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征文 | 一个「修仙体质」设计师尝试写作这一年
2024-3-6 17:6:45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3 收藏

年度征文 | 一个「修仙体质」设计师尝试写作这一年

编注:本文是「2023 年度征文:分享你的关键词」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文参加 2023 年度征文活动。我的 2023 年度关键词是:突围。

少数派年度征文的「2023 年度关键词」是热爱、独立、跨界、平衡。仔细想了想,其实自己的年度关键词用「突围」来讲更贴切。我在这一年终于突破了自己的职业围城,突围方式就是不断写作。我终于不再只能是一个「画图师」,我还可以成为一个「码字者」。

谢谢少数派编辑部的认可和鼓励!无以为报,也只能是把感激付诸键盘,体现于文章中了。

一个「修仙体质」设计师

我叫米可,一名互联网产品设计师。2023 年三月初我在网上发布了人生 第一篇公开文章,至今也写了大概三十篇。去年一年佛系更文,全平台阅读量大概有一百多万,关注数攒了三千多,作为新手已然满足。目前只在 少数派微信公众号知乎 三个平台更新文章。

写过的大部分文章封面集合

话说,默默做了近十年老实本分的设计师,怎么去年就突然在网上写起文章来?这要从何说起……都说 INFJ 是修仙体质1,我不能同意更多。

行业劝退者

一定是上辈子得罪了银河系,所以这辈子要来做设计。每当有人问起「想做设计师,需要学习什么?」,我表面列着一二三四……内心其实高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印着两个大字「快逃」。

互联网行业的设计师恐怕是什么都要会,什么都要做一些的,谁还不是块没有棱角的砖了?对于(当下这个环境)想要入这行的朋友,我除了佩服你头铁还能说些什么?唯一的建议就是——多健身少熬夜。这一行的职场竞争本质是在拼体力,就看谁能先把谁熬走。

逃离积水潭

我就是被熬走的那一个,于疫情期间彻底告别了职场。看过我上一篇 放轻松征文 的朋友会知道,我是有些小倒霉蛋在身上的。当然也可以选择另跳他厂,但厂跟厂之间有本质区别吗?换个地方打卡罢了。那时我反复问自己——你背了房贷车贷吗?你需要北京户口吗?你一个独身主义者有必要再搭上五六年的自由继续以命换钱吗?

还真有必要,谁会跟钱过不去?但是精神状态已不允许我再继续卖命,我甚至在 114 挂号平台上预约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心理科的专家号。彼时老母亲的一句话阻止了我,她说「不想干咱就不干了,回家!」。

不做空心人

我当然也不是唯一被熬走的那个。那个时期,八百年不怎么冒泡的同事圈和微信群都异常活跃着,聊天内容无非就是比惨,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就这三个「跳、裁、降」。

身边世界是怎么一下子就哀鸿遍野的?当我尝试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发现原来我们都只是悬浮在半空的空心人。曾经大家依托平台各自扮演着表面风光的职场精英,忽如一夜寒风来,平台呈现垮塌之势。你一向努力为之卖命以期获取虚无缥缈的安全感,而大厦将颓,它第一时间的决策却是立刻将你抛诸窗外,就像抛一个废纸团。空心人悬在半空,向上无力攀升,向下不敢落地。空心人也没有抗风险能力,面对冲击,甚至连逃跑的体力都没有。

看清楚看明白,惊起一身冷汗。我立刻选择自由落体,决意要在地上行走,我说「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这辈子都不会上班的」。

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

以前上班时,我在五环外租住,来回通勤大概需要三个半小时。去到公司,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听领导念经和画饼,还有各种跨部门极限推拉和无效沟通。不上班,省出来的时间,我可以做多少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不上班反而会更忙,时间完全属于自己,当然一分一秒都不想浪费。进而也学习了很多新技能,比如自负盈亏、接受落差、消费降级以及加厚脸皮。敲黑板,脸皮厚度事关幸福指数!当你面对「你不上班怎么挣钱啊?你不工作怎么找对象呐?你不社交会不会逐渐就变态了呀?」之类贴心关问,只需要装聋加做哑「什么?啊?阿巴阿巴巴……」,世界从此安静。

修仙不停、历劫不止

光修仙不行,还得历劫。创业(失败)、开店(被坑)、接项目(瞎折腾)这些应该算是一线职场大龄返乡人的传统艺能了吧?我一样没落下,还另外喜提了期房烂尾大礼包!大概就是你起诉开发商,他可以申请破产,你不加钱换房签合同,他可以停工拍卖,让你的首付款全部打水漂……我似乎还是只能做回一个勤勤恳恳耐磨任劳的设计老乙方,能改图改到老都算是我的福报。

大部分设计师在现实中都是有点沉默在身上的,很容易被误解为设计师都很高冷。但其实只是身心俱疲不想开口,是熬夜不断改图的身累,是审美反复被蹂躏的心累。在尝试写作之前,我的职业倦怠已经达到了顶峰。

尝试写作

如果说,我已经很听话地把所有的青春年华都用在了努力生存上,那么一把年纪了想再谈理想,就不要嘲笑我了吧。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吗?

