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本次会议通过了多份《意见》,也释放出了一系列非常重磅的信号,政事堂抓紧解读一下。
昨天首先通过审议的是《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2012年,“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但直到2023年7月,美丽中国的建设才首次被定性为“全面推进”,十天前,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刚刚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
本次通过深改委正式将美丽中国建设定性为“全面推进”,标志着中国将在环保减碳领域全面提速。
具体会发生什么,大家可以参考2021年4月,克里访问中国之后的那几个月,我们开启的那一轮运动式减碳引发的全国多地限电,以及各省各部门加速落地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这意味着突然被停滞了两年的碳生意,又可以加码做了,很多绿水青山的环保业务也将被重新评估。
其次审议通过的是《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
通俗来说,就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
纵观历史,每一次制度的完善,都是一种“确权”,也都伴随着国有企业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融资。
2007年首次颁布的时候,是伴随着中石油、中国人寿、工行、建行、中国神化等一系列超级央企的上市和改变所有制,国家规划至2010年中央企业调整和重组100家。
2019年暂行办法出台的时候,是伴随着科创板的出台,在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大批央企投资和参股的公司大规模登陆科创板。
我们可以按图索骥,明年开始,很多央企也会开启所有制的改革,国家会力推资本市场,为央企的改制融资服务。同样,从市场上获得大量资金的央企也将配合政府开启大规模的财政收入。
这意味着,不同于今年不能碰财政项目,明年想赚钱就要跟着政府和央企走。
之后审议通过的是《关于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
通俗的来说,就是针对电力、油气、铁路等天然垄断性质的行业,戴上紧箍咒,通过成本检查压缩成本的水分,推动社会运行成本的降低。
而逼着这些垄断企业卷起来的根源,往往都是来源于市场的开放。
譬如上一次推行垄断领域的监管审核,是2017年。
这一年,中国大规模的取消了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取消了外资在石油领域的限制,大量的外资加油站涌入中国市场,取消了铁路和电网的投资限制,中国首条民营控股的杭台高铁开建,外资纷纷来华谈判电网投资。
本次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我们又将开启一轮大力度的对外开放,允许外资与民营资本参股和控股一些天然垄断性质的行业,我们也借此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
这也意味着,为了确保市场份额,一大批的国企会甩卖非核心资产,聚焦于投资主业,并推动全社会运行成本的持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