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游戏 Ingress 的十年:是什么让它令人如此着迷
2024-4-3 18:1:48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0 收藏

你为什么会爱上 Ingress?一千个玩家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款依赖现实空间、现实时间的游戏,不仅促进了主流文化认同,同时也塑造了独特的社区亚文化。

世界非你所见,人类岌岌可危。

不知道还有多少老玩家记得这句 slogan,这句话曾经是一款手游的宣传标语,这款手游的名字叫「Ingress」,它在 2013 年 12 月正式公开发行,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年时间。对于一款手游来说,Ingress 已经算是非常长寿了。

在最初的几年里,大学生是组成玩家群体的中坚力量。十年后,最早一批入坑的玩家,大多已经结婚生子。即便如此,每次官方举办大型线下活动,还是会有几百甚至上千人从各地前来参加。

对于「你为什么会爱上 Ingress」这个问题,一千个玩家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款依赖现实空间、现实时间的游戏,不仅促进了主流文化认同,同时也塑造了独特的社区亚文化,甚至对于人类社会学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什么是 Ingress

Ingress 是一款 LBS 类型的游戏,「LBS 游戏」即 Location Based Service Game,也就是「基于真实地理位置的游戏」,简称「适地性游戏」。在 Ingress 正式发行两年后的 2016 年,它的开发商 Niantic 使用 Ingress 的地图数据开发了另一款 LBS 游戏,这就是在国内无法游玩、但是曾经短暂爆火的「Pokémon GO」。

发行十年,但依然小众

和 Pokémon GO 的幸运不同,作为前辈的 Ingress 虽然年头长,却并没有真正出圈过,也并不为圈外人所熟知。所以我个人在和圈外朋友介绍 Ingress 的时候,总会先铺垫一句「你听说过Pokémon GO 吧」。

导致 Ingress 如此小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极高的游玩门槛。在今天,我们若想玩一款热门手机游戏,只需要在应用商店搜索下载,然后微信登录,就可以直接开始畅玩。

但是 Ingress 不一样:最初的时候,Ingress 并没有 iOS 客户端,只有 Android 手机可以游玩。正式发行一年后,Ingress 开始登陆 iOS 平台,但是至今并未上架国区,只能使用外区 iCloud 账号下载。

即使是 Android 手机,下载安装 Ingress 的环境也非常严格。当时 Niantic 团队还处于谷歌旗下,Ingress 唯一的安装途径就是 Android 的第一方应用商店:Google Play Store。国内的 Android 手机想要安装 Ingress,必须通过刷机的方式安装一个叫做「谷歌框架」的东西,进而安装 Google Play Store,然后在里面下载 Ingress。

下载完成之后,还需要使用 Google 账号来注册游戏(现在已经支持 Apple 和 Facebook 账号),并且全程使用特殊的网络环境游玩。

光是以上与游戏内容无关的几点,就已经难倒了大多数的玩家。然而这并不能阻挡 Ingress 爱好者们入坑的热情,大家想方设法注册游戏、扮演特工、选择阵营,加入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虚拟的游戏背景,真实的阵营对抗

Ingress 游戏的背景设定于某个未来,人类发现了一种神秘物质 XM,它常常喷发于人类文明建筑或雕塑周围。

根据对待 XM 的态度,人类划分为两大阵营:绿色所代表的「启蒙军」(Enlightened)拥抱 XM,认为它可以启迪人类文明。蓝色所代表的「反抗军」(Resistance)则抵制 XM,认为它将摧毁人类文明。

在此背景下,玩家必须选择自己的阵营,和敌对阵营的玩家展开永久的斗争,为人类的未来而战。同时,这些喷发 XM 物质的人类文明建筑和雕塑(在游戏中被称为 Portal),就成了玩家们必须物理意义上亲身前往的游戏地点。玩家的操作半径只有自己周围的 40 米,蓝绿双方围绕这 40 米范围内的 Portal,展开进攻、防御,争夺 Portal 的归属,产生激烈的对抗,同时也因此产生独特的爱恨纠葛,相爱相杀。

