 @肉呆大魔王 和我们一起畅聊了 iPad 的历史轶闻,全程高能,笑点满满。还没有听的小伙伴不妨来一起轻松一下。
在夏天,各色美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上周三的晚八点,Matrix 作者群里举办了「食物感恩节」,大家一起聊了聊在过去的岁月里陪伴自己、治愈心灵的美味食物。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一看,也可以来聊聊、感恩你的私藏美食。
最受欢迎
iPad 也能成为开发工具:在线版 VS Code 部署与优化
精彩节选:
Apple Pencil 和 Procreate 让我们可以用 iPad 创作富有艺术感的画作,GoodNotes 和 Notability 让我们能高效整理课堂笔记,Bear、Ulysses 配合 Magic Keyboard 还能帮我们随时随地撰写文章。但是,基于 ARM 架构的 iPad 让开发者在 iPad 上借助桌面级工具进行本地开发工作几乎无法实现。
不过,基于远程服务器的云端开发环境最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用 iPad 作为本地工具,连接远程服务器的 Linux 环境进行开发的愿望成为可能。微软在去年就发布了基于 Azure 云服务器的 Visual Studio Codespaces(改名前曾叫做 Visual Studio Online),前几天 GitHub 同样也发布了类似的 GitHub Codespaces……而 iPad Pro 配合最新带有触控板的 Magic Keyboard 的码字体验,让我们用 iPad 写工程级代码指日可待!
编辑荐语:iPad 用于开发的痛点在于架构的不同,然而借助云端工具,iPad 却可以成为新生代的开发利器。本文就介绍了一种在 iPad 上部署开发环境的方法。文章涵盖了从下载到配置的各个方面,让你在 iPad 里也可以用上 VS Code。随着云端技术的发展,在 iPad 上写代码的需求正在被更好地满足。
简单几步获得设计感,快速上手的设计 App 推荐
精彩节选:
掌握大量的知识是一个可选项,用于提升你的能力,但是时代变了,聚焦于想法成了新的可选项,未来的艺术创作者如果不注重想法,而是将创作视为专业技术和陈腐技巧的极致追求,自动化、直觉化的工具会在某些时刻将缺乏专业技术却又才华横溢的人抬升到接近从业者的位置,让那些无趣的技术高手像是披了一层皇帝的新装。
编辑荐语:本文介绍了几款容易上手、效果拔群的设计工具,让普通人也能够迈过专业的门槛来接触「设计」这个词汇。与此同时,本文也提供了一种创作思维,即对于自动化技术愈发成熟、创作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如何让自己保持创作能力。希望喜欢设计的你可以从中获得另一种的灵感。
可写可读电纸书的新尝试,SuperNote 深度使用体验
精彩节选:
整体测评过程中我发现,SuperNote 的整体设计理念是对传统商务笔记本的复刻,无论是仿真笔,「日历」功能,还是封套搭扣的设计,都有着传统「商务」的味道,可仿真仿的过于细节,导致我不免觉得似乎落入了过于拟真的窠臼里了,限制了设计的更多可能。
其实使用过程中产品暴露的问题蛮多的,尚且不够成熟,但其实现有的墨水屏市场大都如此,大家都在摸索怎样的产品怎样的功能才是「好」的,或许我们需要给他们更多点时间和包容。
藉此产品回复以往的问题,有人问我,iPad 那么好为什么要供着这个祖宗?电子屏自产生之初就是一个细分领域,满足的是不一样的需求偏好,毕竟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当你拿着奶茶时,这种「咖啡这么苦为什么要买 / 要存在」的语言大可不必表达出来,墨水屏也好,数码屏也罢,每一个人都拥有选择自己趁手工具的权利。
编辑荐语:作者在深度体验 SuperNote 电纸书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从配置、设计、系统、交互、体验等角度全面解构了这款「可看可写」的电纸书。虽然如作者在文中所表示,这款产品仍存在诸多缺陷,但是书写功能也许就是电纸书的下一个发力点。如果你有手写办公的需求,又不想破坏设备的纯粹性,那么本文就是为你所准备的。
值得关注
科幻文学拥有未来:五部黄金时代的科幻短篇 | 读书征文
精彩节选:
但在科幻文学的发展变迁中,短篇科幻小说一度是最常见的形式。作为一种高度商业化的类型文学,科幻文学享受着忠实消费者的追捧。在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二战前后二十年,约 1940–1960),原本常见于廉价流行杂志的科幻小说开始出现在以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为代表的专业科幻杂志上,并被成册出版。这时期的科幻多是引人入胜的短篇故事,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在五十年代成为了美国短篇科幻小说的圣殿。在本文章将要介绍的五部作品中,有三篇都来自于这部杂志。它也让 Issac Asimov 和 Robert A. Heinlein 等作家开启了自己的科幻事业。