可是你曾经的那些梦

都已变得模糊看不见

那些为了理想的战斗

也不过为了钱

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导演,也确实有付诸行动,报考过北京电影学院的广告导演系,一路闯关进了最终面试,但却止步于演技。要求是在一众不苟言笑、目光如炬加起来可能大我三百多岁的考官们面前即兴编演一段小品,三人一组,我实在入不了戏,尴尬的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

导演梦碎,我又想要当一个画家,也有付诸行动,报考了某所美院的版画系并且文化与专业成绩双过线。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去读某所综合类大学的设计系,只因为搞纯艺术的前辈们告诫我,只有搞设计才能有饭吃。

做设计于我一直都是有技傍身得以生存,但它从来都不是理想,它是现实,是保护又困住我的职业围城。理想已经消失了十几年,已三十有五的我在 2023 年春日的某一个时辰突然就理想主义上头,我说「想要试试当一个写作者!」。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伍尔夫2说过,要写作,首先要有钱,还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钱」可以买来写作需要的时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则为你提供独立的创作空间。我们不在这里探讨其背后的女性主义时代议题,就单纯字面意思上理解,无论哪种性别群体,有这两个客观条件,写作的阻碍都会大大降低。

修仙体质嘛,物欲不高,一时半会不至饿死。至于房间,前面也讲过了我的惨痛购房经历,好在还有家人。我自少年便离家在外求学,工作后又各处跳槽南奔北漂,感恩回首之处仍有我的一块「自留地」。

一盆冷水浇下来

那……写什么呢?

少数派在给我 2023 年度新作者的评语里,写着「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讲解 UI 与标识设计背后的秘密,以少有的分析视角窥探互联网产品的内部,把前沿的设计风潮平易近人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我一直有阅读的习惯,包括阅读一些产品设计相关的专业文章,但也经常迷失在作者的长篇大论中,有时候感觉作者瞧不起我,有时又感觉作者太瞧得起我。于是我想,有没有可能自己写来爽一爽呢?毕竟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来也好上手。

一开始的几篇文章我是完全针对设计师读者来写,以设计师的视角去谈应用产品使用体验,文中也会穿插大量的例图。我自信的给几个古早设计网站投稿,但上来就是一盆冷水。网站要么是毫无回应,要么就是编辑不推荐。

迅速调整心态,给自己挽尊,没人看,那我就当自娱自乐。费力找回密码登录上多年前注册过的知乎,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当然文章发上去,阅读量也都是「凄凄惨惨戚戚」,有多惨?普遍只是个位数,极有限突破两位数。

从零尝试做一件事情,如果冷水一盆接一盆的浇下来,那么想要坚持下去并不是靠什么毅力呀,什么永不放弃的精神呀……其实就是不要自视甚高。想想,我也不是什么天才型选手,也没有做什么一篇文章就会爆火的春秋大梦,更不懂也没能力去研究什么流量密码。不过就是个兴趣向选手,真要谈放弃,至少也得多写几篇才有资格谈吧?

然后大概写到第六篇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点进了少数派的作者申请页面。

英雄不问出处

必须坦白,在此之前我对少数派不甚了解。我的初印象——这是个偏技术向的开发者社区,当然像什么编辑推荐、共创稿费都是我成为签约作者之后才知道的事情了。所以我用鬼使神差来形容申请作者时的状态。

我也没有抱任何希望,脑子里就四个大字「来都来了」,填个表能有多难?(当时在少数派发文章是需要申请成为作者的)而且这个平台没有全网关注数的门槛,我那时候拥有的关注只是两位数。现在想来纯粹就是缘分吧。

记得很快就过审了,看到消息,我垂死病中惊坐起。是的,如果不是少数派拉了这一把,写作这件事,我真就彻底放弃了。签约后,又趁着虎劲发布了第一篇文章,没想到编辑老师发来私信通知我修改版式错误,因为文章要被推荐上首页。不废话,麻溜跑去仔细阅读了平台写作规范,依稀记得当时读到过一句「英雄不问出处」,来对地方了,虽然我不是英雄,但确实没什么出处啊!

