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意 195|少数派的编辑们最近买了啥?
2024-10-24 17:5:26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6 收藏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路中南:咖啡自由 A3

  • 参考价格:¥2800(闲鱼二手价格,但部分渠道国补后新品价格甚至更低)

前几个月同事路过暂住我家的时候,问我是不爱喝咖啡吗?我说那没有,天天动手磨豆做手冲,一天咕咚好几杯。于是他发问:「为什么不买一台咖啡机?」为什么不买呢,我当然也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感觉印象里编辑部同事们家里的半自动咖啡机虽然出品美味,但价格昂贵,又需要专业级别的耐心与技术;深圳办公室里那台德龙全自动虽然一键搞定,然而美式的风味不如我自己随便冲冲,偶尔想喝奶咖的时候,不还是要点外卖或者去咖啡店买。

也许对于任何市场来说,我这种用户都是最难伺候的:想要机器便宜,想要一键搞定,想要风味尚可,还想要偶尔来一杯热乎乎的奶咖。咖啡自由A3就是另一位贴心同事听了我的需求后推荐的,国庆假期第一天就到了,所以两周后就来聊聊我的体验。

先说优点,毕竟这机器最后还是留下来了,说明在我心里它对得起这个价格。首先是它真的可以做出「愿意在店里掏钱」的那种奶咖,而我要做的就是倒牛奶、水、咖啡豆,然后在微信小程序里面点一下制作。从磨豆、出两次浓缩、注入奶泡,一杯所谓「同款」的金烘馥芮白就出来了。我对同款不同款不感兴趣,也无意比较和批判,入口的一瞬间奶沫的甜感和咖啡融合得刚好,当下心里就在盘算是不是能出去卖咖啡了,至少不会再下楼去买十块钱的拿铁了。

而其余浓缩和美式的部分,我主喝这两类,反而费了一些周折(下面会有吐槽环节)。我个人偏好冰饮,而它刚好还有冷萃饮品的选项,本身出品也不错,但是萃取的时间较长、而且加多少冰心里没底,试过之后我更愿意日常直接在 130g 冰块上打两份浓缩,再根据咖啡豆的品类或者自身喜好加水,更快更稳定。

出品很简单,再也不下楼去马路对面的咖啡店了(在树后)

出品基本能满足我的需求,想喝随时可以来一杯,不用自己手冲就是省时省力哈。最后这个联动用的小程序做工还算可以,没有弹窗或广告不说,首页给的这些数据也比较吸引我这种量化星人。算是一个小优点。

当然成也小程序,败也小程序,由此开始我的吐槽。机器买来的第二天正值国庆假期,就出现了「服务器维护」的情况,小程序无法使用。和客服确认了一下,没有任何离线操控的办法。也就是说除了按键面板上的六款「标准饮品」,也无法实现精细调控,也无法制作小程序中的门店复刻、冷萃/隐藏饮品、单独打个奶沫等等,而这类恰恰是我日常高频使用的。机器明明拥有这种能力、但是主动权却操控在厂商的服务端,这种感觉并不好。

其次,为达成这类「门店同款饮品复刻」卖点,小程序中提供了「配方」功能,用户可以自定义参数并收藏,这就在傻瓜式的全自动之外给用户进阶提供了空间。正所谓入坑一步一步来,这应给予充分好评,问题在于这项功能我认为落地得并不好。也许是为了衔接入门用户,「粉量」这项参数被改写成了「咖啡浓度」,冲煮水温变成了带有歧义的「咖啡温度」,同样不明不白的还有「咖啡量」,实际上是萃取出液量。

呵,你可知这些参数都是本i人联系客服一个个问到的吗?说明书中从未提到这些。也许他们是一家专业的咖啡机公司,已经默认用户理应知道研磨度是数字越小才越细、咖啡机上各个图标代表的参数,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我最一头雾水的地方——作为咖啡小白,我可以接受这台机器一次只能萃取最多 10~12g 咖啡豆,但不能接受自己连菜单上的中文都读不懂。机器刚到手的时候,无参可调的复刻饮品做出来都很好喝,但提供参数调整的标准饮品却很糟糕、寡淡如水。(当然,这也和这台机器的定位有关,更高端机型中的「玩家模式」是明说了这些参数并可调的。)

当我对照咖啡豆包装上推荐的参数调整完后,才真正做出我认为口味比较正常的冰美式、写下适用于当下咖啡豆的配方。另外一提,小程序上拍照识别豆子的功能基本只适用于自家商城所售产品,像我这样自己买豆的话,基本指望不上。