编辑荐语:作者对于短篇科幻小说有深入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短篇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以及其中的五部杰作。同时,文章也客观公正地指出了短篇科幻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你想要接触短篇科幻作品,却又不知该如何下手,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你在多姿多彩的科幻文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瑰宝
阅读文学名著需要跨越多少门槛?聊聊我眼中的陀氏文学
精彩节选:
在我读过不多的俄国文学中,有的作家在写故事的同时会自然地加入社会的概括或历史的预测,有时会稍微削弱了其中的故事性。我要推荐的这位作家的作品实际上有两层门槛,一层是「在场」的门槛,即读者能不能通过自己有限的经历理解故事发生的起承转合;另一层则是读者能从这个故事中读出多少深刻的言外之意。第一层门槛是非常低的,现实点说,因为这个作家要养家糊口,不写稿就没饭吃了,所以故事都是引人入胜的,比较好卖钱;而第二层门槛,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抱负和艺术创作纲领。「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要识破它。」这是他在十七岁说的话。
这个作家,就是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编辑荐语:这是一篇详细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文章。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头小说,作者花大量笔墨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以及跨过阅读门槛的方法。对于其他的大部头外国文学著作,本文提供的技巧也同样适用。相信热爱文学、特别是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作品的你,读完本文一定会收获颇丰。
经过一年的折腾,我沉淀下了这些阅读原则
精彩节选:
可能是我们急于拥抱互联网,一直都夸大了碎片化阅读的作用,记得我不怎么读书的时候,总是会对着网上的某些文章发出惊叹,稍微有点书籍阅读量之后,我发现以前所谓的新鲜观点都是从书籍中摘取的,最令人遗憾的是,文章作者们往往不会将来源告知读者,使我们错失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某一问题的机会,现在的我,依然是那个读书不太多的人,但是庆幸的是,自己终于在心理上走出了碎片化阅读的泥淖,不再害怕会被互联网时代甩在后面。在看见「碎片化阅读」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很繁忙的人,忙到没有时间看书,这种错误的代入感同样适用于任务管理,我们努力学习一大堆复杂的任务管理工具及精巧的设置,结果发现对自己而言,这些都是「屠龙术」,效率的核心在于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为导向。
编辑荐语: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对于碎片化阅读有独特的思考。作者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碎片化阅读的阅读原则,让自己既能够获取到碎片化的信息,又不至于因此而迷失注意力。如果你同样感到专注力变得越来越稀缺、花在碎片化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不妨试试文中的方法,让自己摆脱这样的泥潭。
作者群 AMA
AMA 是 Ask Me Anything 的简称,我们想知道大家关心的科技圈的问题或者想要寻求的帮助。机器人向我们的 Matrix 作者群收集到了一些大家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被转发给少数派编辑部的各位编辑,他们将会选择部分问题进行回答,被回答的问题和答案将会公布在每一期的 Matrix 周报中。
Brick713:少数派平时选题的流程是什么样的?选题时是大家各自提一些有意思的题目,或者是跟一些时下热点,还是老麦给大家指定一些方向?想了解下大家都是怎么选题的。
Clyde:我派的几位编辑都有各自负责的领域,领域内有什么好的点子和选题想法会放进选题箱,然后需要协作完成的会通过选题会和讨论,以求集思广益,其他常规选题就直接联系各位作者写作完成。
社区访谈
Matrix 已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分享者,你可能经常看他们分享数字生活的心得或体验,但可能并不熟悉他们。为了进一步拉近大家的距离,我们策划了这个板块,邀请 Matrix 内活跃的分享者,讲讲他们关于数字生活的故事。本期我们请到了新晋资深作者 @时代男爵。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学的专业?
