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篇征文的投稿赛道为:多一度思考。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时间管理的核心,应该放在如何卓有成效地度过每一天。
我一直希望自己达到这样的状态:
时间碾碎万物
——《物理学》亚里士多德
遗憾的是,所谓时间管理类的工具,似乎并不在乎我们如何度过一天。
在《用 OmniFocus 3 搭建任务管理系统》的读者提问中,收到不少类似的问题:你是如何用 OmniFous 来安排自己的一天的?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使用的工具中,有的负责记录行程(Calender),有的负责安排任务(OmniFocus),有的负责检视事情的进度(OmniPlan)。但我要如何安排我的一天?这不是单靠这些工具就能解决的问题。
结束教程的大半年来,带着疑问去重新翻看了《搞定》、《深度工作》和《创造时间》等书,试图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方式,管理好自己的每一天,这就是 「SET 法则」的由来。所谓的「SET」并不神秘,其实是在其他工具中常见的概念:
行程、精力与任务,它们就是构成「我的一天」的基本要素。而 SET 法则的目的,就是通过三个简明可行的步骤,利用这三个要素,合理的安排出你的一天。
之所以称它为「法则」而不是「方法」,是因为这不是一套硬塞给你、让你亦步亦趋的死板教程。而是希望我介绍完 SET 法则之后,你可以利用它计划出你心中完美的一天。
注:本文有两种阅读顺序。第一遍建议按照章节 1-2-3-4 顺序阅读,如果已经读过一遍,可以尝试章节 4-3-1-2 的次序阅读。
SET 并不是要推翻任何一种工具或者方法论,相反,它就是要建立在现有的日历、待办事项工具和 GTD 的优点之上,去解决这些工具没有解决的问题——精力错位。
在讨论 SET 法则之前,先看看为什么仅靠日历和待办清单做不好时间管理。
日历是最直观、容易接受的时间管理工具。直接反映每一天时间流逝,在特定时间点安排上事件,似乎已经解决了「如何安排一天行程」的需求。无论你接不接受时间管理这个概念,日历(或者是课程表、会议行程表这类另一种形态的日历)早就应用于我们生活中。
但日历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需要强大的自制力,或者说执行力去完成日历上安排的任务。一个满满当当的日历,需要你每一个时间点都踩准节奏,如果出现他人打断、自己延误或者来了新的事情,剩下的日历行程基本就无效了。出现这种情况时,快速调整、安排日历事项就需要消耗大量的心力。
因此我将日历定义为时间管理 1.0。它关注 Scheduling,也就是如何分配时间。在设想中,它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状态。但实际上,面对复杂的生活它做不到有效地管理时间。
一些没有固定执行时间的任务不适合放进日历,于是出现了新的工具——待办清单——来专门对付它。
待办清单最大的作用,是消除了任务堆积在脑中的压力感。就像搬家前整理一次家中的杂物,原本堆在箱子里的物品有的扔掉,有的打包,最后房间其实很空敞,重要的物品也并不多。David Allen 的 《搞定》更是把待办清单的潜力发挥到了最大。经过「收集-理清-整理-回顾-执行」五步,完全可以做到有效地安排任务。
但问题就出在最重要的「执行」这一步上。《搞定》书中给这章的标题叫做「选择最合适的行动」,介绍了「四标准法」、「三分类法」等方法,去挑出清单中最应该执行的任务。但是「任务该什么时候执行」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却没有明确的回答。
这就是我所谓的时间管理 2.0 时代。这些工具关注 Task(任务),目的是如何组织好待办清单和任务。也正因如此,我的 《用 OmniFocus 3 搭建任务管理系统》教程全文用的都是「任务管理」,从不敢把它叫做「时间管理」。
当然,也有开发者意识到了待办清单类工具的问题,并且试着去回答「任务该什么时候执行」。Sorted3 中的时间轴和自动计划功能,就是要将任务和日历结合起来,去解决「任务该什么时候执行」的需求。其实在开发者的眼中,它关注的本来就是一天的行程,而不是任务。
日历对应时间,待办清单对应着任务,为什么它们合起来也做不好时间管理呢?