既能做奶咖,虽有波折(换个角度也算打发了无聊的国庆假期)但最后日常出品迅速稳定,一定程度上算是实现了品牌名所畅想的「咖啡自由」。接下来就是它陪伴我一天五杯的日子,希望它能顺利撑到回本吧。

@Microhoo:Sonos Ace 耳罩式耳机

  • 参考价格:¥3743(双十一平台补贴券后)

耳机对我来说除了听音乐,也是「社交勿扰」的告示牌,所以除了独处或者无法避免的团队协作时,大部分时候它都与我形影不离。而在形态上,因为主力机 iPhone,使用频率最高的自然是 AirPods Pro,但若是在一些需要长时间「静坐」,特别是高铁飞机长途交通工具上,为了舒适度我还是会需要一个耳罩式耳机。

很早就入手的 Bose 已经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虽然尚能出声,但无论续航还是已经远远落后的蓝牙协议导致的连接稳定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被岁月腐蚀得坑坑洼洼的耳罩,早就萌生了换耳机的念头。原计划也是顺其自然的换一副 AirPods Max,但在办公室尝鲜了不到十分钟后果断放弃——脑补着自己像戴着免疫精神工具头盔的万磁王,是我大头不可承受之重。但 AirPods Max 别具一格的设计和质感的确是拉高了我对耳罩式耳机外形的期待,所以也开始有点抗拒一溜烟儿电竞风的主流耳罩式耳机,在我快要「戒掉」耳罩式耳机的时候,Sonos Ace 来了。

耳罩式耳机基于实用性其实在外形设计的创造性有限,我也并非跑马灯爱好者,所以我对其「好看」的标准很简单——只要别让我显得像个网瘾少年就行,Ace 和 AirPods Max 一样就刚好落在我的审美点上,同时也没有「谁更美」之分,当然尤为重要的是 Ace 比 AirPods Max 轻了近 75g,所以它几乎成了目前我唯一的选择。

而在佩戴舒适性上 Ace 也不落下风,我的耳朵算是普通人类里比较大的,它也能完整的将我耳朵包裹进去,并且仍有充裕的空间而不会显得闷热。

在生态方面,尽管 Ace 不能像 AirPods Max 那样可以联动 iPhone 实现 Siri、音频共享等功能,但依然具备了更实用的佩戴检测和多点连接,无论是摘取自动连接和通话、还是在 iPhone 与 Mac 之间无缝切换,它都能达到近乎相似的体验。

我既不是专业音频人、也没有一双俏耳,所以就不展开去描述所谓的驱动单元、高低音频这些我觉得玄而又玄的东西,但如果把 AirPods Max 作为某种「标准」的话,Ace 是毫不逊色的,特别是 Sonos 本身就作为数十年历史的专业声学产品设计制造品牌,所以这部分我一直就没担心过,与此同时它也同样支持现在流行的空间音频。但我想展开讲讲的是它非常不错的降噪和通透模式。

耳罩式耳机本来就有物理被动降噪的天然优势,Ace 也兼具了主动降噪功能,所以戴上后不仅是标识式的「社交勿扰」,主观感受上也真的能到一种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的体验;而通透模式下又可以「击穿」在某些时候耳罩式耳机隔绝外界的弊端,对外界的感知甚至要强过 AirPods Pro 的表现,可以大摇大摆偷听同事说话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是骁龙芯片的 Android 用户,Ace 还可以通过 aptX™ Lossless 协议提供更好的无损音质播放,当然无论 iOS 还是 Android 用户,都能使用 C to C 或 C to 3.5mm 线来获得超越无线传输更好的音质。

但 Ace 对我来说真正的「大招」还是让我出乎意料的 Sonos 生态联结。之前有分享过我在用 Sonos 的回音壁和低音炮组了一套 5.1.2 家庭影院,囊中羞涩一直舍不得「破 7」,而 Ace 居然能和 Sonos Arc 互通,若片源规格足够高,则可以由 Arc 解码,再 Wi-Fi 回传到 Ace 上以获得完整的全景杜比声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面电视正襟危坐的观影,在我扭扭晃晃用 PS5 玩黑神话时,支持头部追踪的 Ace 也给了极为震撼和细致的立体声场游戏体验。

而实现这一切非常简单,只要在 Sonos app 中把 Ace 添加到同一账户系统下(当然这也是初次使用的必备流程,可以在 app 中调试 Ace 的各项功能和固件升级),后续只要电视打开且回音壁正常工作,即便是在播放中途,也可以随时戴上耳机长按播放键,就可以瞬间且稳定的切换到电视画面的音源里。