大家好,我是今年毕业渴望进入实习期的天秤座时代男爵。
我在学校学习的是经营系专业,是在日韩比较热门的专业。
为什么会选择赴韩留学这条道路?留学期间自己觉得最有收获 / 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是什么?
如果你们有看的过我《生为湖北人,如何在疫情期间出国继续学业?》这篇文章,应该就知道我的「命运多舛」,生命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小插曲和意外,而去韩国之前……本来我是打算去日本留学的,结果那一年日本核泄漏了……然后我又辗转到北京学了半年的韩语。
留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恋爱了,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三年后又失恋了。
作为《本周看什么》栏目的作者之一,你会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得电影方面的资讯?
我一般通过豆瓣主页,国内各视频网站首页,以及其会员专页获取电影电视剧方面的新动态。一方面可以更加直接快捷的了解到国内综艺动向,另一方面是买了会员也要物尽其用,不然电影券都浪费了……
平时会使用哪些硬件 / 软件 / 应用?
留学之后我替换下用了几年的MacBook air,现在在用的是一台拯救者 i5 笔记本,iPad mini 4,iPhone X,和一台备用机 iPhone 6。有在考虑入手一台新 iPad Pro。
疫情期间,我在家使用老牌种树 Forest + 盖房子 SleepTown 两款 App 提醒我学习与睡眠时间。
我想再来推荐一下自己少用却对我来说确实有用的这两款软件。因为大四了,我又有相关的考试需要复习,在迷茫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的时候,我每天打卡种树,与其他需要考雅思托福的同学们一起努力,偶尔遇到同时上线的情况还会组队一起种树。另外因为失眠,我强制自己每晚盖房子,也加入了小圈子,第二天大家一起打卡起床,保证睡眠,哪怕焦虑失眠了,第二天也会被闹钟吵醒,打卡。
学习之余喜欢做哪些事情?
学习之余喜欢一个人旅行,护肤,逛咖啡店,看书看电影,在韩国这几年去电影院看了不少美国大片儿,因为韩国上映的时间比国内早,总是抢先去看,电影里讲英语字幕却是韩文,当没有听懂听清的单词却可以通过字幕看懂,那种感觉真的特别开心。
我还喜欢摄影,以前喜欢胶片机,现在胶卷涨价玩不起了,买了一部理光 GR2 ,偶尔拍拍视频记录生活。
推荐一个坚持长期写作的秘诀?
保持倾诉欲,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我没有什么特别刻苦的写作训练以及写作习惯。不像网上的技巧型创作写手,我习惯于将自己跟自己对话的过程书写下来,通过纸张阅读以及跑步,我就会有想法涌出来,它不需要逼迫也不需要敲打,它一直就在那里等我想起来。
这离不开我从小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我父母很反感我长时间与人交谈,他们认为是浪费时间,可我偏偏热衷于交流,我觉得交流可以使人快乐,让你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你了解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了解你。当然从中可能会受到伤害,可是做什么就不会受伤呢?——以前,我只有痛苦的时候才写作。
我们很多人缺乏了倾诉的动机,他们认为自己不被理解就不被理解吧,他们就会不说话,忘记说话,乃至最后不会说话。可我觉得人生还是充满色彩的,声音不是被允许才发出,而是不被允许依旧发声。
🤖️:有什么想问作者或者编辑的问题,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发问。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