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描述了历史上声音定位技术的疯狂时刻,介绍了网络款远程监听技术和专业设备,并从个人角度出发,说明了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0x01 历史上的疯狂时刻
在人类历史上,在雷达还没诞生的时候,如何听到远程传来的声音,特别是飞机的螺旋桨/发动机声音,一直是军事上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提升对远距离声波的捕获、放大和定位能力,所以研发了很多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装备。
声学喇叭是在雷达发明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检测敌机的唯一手段。所以,下面这些图展示了那个时候军队的实际装备。
后世对这段时期的评价:这是声音定位技术历史上最疯狂的时刻。
如下图,英国在军队“空中监视任务”中用到的“Big Ears”装备。
下图,荷兰人建立了类似于英国的“空中监视任务”的观测团。
下图是1942年列宁格勒围困时的空中监视。
虽然看起来很诡异,很有些工业朋克风,但光看部队的装备就知道,有一点必须承认:这些装备是真都可以听到远程的声音。
0x02 网店热卖款
是不是有时候觉到明明看到十几米外的邻居们在聊天,却压根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这是由于环境的背景噪音影响,加上声波在空气中会由于损耗逐渐而弱化直至消失所致。所以即使在5、6米的距离内,我们也可能完全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
而这些经过专门设计的电子听音设备,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即可以捕捉到一定距离内已经减弱的声波,放大并进行电子降噪处理,从而听到清晰的声音。
作为入门级远程监听设备,目前国内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观鸟仪”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这款可以将8~30米左右距离外的声波进行电子降噪处理并放大的设备,在某宝上随处可见,Oh,My God,100多元的价格简直不要太亲民。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款观鸟仪的实际能力实在有限,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
经过实际测试,在背景噪声较小的时候,可以实现15~30米的声音捕获,前提是监听对象说话时方向应大致面朝监控者,环境则要求如夜间或空旷且安静的楼宇间等。
但在背景噪声吵杂的环境,比如白天的街道上,即使是从不到6米宽的马路一侧侦测对面路边的人说话,这种入门级设备基本就没用了。
在“Level-2隐私保护课程”中,在10分钟的“室外音频放大器”的小实验里,学员们会亲自操作体验这类“观鸟仪”设备的实际效果,也会和“室内音频放大器”实验对比设备的局限性。
0x03 专业装备长什么样
随着无线窃听器材的发展,这一类通过物理窃听器材已经用的比较少了,但作为某些场合,若有一款专业级的远程音频放大设备,还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版的设备有一个很长的名字:专业低噪声麦克风前置放大器。
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抛物线型麦克风。以常见的碟状天线聚焦无线电波的方式收集和聚焦声波,从而可以收听数百英尺外最细微的声音。
抛物线形麦克风在大自然爱好者中很受欢迎,生物学家和自然学家使用它来录制鸟鸣、其他野生动物或者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动物世界》之类的纪录片里听到小动物挖洞或者在雪里走路的声音,那些除了事先预埋的户外拾音器,主要就是靠远程听音器实现的。
下图是自然学家们使用过的早期指向性麦克风。尽管能满足一般性要求,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类设备的立体声场设计对于想要捕获的声音背景来说还是太局限了。
下图使用的是抛物线形麦克风,这种设备可以记录远处的小动物而不会被周围声音所干扰。
当然,这类设备也非常适合在运动场等开阔环境下捕获场馆区域音频。通过此类设备,就可以有选择地放大远处的声音并通过无线传输出去。
在配上不同视频音频接口及无线传输模块后,这款设备就会实现录音及数据传输的全自动化,售价也从人民币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作为专业监控人员的选择,杨叔给出一个同类型比较有名的品牌,如下图。
0x04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肯定有朋友会说,这么明显的大锅天线,放在哪儿都能一眼看到啊?!这个就涉及到监视的部署,肯定啊,现实中,监控人员不会就这么手持设备站在街边......
在使用这类设备时,比如在车内后排座位手持设备,放下车窗,由于相对街对面而言,车内会显得黑暗,所以一般人从远处无法察觉到异常。
下图是可固定在手臂的专业指向性拾音设备,这样就可以释放双手,方便使用者同时操作夜视器材或者武器。
还有就是在楼宇对面的定点部署,一般监视人员都会将房间拉黑,用厚布窗帘遮挡外部光线的进入,甚至是使用多层黑帘,防止屋内其它房间光线导致的意外暴露。
下图是香港电影《窃听风云》里的警方监控小组房间,除了对布置的无线窃听/偷拍器材的监控外,还布置了专门的物理监控人员。
那如果是普通人,针对可能的物理偷听,应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呢?
杨叔给几个建议供参考:
01. 室内拉上窗帘/放下百叶窗
这的确是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作为办公室聊天,应该养成习惯。
02. 朝向外窗方向/或在室内环境中,主动制造混淆噪声
若是在有落地窗或者大窗的办公室内,还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朝向窗户的方向,使用音响、手机之类设备播放音乐,然后交谈双方可以处于音响设备的后方。
这种看似“笨拙”的办法在国内保密行业流传甚广,一度被用来在室内防窃听。比如10多年前杨叔在内部机关保密教育中就经常会举这个例子:临时开一个KTV包厢,把音乐开到最大,两个人贴耳交流,什么窃听、录音器材都被废了。
03. 公开场合不讨论敏感信息
无论是在街边的咖啡厅、广场的喷泉池旁、路边的长条座椅等地方,作为公共场所,即使是在夜晚,也可能有商业对手、第三方机构在探查。
所以,不在公开场合讨论敏感内容,这也是商业安全及隐私保护中的一个重要事项。
下图是在日本北海道,“KYUUBI高级隐私风险控制专家”认证课程中,学员使用单反抓拍的夜间画面,远距离物理监听也是一样的。
若你有更好的心得建议,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作为技术窃听而言,除了使用室内室外物理窃听器材、无线窃听器材外,还有激光窃听、微波窃听等方式。其中,微波作为目前最难防御的一种窃密方式。
声明:以上内容符合OSINT国际开源情报搜集标准,不涉及任何非法行为,仅供交流与参考。
如若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