Ingress 的规则说简单其实也简单,一张表格就可以把游戏名词解释清楚。Ingress 和其他所有的小众圈子类似,都有自己的「黑话」体系。这些黑话方便了玩家之间的交流,当然,也给圈子的传播带来了障碍。如果有兴趣深入了解更全面的游戏黑话,可以参考《Ingress 常见术语及黑话之一——基本篇 Ver 1.00》《Ingress 常见术语及黑话之二 —— 进阶篇 Ver 1.00》这两篇文章,这里就不作过多展开了。本文为了行文简洁的考虑,会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黑话,同时介绍一些最基础的游戏名词概念,方便大家在阅读剩下的部分时能够理解。

游戏名词 黑话 解释
Portal po 玩家实地参与游戏的地点,游戏中最基本的地点单位
XM XM 进行一切游戏操作所需要消耗的能量
Power Cube 常见的游戏道具,用来迅速补充大量 XM
Resonator 常见的游戏道具,用来占领空白的 po,将 po 变为己方阵营的颜色
XMP Burster / Ultra Strike 两种常见的游戏道具,用来摧毁敌对阵营 po 上的脚,将 po 变为白色
ADA Refactor / Jarvis Virus 两种珍贵的游戏道具,用来让 po 上所有的脚强制反转阵营

基础规则很简单,剩下的全靠玩家自己发挥。对于新手玩家,只要明白基础的糖、炸、脚,就可以进行大多数日常游戏操作了——见到白 po 就插脚、见到敌对 po 就扔炸、XM 不够了就吃糖,循环往复。

但是这个时候的玩家其实很无聊,因为他们很难和其他玩家直接接触,也体验不到更有趣的游戏玩法。随着玩家在游戏中不断活跃,Ingress 的强社交属性就开始显现,其他本地玩家会在游戏公频里发来社群邀请,这个邀请就像猫头鹰的信,把麻瓜一样的哈利波特带到了霍格沃兹。

从今天起,做一名真正的特工

「沉浸与纯粹」是 Ingress 游戏体验的一大特色。当玩家初入社群时,最能直观感受到这种沉浸与纯粹的,大概是一种游戏氛围。在游戏中,玩家需要扮演真实的特工角色,同阵营的玩家之间会互相帮助扶持,而不同阵营之间的玩家则水火不容。阵营内部的交流全部使用一款端到端加密的通讯工具,交流的内容对敌对阵营严格保密。每当需要多地区的玩家协同合作时,玩家们会聚集在线上,由上而下地制定周密的战略部署,然后逐层执行。

当然,为了避免这些机密情报泄露,这些所谓的战略方案都需要严格保密,更不允许发布到公共平台上进行传播,这也进一步导致了 Ingress 这款游戏出圈变得更难。

即便如此,Ingress 作为一款强社交的游戏,玩家也并非没有任何可以拿出来吹牛逼的地方。由于有时需要和几百上千公里以外的陌生友军配合作战,所以当玩家回顾某次成功的活动时,往往会产生极强的自豪感和参与感。

当然,这种大规模战斗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而是一般只会出现在大型的官方活动中。

Ingress 与地域文化

Ingress 经常会在全球举办各种官方活动,这些官方活动依赖于蓝绿阵营之间独特的地缘关系格局,同时也会染上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盛况空前的 XM Anomaly

在游戏的世界观里,某些地区的 XM 可能会发生异常情况,吸引许多特工前往调查,所以便产生了 XM Anomaly 这样的活动。XM Anomaly 简称 XMA,是规格最高的官方活动,会吸引全球几百乃至上千名玩家共同参与,有时候主要战区举办的 XMA 参加人数甚至会超过两千。

距离目前为止最近的一场 XMA,就是刚刚过去的 3 月 16 日澳门 XMA。在 XMA 的大战中,蓝绿双方需要同时对方圆几公里内极为密集的上百个 po 进行地面对抗。

虽然蓝绿阵营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细化战术,不过笼统上来讲,在一次大规模对抗中,玩家往往会按照职能分为多个组别:有负责制定宏观战略部署的「战情组」(也称 OP,operator 的意思);有亲身前往战场一线的「地面组」;数百名地面特工,会继续往下细分成人数更少、更容易管理的小队,并任命「队长」,在大战中共同负责若干个相邻且不重合的小战区。

OP 们会给每一支小队都分配一名「小队 OP」,用于直接和小队队员传达总 OP 的指令。由于小队 OP 会使用官方地图网站「intel」来实时监控战情,所以在有的地区也被称为「intel 组」。