因为这些工具和方法论都忽视了最重要、也最基础的要素:精力。以及一个最浅显、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事实:一天中 24 个小时,并不是在每一分钟,我们都能保持同样的高效率。
人体的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间不同不断起伏。根据《睡眠革命》中的昼夜节律图,人体早上十点左右灵敏度最高,下午两点到五点身体的协调性、反应速度和心肺功能最好。随着太阳下山,褪黑素开始分泌,身体开始准备进入睡眠恢复阶段。对于从事脑力活动的人来说,早上的工作效率普遍会比下午好,而熬夜工作无疑是最差的选择。
当然人和人之间会有差异,有的程序员、作家或者其他职业的人,在晚上无打扰的状态下工作效率更高。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归纳出一条基本事实: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工作效率是不同的。对于工作来说,并不是每一分钟都是一样的。
那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呢?
即使不考虑同事、公司等等外界因素,仅考虑我们自身,不同个体、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别还是太大了。体力,注意力,逻辑推理,创意,知识积累等等,可以列出一长串。在这里,我将这些高效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能量统称为「精力」。就像火箭所需要的固体燃料,它是推动我们工作前进必不可少的要素。
如果你认识到精力的存在和重要性,也就不难想到一个问题:精力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繁重的工作会让身体疲惫,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注意力下降,灵感枯竭。即使有咖啡、短视频、游戏等等补充体力和缓解大脑疲劳的手段,一天中可支配的精力,依然非常有限。
带着这个视角再回看现在的工具,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好时间管理了。
日历暗示你每一分钟都是一样的,当你把分析客户资料、编程或者研读财报,这些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工作安排在下午 4 点时,很有可能压根没法专注进去,效率低下,拖到晚饭时间还没完成,然后只能加班。而待办事项暗示你每一件事都是一样的,但人都有畏难情绪,往往到最后会演变成「哪件事容易先做哪件」。
如此这般,我们一天中最有效率的一段时间,可能拿去完成了一些不太困难的事情。真正需要大量精力来解决的难题,放在了不那么高效的时间段,往往还要加班加点去解决。这就是日历和待办清单没有解决的「精力错位」。
SET 法则的目的是度过卓有成效的一天。我理解的「卓有成效」,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去做正确的事,避免「精力错位」的困境,从而最大化自己的工作成效。
践行 SET 不需要特殊的工具,还是日历与待办清单应用,你甚至可以使用纸质手帐本。工具不是关键,要改变的是使用它们的方式。
我们首先要接受一个事实:除了极少部分职业,或者极少数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人的一天行程,都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
学期中的课程,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会议、和同事沟通,生活中最起码的社交,这些时间都不是由我们决定的。库克凌晨3:45起床开始回邮件的习惯,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你很可能每天要和团队加班到晚上9点。真正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不应该去抱怨、甚至无视这个现实,有的文章告诉你尽量不要参加会议,或者把所有会议推到下午,认为这样才能保持高效。对不起,现实中这不可能。
如果接受了并尊重这个现实,所以践行 SET 的第一步就是:在日历中找出一天中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
那具体如何操作呢?对于上班族和学生这类两点一线的人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以下时间点:
以 1 月 13 号这天为例。因为通勤要花的时间不短,我一般 9 点才能到学校的办公室,下午 5 点之前就得离开学校。晚上晚餐后到 10 点之间,还有一段不定的时间。而在日历上,已经记录了早上 10 点 30 有一场我应该参加的会议,下午 12:15 开始的一节课程。
为了划出自己的可支配时间段,我在日历中专门创建了「SET 计划」的日历,将可支配的时间段,当作日历事项记录进去:
在这一步中,是按照最理想的情况去计划的。例如下午 2 点课程结束后,肯定需要一点时间来休息会,不可能直接专注于另外一件事。而且对于有些工作的人来说,他面对的事情不可能做到如此时间明确。客户能不能见到,见到后又要聊多久,晚饭要应酬,所以也不知道几点能回家。
所以,这一步的目的不是要把事情全部堆在日历上,而是让自己明白这一天最多能有多少时间可用。我们经常会有一个错觉:一天有 24 小时,足够我完成很多事情。这一步就是要消除这种错觉,从而意识到这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少。
回顾自己的每天的生活。我相信无论是习惯早起的人还是夜猫子,无论你是从事技术还是管理工作,总会有一套自己的工作/生活规律。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根据地点去回溯。一般在特定的地点,你会有特定的角色和任务,找到抵达和离开这个地点的时间,也就基本能找出自己的可用时间。
