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发代号 2-786
征订热线:010-82341063
文 |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是当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2024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基层减负作出规范,进一步全面深入落实《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迎来了机制重塑、依法依规整治的重大时刻。落实《规定》《意见》要求,近期中央网信办印发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国整治工作方案》,对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出部署。一、充分认识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的重大意义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人民的最前沿,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源头和机制上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折不扣、逐项逐条落实《规定》精神。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化工作机制,就是全面深入落实好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稳步推进数字赋能基层工作”的部署。
当前,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基层日常办公、管理服务、学习沟通、履职尽责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工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群众生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信息技术与形式主义相结合带来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已经成为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之一。一些政务应用热衷于造声势、摆花架子,徒有其表,不计成本开发各种花里胡哨的政务应用程序;抑或相互攀比,盲目跟风,营造一些噱头。滥建平台、线上“收到”代替实际“做到”、拼痕迹代替比业绩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行为本质上是作风问题,不仅浪费公共资源、破坏了营商环境,而且辜负群众期待、折腾基层干部,甚至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从这个意义上看,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是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二、准确把握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的基本要求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穿上数字化“隐身衣”,是老问题的新形态,这导致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更具复杂性。准确把握《意见》基本要求是稳妥有序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基础。
一是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要统筹建设、使用和安全一体管理。《意见》要求落实加强统一规划、加强立项审核、突出便捷集约、限制强制功能和防止“空壳”“僵尸”来强化建设管理,落实“四个防止”(防止强制使用、防止过度留痕、防止滥用排名、防止多头填报)来强化使用管理,落实健全安全体系和加强分类防护来强化安全管理。加强管理“建设”这个源头很重要。促进政务应用程序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使用便利化的初衷是推进数字赋能优化政务工作、提高服务效能,但倘若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势必陷入形式主义。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化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杜绝面子工程。如果前端“窗口林立”、都是些“玻璃墙”,政务应用程序如同套娃式层层嵌入,这些繁文缛节的行政程序一旦数字化,不仅会让行政当事人不胜其烦、筋疲力尽,而且可能存在“数字化寻租”之嫌,势必导致效率损失。技术迭代和需求迭代要求“指尖上”的运维必须迭代,否则建设得再好也难免在使用中陷入“空壳”“僵尸”的窘境。落实“四个防止”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把握好“度”。如何评判使用是否是被“强制”,如何判断留痕是否是“过度”,如何衡量排名是否是被“滥用”,如何确定填报是否是“多头”,既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因噎废食。强化使用管理,过犹不及,需要结合各部门、各地区实际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加强使用管理自身也容易蜕变为形式主义。更为重要的是,实践中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建设、使用和安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建设和使用相互依存,安全是建设和使用的保障,这就要求遵循规划统筹、集约高效、便民减负、安全可靠的原则强化建设、使用和安全一体化管理,要关注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注重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持续监测、评估和反馈,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变化,调整优化管理策略,确保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二是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要推动实现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要治标,更要治本。技术迭代会带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再次变异翻新,从“僵尸”网站到“僵尸”政务应用程序就是一个例证。强化组织保障,实现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是长效工作机制的关键所在。主办(使用)单位是统筹建设、使用和安全一体管理的责任主体,“强化建设管理”这个源头关键需要依靠主办(使用)单位来落实。主体责任落得实不实、细不细直接关系到长效工作机制能否健全以及成功与否。省级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属地责任的主体,肩负对本行政区域内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的责任,通俗地说就是谁的辖区谁负责。那么,能否推动将这项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的重点工作是履行好属地责任的关键。监督责任对于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的作用不可或缺,既要保障这项工作的合规性,还要促进这项工作的廉洁高效,既要发现问题,还要督促改进,甚至追究责任。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不同责任主体虽然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是目标是共同一致的。只有不同主体之间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才能避免出现以形式主义来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政策执行误区。三、全面细化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的具体举措
《规定》提出了“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严格建设管理、防止功能异化”等严肃要求,结合《规定》必须着眼于进一步细化健全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长效工作机制的具体举措。
一是推进政务应用程序“存量”规范管理。根据《规定》要求,且鉴于“数字化之手”活跃度高、变通性强,建议对政务应用程序进行规范的整合清理,解决基层政务应用程序过多、过乱问题,明确整合清理目标,对保留的政务应用程序建档立卡生成备案。二是聚焦数据共享为基层指尖减负。鉴于目前向基层延伸政务应用程序多、填表报数头绪多、程序环节繁等现象,建议强化集约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市县级政务应用程序可在省级综合性平台设置统一的接口,逐步向省级平台汇聚,实现数据的集中调度、标准统一、安全协同、服务下延。三是严控改头换面的“增量”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快速迭代,人工智能驱动的政务服务也正在浮现,已有不少政务部门开始尝试嵌入人工智能的政务应用程序,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指尖”上的应用。但是,我们要看到大模型是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基础的,大模型要求海量的数据、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以及匹配的算法,其中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大模型训练成本呈现指数级增长。因此,有必要对人工智能驱动的政务应用程序进行整体规划,对确有数据、算力支持、条件相对成熟的领域和地区先行先试,而不是任由政务部门各自为政、遍地开花,坚决遏制这种穿着借新技术应用而带来的数字形式主义翻新变异。(来源:中国网信网)
分享网络安全知识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欢迎关注《中国信息安全》杂志官方抖音号
文章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E5MDAzOA==&mid=2664228852&idx=4&sn=f68a8336a0e997fb03a0a286fbad0e93&chksm=8b59e50dbc2e6c1b95a7f26ce8bcf18499f697eef0b03acc3535c8b3d982ef4d459b1964da70&scene=58&subscene=0#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