身处其他城市,无法亲临作战现场的特工,也会采用远程给战区 portal「充电」的方式,来协助地面组进行防守,这些成员们被称为「充电组」。

尔后,各个组别各司其职,以确保信息以最高的效率进行交换。这种分工其实并不是在大战当天完成的,而是早在大战开打之前的好几周、甚至几个月,就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了:

总 OP 会根据过往历次大战的经验,预先制定详细周密的战略部署;有时还要猜测敌对阵营可能采取的战略,做好应对的措施;甚至通过预估双方阵营的参与人数,对大战结果事先建立起预期。同时,总 OP 会规划战区、分配地面小队,并且将这些战略部署通过小队 OP 交代到每一支地面队伍里。当然,在最终大战前,战略基本上都会经过好几次修改。

地面组需要确保自己认领了正确的战区,组员们会提前数周便开始准备大战所需的游戏道具。有时间的玩家会自行发起线下聚会,在游戏中获取道具物资;时间不充裕、无法出门获取物资的玩家,也可以向其他玩家直接索要物资。

地面组的队长则需要统领准备环节的进度,包括但不限于统计每位组员的物资配比,和每位组员都提前测试实时定位 App 与实时对讲 App,提前向实战经历不丰富、或第一次参加活动的队员讲解 XMA 的基础规则等等。甚至有时候队长还需要通过「Google 街景」等各种网络工具,在报名后、出发前的这段时间里就开始提前熟悉战区,了解区域内的地形和 po 的分布,提前分派攻防的人手。此外,贴心的队长还会帮队员们准备必需品,哪怕小到一张境外流量卡。

在实际准备的过程中,小队队长和小队 OP 之间往往是互补的关系,如果队长比较有经验,那么小队 OP 就可以更少地参与;反之如果队长经验不够丰富,则会由小队 OP 来更直接地指挥队员。

正式开战一般在周六下午,持续三到五个小时,这就是 XMA 最为白热化的阶段:

双方地面组会持续地集中全部注意力进行攻防鏖战,来争夺每一次计分点到来时 po 的归属权。有时候,地面组往往需要克服现实环境上的阻碍,迅速转移阵地,帮助队伍夺取分数。所以,地面组的体力消耗是所有玩家中最大的。

小队 OP 则需要持续守在 intel 地图前,及时向队员提供地面作战中所需要了解的地图信息。除此之外,小队 OP 必须肩负起随时调整小队战术的职责,比如到底是进行「凡尔登绞肉机」式的阵地战,还是采取游击战术,又或是战略性放弃某个地区,来换取另一个地区在下一个游戏计分点的先手等等。这些都非常考验 OP 组的能力和心态。

当然,地面组特工的作用也不光是一味倾泻弹药炸炸炸,而是需要及时向自己小队的 OP 反馈场上瞬息万变的战况,并且请求自己需要的战场情报,方便小队 OP 针对性地进行协调。甚至当小队 OP 偶尔猪脑过载宕机的时候,需要地面组的特工根据战场局势随机应变,当机立断作出决策。

在作战的过程中,总 OP 起到的是「主脑」的作用。他们并不会直接向小队队员下达指令,而是通过小队 OP 来传达。所以开打之后,具体的执行命令一般都是由小队 OP 来发出的。

在整个大战的过程中,高效的信息沟通是最需要优先保障的。地面特工们会打开预先安装的实时对讲 App 以及实时定位 App,以确保互相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交换信息,而不是等到狼烟烧出去八百里了才开始有反应。对讲 App 可以确保小组成员互相之间顺利沟通,实时定位 App 则可以记录地面组的每一位队员全天的实时位置,反馈给以上帝视角守在 intel 地图前的小队 OP。

在这样的大型活动中,阵营内的信息安全也尤为重要,所以 Ingress 玩家之间都会有一个「置信等级」的概念。拿 XMA 举例,制定最高战略部署的总 OP,往往是置信等级极高的玩家,这些玩家会互相确保信息不被泄露,而一些等级很高的机密信息,甚至不被允许传递到同阵营的普通玩家中。其他能够分享给低置信玩家的必要信息,往往也会标注「禁止截图」、「禁止发布到公共空间」等说明。