完成这一步后,就会发现自己一天的时间被分割成了一块一块。具体如何使用这些时间块,就是 SET 法则最为关心的事。
在使用时间块之前,我们还需要明确任务的数量,以及其所需精力的程度。
如果你没有任务管理的经验,首要任务就是整理出一张属于你的待办事项清单:
这只是最基本的两步,可以得出一张记录着所有任务的清单。各种工具还会提供更丰富的功能,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先进行这两步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你想更深入的学习任务管理,可以阅读这些文章:
有了待办清单,下一步就是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精力。
亚伦·斯沃茨是一位 14 岁时参与制定 RSS 标准的少年技术天才,在《互联网之子》纪录片中,有个小细节展现了他的时间管理方式。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摞书,他解释说:如果我累了没办法专注工作,我就会拿这堆书最上面的一本开始阅读。由此看来,他去判断何时做何事的准则,就是这项事所需要的精力状态。编程需要他高度集中,阅读则对大脑的要求不那么高。
任务的困难程度是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所以想要完成一件事, 就先要想清楚它需要我们付出多大的精力。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清单上的任务逐一进行分析:我是否需要花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在尽量不被打扰的情况去完成它。对于这样的任务,我在 2Do 中会给它加上一个「High Focus」的标签。在微软待办和备忘录中,没有提供标签的功能,但可以把任务标为重要,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哪些任务应该加上这个标签,完全取决于你对任务的判断。哪怕是同一个公司,同一个岗位的两个人,对同一个任务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判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发现这些任务的一些共同点:
完成这一步后,就能从待办清单中发现这些看上去都不容易的任务。恰恰是完成了这些任务,才真正称得上卓有成效的一天。
第一、二步其实编好了篮子(找出可用时间段),又挑出了优质的鸡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任务)。最后一步,就是把鸡蛋放进合适的篮子里。SET 法则的目的是规划一天的行程,其实到了第三步,才真正开始做这件事。具体操作上,这一步分为两个环节。
首先是找出今天计划要完成的任务。
首要选择带有「High Focus」的任务,主要会是自己的工作任务。其次选择最好在今天之内完成的任务,例如回复邮件,给家里买菜这类任务。虽然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但拖延了这些任务,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然后就是根据不同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将合适的任务分配进去。
这怎么理解呢?对于我来说,早上的第一个时间段往往是我精力最好,只认为最有效率的时间段。所以我会将例如写报告、编程这些带有「High Focus」的任务分配在早上。但可能对于有的职业来说,例如设计师或者管理人员,只有下午甚至晚上的时间段能完全专注的自己工作,那就将重要的任务分配在这些时间段。
说白了,就是精力最好的时间,分配给最需要精力的任务。
可能你会质疑,真的有听起来那么简单吗?首先要明白的是,那些有着固定时间的任务,以及记录在了日历上。在这一步中分配的任务,都是那些可以自由选择何时去做的任务。除非有明确的截止时间,否则一天之内,何时去做是可以自己选择的。用自己质量最高的时间,去攻克那些艰难的任务(High Focus),从而最大化时间的效率,防止「精力错位」的发生。
而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其一在于不要选择过多的任务。你挑选出来今天要完成的任务,需要的时间加起来不仅不能超过可用时间,而且应该预留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用来应对可能的临时任务。
其二在于对于自己时间段的认识要真实。即使是再高效的人,也不可能一天下来每一分钟保持高精力状态。何时是自己的高效时间,何时自己的状态可能不那么好,需要自己对自己有诚实的了解。
经过这一步,终于可以得出规划自己一天的行程。SET 的流程,回头来看实际上非常简单:
如果能够顺利执行,你的一天将过的目标明确、充满干劲有富有成效。但现实往往不能轻易让你达成这个设想。
所有的时间管理方法都听上去非常美好,但有效的时间管理必须去直面现实条件对这套方法的限制。
在实际生活中,他人对你工作状态的打断必不可少。无论是同事过来找你商议方案,上司临时给你分配了个任务,还是客户找你紧急见面碰头,这些情况都是你不能回绝的。很多时间管理方法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仿佛生活和工作对我们而言都只是一个单机游戏。而 SET 法则是接受这种打断,并且灵活地调整。
首先是要接受自己的时间已经被打断这个事实。其实仔细想想,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就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但你不得不去处理额外的事情时,就将它当作日历上的事项就好。