我在写这个新玩意之前拿出了一直舍不得扔的 QC35,没想到此时它已经不仅仅是耳罩被腐蚀磨损,上面的人造皮革已经融化粘在了手上,我终于狠下心把它丢进了垃圾桶;但美丽的 Ace 耳罩是磁吸结构,相比之下应该能提供更长久的使用寿命。

希望日后有它陪伴的日子里一切顺利。

@Tp:富士 DL-200 II DATE

  • 参考价格:¥220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了这款富士 DL-200,精致的设计一下就让我种草了。在闲鱼一搜,两百左右的价格也不算太贵,于是便冲动消费买了下来。心想哪怕不用它拍照,只是当个拍摄道具或者收藏摆件也是极好的。但在实际拍了一卷之后,它的表现确实让我有所改观。

虽然我玩胶片已经有 10 年了,但此前用的都是胶片单反和旁轴相机,除了小时候用过家里的傻瓜机外,这还是我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傻瓜机。DL-200 发布于 80 年代,一代机由于采用了内置电池的设计,更换电池比较麻烦。目前在二手市场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台,如果自己能更换电池的话还是很划算的。我这台是 DL-200 的二代,改为了由 CR-P2 电池供电,用起来更方便。

DL-200 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它的预上卷模式,当你将胶卷放入片仓,相机就会自动将胶片卷出,每拍完一张就会将照片收回暗盒,从而确保已拍完的照片不会因为不小心打开后背而作废。于是,我给它配了一条挂绳,方便出门时挂在手上随时准备拍摄。

相机拥有一颗 32mm f/2.8 的自动对焦镜头,并且搭载了 TTL 测光和自动闪光灯。在拍摄时,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构图和按下快门。或许是因为多年来的习惯,我希望能将曝光完全把控在自己手上。即便是在我的主力相机 X-E4 上,我也更倾向于使用 M 档曝光,最多也只会将 ISO 设为自动,并通过曝光补偿来微调。

但在一台强制自动的相机上,我反而找到了更轻松的感觉。我不需要时刻思考曝光三要素如何搭配,反而是用眼睛观察世界,然后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当照片冲扫出来后,我看到的第一眼更多是惊艳。因为我对它的成像素质本没有太多期待,但出来的效果还是令我挺惊喜的。

Fuji DL-200 with Kodak ColorPlus 200
Fuji DL-200 with Kodak ColorPlus 200

由于机身采用了强制自动闪光灯的设计,在除了晴天室外的场景下,它几乎都会开启。而正是由于强制闪光灯的存在,让许多照片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古早味」。

Fuji DL-200 with Kodak ColorPlus 200

但强制闪光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每一次快门都需要等待闪光灯充能后才能按下。在连续拍摄时,闪光灯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充能,还是很快的。但在一段时间不拍摄之后,首次充能时则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如果我带它出门的话,会时不时滑开镜头盖,并半按快门来检查它的充能状态,确保它能处于快速可拍摄的状态。

总的来说,DL-200 是一款让我非常满意的胶片相机。它足够好看、成像素质也过得去。相比起花高溢价买某些相机来追求胶片感,花几百买台真正的胶片机,反而成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不过,就算买了轻巧的设备,它也无法让不爱出门的你从此出门记录美好。与其寄希望于买一台设备就能拍出好看的照片,不如先用好手头的设备,再根据需求来针对性添置副机,切勿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张奕源 Nick:OPPO Enco X3 耳机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 TWS 耳机大户,各家但凡推出有点意思的耳机产品,我基本都会搞来试试。但如果实打实地问诸多耳机我哪款用得最久,我目前的答案是 OPPO Enco X2。

一直在用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产品本身的基本面都不错,续航不算短,佩戴不难受,降噪也不弱,所以即使换到其它同类型的耳机,也没有跨代级别的升级感。二是耳机音质在我用过的 TWS 耳机里排在前列,换到其它耳机同样没有明显的升级感,动不动还会觉得降级。

所以,当我提前拿到 OPPO Enco X3 并且用完觉得也不错之后,肯定会想写两句。

先提一嘴外观。OPPO Enco X3 的外观得用「令我诧异」来形容,因为它(白色版)没有沿用耳机常见的塑料充电壳,而是大胆地使用了米黄色的素皮材质。我刚拿到产品的头两天还不太习惯,总觉得它和其它 TWS 耳机放在一起有一种「一大堆鸡蛋里混进来一个恐龙蛋」的感觉。最近两天接受了这个设定,也确实觉得素皮比塑料看着高级、摸着舒适,是个有趣的外观变化。