XMA 的游戏规则较为复杂。以这次的澳门 XMA 为例,在同一时间内需要针对「Portal 战」和「碎片战」两套不同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战略部署(具体规则可以参考本节开头引用的 XM Anomaly 页面),从而达到在两套规则的计分点里都能获得分数的结果。与此同时,在 XMA 期间,游戏开发商 Niantic 还会与活动赞助商、户外运动品牌 GORUCK 联合举办一些额外的活动。这些额外的活动类似于户外拓展,需要玩家自愿付费报名参加,并按照阵营来争夺胜负。最后,不仅 XMA 大战本体的得分会影响最终的分数,GORUCK 的额外活动也会加权计入总分中。

2024 年澳门 XMA 上,GORUCK 教官正在讲解游戏规则

这次澳门的 XMA 从 3 月 15 日开始,到 3 月 17 日结束,持续了三天。其中复杂的大战规则、全英文的报名方式、繁琐的准备环节、严格保密的指令,都很容易让初次接触的玩家摸不着头脑,但是也造就了 XMA 为期数日的空前盛况。

在 XMA 里,玩家之间的性别、肤色、年龄、国界、价值观、政治认同都被弱化,只剩下简单的蓝绿阵营关系,所有人出于纯粹的共同爱好而聚集在一起,享受着纯粹的快乐。这种快乐只有玩家自身才能够享受到,当玩家在大街小巷里进行激烈异常的肉搏战的时候,在旁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些三五成群的普通游客,背着包、低着头、拿着充电宝,疯狂地点击手机屏幕罢了。

参加 XMA 的时候,特工们还会带上自己地域的区域旗帜,上面印有当地玩家社群共同设计的区域阵营图腾,以及阵营标语。不同区域的阵营图腾往往造型各异,但是基本上都会由两个部分结合而成:一是本阵营的阵营图腾,二是能够代表当地特色的抽象意象。

其中,绿军的阵营图腾是荷鲁斯之眼,蓝军的阵营图腾是盾牌加钥匙。

在 XMA 等大型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来自各个战区、各个省市的阵营旗帜,蓝绿辉映、迎风飘扬,这些旗帜会被特工们视作自己地域的精神符号,同时也为单纯的游戏活动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文化交融的 Mission Day

和本次澳门 XMA 同时举办的,还有另一项官方活动——Mission Day。Mission Day 简称 MD,和高强度对抗的 XMA 不同,MD 是Niantic 和各国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举办的打卡式线下聚会活动。玩家需要根据活动要求,前往当地著名景点打卡游历,完成指定的签到任务,并获得游戏里的任务奖牌——所以这个活动叫做「任务日」。在大陆,MD 的合作伙伴是游戏公司 17173,当某一座城市想要举办 MD 的时候,需要先和当地文旅局报备申请,然后向 Niantic 提交 MD 申请,就可以获得举办 MD 的机会。

不过这些都是过往之事了,在 2016-2018 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大陆一共举办过 14 次 MD,分别是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杭州、深圳、成都、苏州、济南、厦门、福州、重庆、无锡。在无锡 MD 之后,Mission Day China 网站便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历史战报、游戏内任务图标、以及静态页面归档的方式,来考古这段曾经百花齐放的历史,一窥当年的盛况。

很可惜没能够亲身参加昙花一现的大陆 MD 活动。大陆的 MD 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玩家前来打卡、社交、消费,对当地城市品牌、旅游、餐饮、零售等等领域都有着不小的促进。

当然,在国内经济内循环尚且阳光明媚的 16-18 年,一场游戏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功劳可谓微不足道。相比之下,MD 活动带来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比它的经济意义来得更重要。

对于不想太肝或没机会参加 XMA 的玩家来说,MD 就是一个更为轻松愉快的活动。MD 的任务一般会在当天零点放出,部分玩家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甚至会组建「夜刷群」,从零点便开始游戏。而在时间更加充沛的白天,其余玩家便会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希望可以在限定时间里刷完更多任务、甚至这次 MD 的所有任务(玩家黑话称之为「制霸」),这样就可以在个人的游戏页面里展示精美的任务图标,作为本次活动的回忆和证明。