我在办公室编程时,经常同事会过来和我商量程序方面的问题,持续时间少则十多分钟,长则要一个小时。这个事情结束之后,我会做三件事: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假设下午 3 点到 3 点半左右的时间被打断,意味着到 5 点之前,只有一个半小时了。经过和同事的讨论,提出了一个新的需求,但它并不是今天一定要完成的,所以直接放回列表。在剩余的时间里,决定继续完成之前没做完的任务。
可以看出来,面对打断,其实只需要重新执行一遍 SET 法则的流程即可,整个过程可能不会花费超过五分钟。也不需要太过繁琐的修改日历和任务管理工具,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工作状态。
而现实中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预定事件的临时变化。无论是会议延长或者取消,做到一半的任务发现需要其他人的配合才能进行下去,又或者是自己身体不舒服。其实应对方法也和应对打断一样,重新执行一遍 SET,以最新的现况。
可能你会怀疑,这样说是不是太过轻易。毕竟面对老板的督促、项目进度的压力,不可能轻飘飘的说下班就下班。诚然,每个人需要面对的现实远比我的举例要复杂,但是要记住,SET 法则不是一套让你套用的模版式教程,也不会告诉你「早睡早起才不浪费时间」、「专心才能高效」这些正确而无用的话。
SET 的关键是把最高效的时间留给最困难的事,在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即使在不得不加班的情况下,时间也分好坏,任务也分主次,还是将最有效的时间交给主要的任务。
SET 法则的流程之简单,就好像把大象装进冰箱的三步一样。但想要让它真正对自己生活有使改变,两条原则必不可少:深度工作 & 保护你的时间。
在《深度工作》书中,作者纽波特这样定义它: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书中举了不少成功人士的例子:心理学家荣格在苏黎世湖畔的石头房子里工作,只有自己才有房门钥匙;物理学家希格斯不用电子设备,关起门来做研究,以至于诺贝尔奖委员会想通知他得奖了都找不到人;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与外界隔绝的「思考周」,1995 年的思考周结束后,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Internet TidalWave)备忘录。
对于从事脑力活动的人来说,深度工作状态是高效产出的基本条件。不论是在办公室里关上门专心思考的大学教授,还是在飞机场火车站用笔记本工作的商业精英,我相信在他们工作时,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其注意力都是完全集中在工作上的。而他们的职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相比于一般人,他们更能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
当然这些都是名人的例子,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单独拥有的石头房子,还是与世隔绝的两周时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条件。那么作为普通人,该如何进行「深度工作」呢?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每工作 25 分钟(即一个番茄时间),休息 5 分钟。每 4 个番茄时间后休息 15 分钟。相比独立的房子等等条件,在自己的工位上保持专注 25 分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行的。
当然要实际运用起来,还需要更多的细节知识和工具的配合。在《经过 1700 个番茄时间,番茄工作法改变了我什么》一文中,我完整地讲述了自己实践番茄工作法的经验。
不过现在我已经不再使用番茄工作法了,原因不是因为它对我生活的改变无效,相反,它深刻地改变了我的生活。在文中我提到:
番茄工作法事实上是一种对人自控力的训练方法。
在我目前的实践中,即使不打开番茄时钟,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专注状态。所以如果你认为番茄工作法的 25 分钟限制不合理,不适用于你的工作性质,将它调整到 30 分钟或者更长时间都是可以的。
深度工作的意义不只在于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对于大脑的锻炼。就像你想增强核心力量,需要你在健身房短时间、高强度的进行训练。除了本身是对身体的挑战,更重要的作用是在锻炼之后,你的肌肉在断裂重建中增强。深度工作也是如此,在工作结束之后,你的工作能力才能得到加强。如果一整天都是断断续续的工作,不仅难有成效,自己的能力也不会得到锻炼。
我们一天之内到底有多少个小时,可以用于自己专心的工作?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平均下来每天只有 4 小时。所以尽可能保护这段时间,是时间管理的核心任务。
「保护你的时间」的第一层意思是:尽量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减少可用时间。
早上闹钟响起后习惯多睡一刻钟,醒来先看看新闻和朋友圈,工作的时候被手机提醒吸引过去,然后演变成刷各类应用。这些小细节看起来都无伤大雅,也不会太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但是回头想想,本来一天只有4个小时专注时间,因为晚起可能就要减少半小时。你以为自己是在碎片时间刷手机,其实把自己的时间打断成碎片。