在少数派发文章

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我惊讶于编辑老师会给出非常细致的修改建议。谁懂投稿无门、四处碰壁、流量为零的新手村作者,看到自己的文字第一次被认真对待是什么感觉?我在少数派发的第一篇文章是分享 Linear 设计风格,我也清楚记得,第一条评论正是来自开发了 系列 Notion 课程二一的笔记 的鼓励。

大概一两周后,我陆续在几个业内人气设计周刊上看到了这篇文章被推荐。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当下的心情,只知道从少数派拉了我这一把开始,从发布 Linear 这篇文章开始,写作这条路,我似乎可以或者说也有资格坚持走走看了。

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表达机会,坚持每个月至少写一篇比较深入的专业文章发布在少数派,还意外拿到了第二季度的优秀新作者徽章。除了稿费和精神上的激励,少数派也会奖励解锁付费栏目以及实体礼物。

另外,我在少数派写作也认识了一些业内读者朋友,有开发者、有 PM,也有老板。社恐如我,但也在有一搭没一搭的佛系交流中长了不少见识。

面对读者和评论

单机作者

因为家人有在做乐队的,我打小听着摇滚乐长大。工作后也有特意选择过从事演出产品设计,经常出入 Live house。那个时候我大概还不是 INFJ,伴着摇滚节奏不顾颈椎死活地在人群里疯狂甩头的模样,着实不像个修仙人。只是第二天我会严重漏电,连灌四杯咖啡才能勉强撑过这一天。反观同行之人则个个精神抖擞,一切照常。我确实一度怀疑自己有病,但体检结果告诉我多虑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一种高敏感型人群,学称叫 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敏感不是心理疾病,只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类人群天生五感发达,对声音、光线、气味中那些常人无法体察的细节十分敏感,而且不加择选统统照单全收。所以面对复杂的人群和环境,高敏感型人往往会因为信息负载过重导致精疲力竭、能量掉电。

嗯……就当我是找到一个合理逃避社交的借口吧。总之,我喜欢安静独处搞创作,不建读者群不玩社交号,一直单机就一直快乐。

慎用标签

写介绍日历工具 Cron 的这篇文章时,我第一次对评论区有了实感。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以为少数派上互联网从业者居多,有 PM,有设计师,有开发人员等等,想尽量挖掘的深一些,全面一些,能让读者各取所需?但文章评论区却教育了我。

一旦打上了「应用推荐」的 tag 就应该明白,打开这篇文章的大部分读者首先是用户,用户很纯粹,就是想要找一个好用的、性价比较高的 app。你推荐的产品有硬伤, 比如有注册和设备门槛,这首先就会劝退一大波用户。读者点进来却不能满足基本预期,也就不能阻挡别人发表自己的主观甚至情绪化的意见,比如「最烦XXX!不能XXX,不用!没有XXX,弃了!」。

虽然靠同步这篇文章盘活了自己的公众号,但我之后再没有主动给文章打过「应用推荐」的 tag,因为我很清楚自己是分享产品体验,不是来推销产品。

正视评论

少数派的读者并不吝于夸奖,也经常会发表大段的评论。无论是评论区还是私信,我都有收获暖心的夸夸和鼓励。少数派英雄不问出处,自然也是藏龙卧虎。我确实也在评论区跟读者学到很多新识。

这里的读者也比较认真,错字出警很常见。另外文章中若出现事实性错误,一般也会有读者认真挑错。这种我一旦看到,第一时间会再去考据求证。如果错误属实,就在评论区订正一下。首推文章作者没有权限修改,我也不会联系编辑老师修改正文,留着吧,毕竟读者有权看到这些互动,也是作者成长和进步的见证。

当然也有违反平台规则的评论存在。我人都全凭一口仙气吊着呢,自然是没有力气吵架的。记得之前在某平台,我发过一条影视推荐,只是刷新了一下页面的功夫,阅读量就到了 2w(我至今不知道它是怎么办到的)。接着就收到了站内通知,说是流量过大,让我开启评论精选。所以,网络环境若是从来一派祥和,平台又何以如此应激。不如就……接受世界的多样性。