MD 的任务图标上,画的一般是这座城市的民风民俗、历史沿革、当地美食、地标建筑等等,是每个城市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的精华。同时,在举办 MD 时,官方还会发行各种结合了游戏特色的周边产品,进一步推动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玩家社群与游戏亚文化

实际上,在十年长河中,Ingress 的玩家曾经举办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活动。所以,除了上文提到的主流地域文化之外,玩家群体之间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游戏亚文化。

花费几万元,只为一张截图

Ingress 目前有四种官方活动,除了 XMA 和 MD 之外,玩家社群之间还会举办一些轻量化的小活动,比如 First SaturdaySecond Sunday,这些跨阵营的日常活动可以增进玩家之间的交流,让敌对的蓝绿阵营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显得不那么紧张。

而除了官方活动之外,玩家社群之间也会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民间活动,有时候也会形成很大的规模。在介绍这种活动之前,先来进一步科普两条游戏设定:

游戏名词 黑话 解释
Link 线 同阵营的两个 po 之间可以射线,并且射出的线不能够与其他现有的线重叠
Control Field 盖子 同阵营的三个 po 之间两两射线,可以建一个三角形的盖子,盖子下方的整个地图区域会被涂成对应阵营的颜色

关于 LinkControl Field 更详细的解释,可以参考对应的 wiki 页面。在这种游戏设定下,天才的特工们便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如果能够有这样三个顶点 po,拉出一个超级大的盖子,大到能够盖住整个城市,或者思维再发散一点,盖住整个国家,那从地图上看岂不是很壮观?全世界的玩家都可以看见这样一个壮举(游戏黑话称之为「大新闻」)。

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特工们开始对着地图构思、策划并实施这样的大新闻。在玩家活跃度最高的那几年里,几乎隔三差五就会有「盖某市」、「盖某省」等新闻出现。而如果上升到范围更大的「盖国家」,就会变成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个盖子有三条底边 link,每条 link 都会横亘数千公里,加起来总长度会达到上万公里。而根据游戏设定,这上万公里上的所有其他 link,必须由特工一条一条手动清除,否则底边 link 就会与之重叠导致无法射出。更要命的是,在漫长的策划和实施期间,只要计划细节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不慎被敌对阵营得知,等待特工们的几乎就是失败,前期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会化为泡影。

与官方的 XMA 类似,民间的「大新闻」也会从上至下分为许多小组。小组的名称可能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总体上一般都包括了以下几种分工:发起计划的「计划组」;看地图的「intel 组」;需要在三个顶点射线的「射 link 组」。除此之外,还需要大量特工组成「清障组」,提前清除沿途的挡线;以及一部分特工组成「机动组」,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此外,和其他大型活动类似,盖场行动的细节信息依然有着严格的置信级别,相隔几千公里的射线特工也依然需要在按秒计算的时间窗口内统一行动。

前文提到,那时候国内玩家的中坚力量大多数是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所以地方社群的其他玩家甚至会对学生群体提供自发的报销资助。上文中引用的「绿军盖场行动」图片,是绿军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大新闻。要完成这样的行动,需要多个国家的友军密切配合,整体行动的开销往往以万元计。而花费这数万元换来的,仅仅是一张 intel 截图。

这样做值吗?对于热爱 Ingress 的玩家来说,这就是它的魅力,或者说,是其他任何游戏都比拟不了的魅力——那就是独特的社群文化。

猩猩只会吃香蕉,其他全靠玩家自己来

这种独特的社群文化,归根结底还是要归功于「啥事儿也不管」的 Niantic。究竟从何时起 Niantic 被玩家戏称为「猩猩」,已经不太可考,主流的说法是 Niantic 对于 portal 审核的标准非常模糊,像是一只猩猩在审。还有一种流传的玩笑是,Niantic 员工在审 po 的时候,会把 po 的照片和一只香蕉放在猩猩的两侧让它选,如果猩猩选中 po 而不是香蕉的话,新 po 就通过。虽然这个玩笑听起来有点荒诞,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猩猩」这个称谓如今已经形成一个 meme,常常被用来调侃官方人员对 Ingress 懒惰的运营方式——没错,就像一只没有什么智力、只知道吃香蕉的猩猩一样。也恰恰是猩猩的这种「懒惰」,给了社群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rime/story/ingress-ten-years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