如果通过各种方法,让可用时间尽量长,而且尽可能持续,这样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时间,还更利于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保护你的时间」第二次意思是:尽量珍惜高效工作的时间段。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办公室加班,或者把没做完的工作带回家继续做,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相对晚饭后的加班时间,或者没有办公氛围的家里,白天在办公室肯定是更利于工作的。所以对于自己的高效时间段,一定要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理财的概念,却不接受时间管理的概念。其实自己的可用时间和财产一样,是可以通过调整自己挣得,也会因为自己的忽视而浪费。所谓保护你的时间,就是在避免你无意间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一套时间管理方法,肯定会因为个体差异效果不同。如何认定 SET 法则就是有效的时间管理呢?它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基于一个简单但客观的公式:
工作成果 = 工作效率 X 有效工作时间
在讨论时间管理工具 1.0 和 2.0 时,发现它们要么关注如何充分利用时间,要么发力于如何通过合理分配任务来提供效率。单一指标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关注工作成果的人来说,结果重于一切。如果你处于「精力错位」状态,反倒会陷入加倍努力了,却没有明显改变现状的困境。
SET 法则一切设计都是基于这个公式的。
第一步要求找出自己的可用时间,并且强调「保护自己的时间」,这样可以最大化有效工作时间。第二、三步把我们从不分主次的工作节奏中拉出来,专注于「High Focus」任务,并且通过深度工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如此这般,有什么理由会不能收获想要的工作成果呢?
在具体的操作中,SET 只需要日历和待办清单两个常见的工具,发挥它们的优点,规避缺点。日历可以直观的反映一天的时间,但不能灵活的进行调整。待办清单就负责管理任务,并且像仓库一样,在开始拿出任务,在需要更改计划时回收任务。由此一来,抽象的 SET 法则就转化为容易让人操作的三步,能直接去帮我规划好每一天。
我常将理财与时间管理进行对比,相比目标明确、有直接收益的理财,我们是为什么需要时间管理呢?
SET 法则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度过卓有成效的一天。这一天开始于自己的期待和想把事做好动力,结束于毫不悔恨、心怀满足。如果把视角放大,会发现时间管理不是一个人造的概念,而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电影理论强调人物的人性「弧光」,主人公历尽艰难,达成了一开头自己认为无法企及的目标。这不仅是电影的乐趣,更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追求。刚入学的学生,刚开始工作的员工,都会有自己想成为的人。每一年的开始,我们也会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工作上想完成自己看重的项目,学习上希望自己多学会一项技能,生活上想多去看看一个国家。但让人难过的是,不少人的目标最终没法实现。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时间。
时间管理的意义,就在给你的目标提供时间。当然没有人会操控时间,但时间管理会帮你规划出能完成那个目标的时间。
这就是我眼中的时间管理。它不会增强你的专业能力,不会拓展你的人际关系,以至于你把各种应用的功能运用的再熟练,也不会帮你完成你的工作。当你就是需要它,需要用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规划自己的一天,帮你更有效的利用时间。你可以不拘泥于任何陈规,当你不能忽视它。
因为时间管理,是能载你抵达目标彼岸的小船。
少数派的读者群体,因为是最能接受时间管理这个概念的一群人了,我已经也在两三年间,写过一些相关工具的内容。但是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却始终没有正面回答:
私以为,过去的中文网络中太过于热衷讨论时间管理的工具,而忘了讨论这个主题下这些基本问题。这导致一方面很多人容易把某个工具就等同时间管理,另一方面当他们发现工具不好用的时候,就把时间管理当成一种玄学,甚至是为了用流量变现的内容。
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首要目的当然是介绍 SET 这套时间管理法则。除此之外,也在这篇文章中大致讨论了上面的四个问题。不过目前这篇文章只能起到框架的作用,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没有细化。例如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任务管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何提高时间的使用率?种种问题还有待将来完善。
当然我更希望的是,当我们以后在讨论某个工具或者方法论时,不在只靠「某某(成功人士)都是这样做的」这种例子来论证,而是能回到这四个更基础的问题上。由此,时间管理才不会一直被当成玄学,而是一项真正有用的工具。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规划方法 ⌚️️
> 你的每多一度思考,都值得被好好整理分享,快来参与我们的 征文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