公开写作的心态

也许你会说,写文章图个自我表达而已,还要顾及这么多,好累!从作者立场,这么想没有错,谁不想要痛痛快快自由表达。但文字一旦公开发表,性质又不一样,文字会比图像更具煽动性,因为文字可以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以公开写作,我会调整心态,发布内容考虑平台和读者差异。不同平台有不同平台的发文规则,有不同的受众和推荐机制。我有三个不同平台的账号,但我没有让它们像三胞胎一样,相互复制和同步。毕竟我是活人作者,不是机构流量号,不是无情的引流机。举个例子,我总共在公众号发布过 十篇 与 Arc 浏览器相关的文章,但只在少数派同步过 一篇。因为少数派平台更看重有深度的、研究性的文章,而产品资讯类的短文则更符合公众号读者的阅读习惯。

流量我把握不住

也谈流量这件事,虽然我是完全把握不住。只能说用心保证文章质量,其他的随缘。少数派当然是编辑推荐机制,没有推荐,发文就是自娱自乐,文章推荐到首页会收到稿费;公众号的话,被平台推荐的话,短时流量会很大,但它的推荐机制是玄学。我不开流量主,不设打赏,所以收入为零;在知乎发文章一定是自虐对吧?我也不是很热衷答题,所以现在只是用知乎来记录一些碎碎念。

总之,全民自媒体时代,流量至上,写文章已经算是复古行为,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也可以合理怀疑,万一以后 AI 写作成为主流,我等这般仍薅着头发人肉码字的作者就更是老古板了。

用文字取悦自己

总是写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文章也会腻。我偶尔也会推荐一些比较冷门的影视作品,消解一下写严肃内容的疲累。比如,我写过介绍电影《奥本海默》的主演 Cillian Murphy 的文章。

因为当时临近《奥本海默》北美上映时间,内地是否引进仍无定论,我就写了这篇文章以疏解心焦,写了头还熬了两个大夜。然而就在我发布完该篇文章当天,环球官博正式发布了《奥本海默》内地定档消息。这……大喊一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过分吧?有读者说我对该演员是真爱,也许吧,如果这都不算爱。这便是写文章的小小乐趣,用文字疏通神经、取悦自己。

我的写作三步走

我似乎做任何事情都属于体验先行的感受派,从来不是技巧型选手。

灵感

写作灵感从哪里来,至少不是枯坐在电脑前灵光一闪而来。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我不给认知设限,获取新知也不仅仅局限在工作内容和专业领域。做个杂食动物,对世界保持充分的好奇,书影音是日常精神食粮,外出或者旅行开拓眼界,抓住一切机会多晒太阳。

码字

我的主力码字工具是 Obsidian,平时多用 flomo 记录灵感以及阅读笔记,主要写作习惯有以下几条:

  1. 讲专业内容但挖掘故事性
  2. 说人话
  3. 严格遵守写作基础规范
  4. 像写论文一样考据出处和参考
  5. 写自己感兴趣的选题
  6. 无体验不成文

我写文章一直都是偏重内容的故事性,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读干巴巴的长篇大论。我也没什么文学造诣,文笔就不指望了,行文考虑可读性,最起码得会「说人话」吧。至于写作规范,掌握少数派的写作指南就可以了,写完会使用在线工具进行校对,出于职业病,我一般在文章发布前一定要再逐句逐字的通读几遍。写科普向文章需要引用内容,因为网络上的资料鱼龙混杂,查到的只言片语不足为证,我一般会多方考据,找到原始出处。一个论点的依据如果不确定真实性,查不到出处,我肯定舍弃不用,要对信任自己的读者负责。

至于选题,当然是找自己感兴趣的,若是自己写着都觉索然无味,我不敢期待读者读着能有兴致。最后,体验过才能有体会,编不了一点,毕竟不是写小说。

配图:

我的文章大部分是讲应用工具、讲产品设计的,所以配图较多。图片需要设计时,我一般会用到专业的设计软件,比如 Figma、Framer。动图使用 QuickTime 录屏加 GIF Brewery 编辑,但我现在会避免滥用动图,动图太多很影响阅读体验,尽量还是多依靠文字来阐明内容吧,不然还不如去做视频。另外,文章引用图片素材一定会标注出处,图片处理一般就使用在线工具,分享几个常用的:

这一年

也许我过去一年的「突围」不过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暂得喘息的出口。也许人生的真相确实就是一个围城到另一个围城的不断交替,但每一个突围成功的瞬间,也还是可以看见云蒸霞蔚的不同之景。而看到新的风景,总归值得。

以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互联网设计师尝试写作的整个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虽然完全不够励志。总之,过去已去,修仙要继续,历劫则不必,本命年只想好~好~活~着!

感谢阅读,一起加油活呀,嘿!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86604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