OPPO Enco 系列擅长的音质也有升级。大师调音的可选项增加到了五个,我在用的「丹拿特调」可以视为音频版的「哈苏自然色彩」,即既忠于声音素材的原始风格,又有一定的细节优化。其它几个音效也都是与丹拿联合调校的,所以此处的「大师调音」可以直接理解为「丹拿模式」,每个音效都有特色。

大师模式下的五个风格都是 OPPO 与丹拿联合调校,新耳机的空间音频也具备了头部跟踪能力

OPPO Enco X3 的降噪模式比上代产品有了明显改善,除了降噪深度可感知地更强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抗风噪的能力变好了。当周围的风速达到一定等级后,耳机会把风噪压缩成到一个稳定、低频、低响度的频段,听上去有点像白噪音,能听得出来是风声但不会干扰主要音源。我每天上班出地铁后要坐五分钟的小摩托,这段路就成了绝佳的风噪测试区。目前能通过这段「小摩托风噪测试」的耳机不多,Enco X3 是其中之一。

总体而言,OPPO Enco 系列属于 TWS 耳机里的「安全的选择」,如果你需要一个全能的 TWS 耳机,但又不执着于 AirPods 系列,可以考虑整一个 OPPO 试试看。

@北鸮:有你一面烧椒牛肉拌面

  • 参考价格:¥59.9 / 6 包

作为吃鲜面条长大的中原人,我一直想找一个能让我吃起来有鲜面感觉的方便食品。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成都最容易买到的是我觉得最难吃的棍棍面,碱太大了,硬得人心烦;二是我附近最好吃那家韭叶面馆只从早上开到中午,而且不开周日,和想吃就吃差太远了;三是就算买到了鲜面,我饿急了根本来不及做爱吃的炸酱和汤底,嘻嘻。

目前试下来,我感觉面条和酱料一起算上,最好吃的就是前段时间在山姆买到的有你一面烧椒牛肉拌面。

有你一面虽然也是成都产的,但它的干面按宣传说是「手工日晒面」,具体是手工做面还是手工送去日晒我就不追究了,配料表只有小麦粉、水和盐,煮出来口感非常接近普通刀削面。面包装有托盒,干面保护得很好,基本都是完整的。烧椒酱是跟专做烧椒酱的川娃子一起弄的,辣度不高,主要是香,而且真的有点炭烧的复合香味。肉包里也真的有牛肉末。

山姆版跟市售版的差别就是肉包多给一包,别的配置都一致——因为确实好吃我还真买了公售版对比,顺便尝了尝他家其他味道:面条都一样,葱油拌面味道一般,韩式火鸡面味调得不好,最好吃的还是烧椒和金汤这种调料复杂点的口味。

自从买了这个面,馋面条的时候,水开了锅只用六分钟就能快速解馋,一只锅就能搞定,分量刚好吃到不饿。赶上想吃得完整点,煎个蛋、烫个菜、冲碗汤,非常快乐的一人食就搞定了。

太饿了,我就不摆盘了,爱吃面的有空可以试试。

@西鸽:3D 打印 iPhone Retro Case

  • 参考价格:¥59.27

要说现在手机有什么好玩的,可能就是换壳吧。去年自从换代 iPhone 15 Pro,前后换了不下七八个手机壳,给自己一个新鲜感。毕竟主力机,换机不习惯,不换机光换代又感觉没啥变化。前阵子刷到这个复古手机壳,就买到手玩玩,分享一下。

昨天在社区先发了几个图,然后上街溜达了一下,还是很吸引路人看智障的目光的。这大小放裤兜里,有点像揣着更厚的三折叠屏手机。

应该是纯 3D 打印,有些地方还有毛刺没处理好,打磨也不是特别精细。前后盖靠 H 型管卡固定,但不是特别紧,中间留出的缝也很大,稍微用点力就容易撬开。前面板是颗粒状纹理,侧边的层纹就比较明显,总之比较粗糙,上手有种生涩感。

手机壳边缘有点太侵占屏幕,而且是凹陷设计,手指返回操作就很困难

要说有什么优点,除了复古配色外,很喜欢这几个大按钮,把 iPhone 侧边的 Action Button 和音量键都做到前脸了,按着像几十年前的电子设备,很舒服。

放在桌面就像个扁平的 CRT 显示器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打印玩玩。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93228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