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智能传播环境下,人不断“吸收”信息成为媒介的延伸,媒介逐渐变成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人机双方实现了循环交替与即时交互,使认知攻防呈现出不间断、常态化的特征。
●智能传播能够全维全时全域塑造用户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使舆论引导、观念塑造和行为导控变得更加便捷,日益成为“控脑武器”,并逐步发展出一整套认知操纵的实践手法。
随着智能媒介和平台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传播逐渐实现了智能技术与传播媒体的跨界融合应用,不仅极大改变了信息的生产样式和传播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念。智能传播为影响认知、主导认知、颠覆认知等提供了强力支撑和广阔空间,正在引发认知域作战的迭代升级和深刻变革。厘清智能传播作用于认知攻防的机理手段,对于借助智能传播创新认知域作战战法具有重要意义。
1、智能传播作用认知域的特点
智能传播是将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活动。智能传播能够持续塑造和深入诱导目标对象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思辨,日益成为认知攻防的全新平台和重要场域。
1.1万物泛在互联。随着智能传播的发展演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将被连接起来,任何智能终端都可以成为用户接收信息的工具和平台投放内容的渠道,并且推送能力更加强大,分发场景也更为广泛。受此影响,传播平台的作用不再是纯粹的信息输出,对传播内容甚至对人的思维、行为以及各种关系的塑造能力也将越来越突出。智能传播可以深度介入并促进人际交往、数据交互和信息交换,无形之中使得认知域作战空间、参战力量类型得到极大拓展,同时还实现了对公众思维认知、生产交往的全方位操控。“万物泛在互联”的持续演进,使一切物体都可能成为媒介实现信息传播的工具,信息也不再受到维域的限制,认知对抗的主体无处不在、空间广为扩展。
1.2虚实杂糅互构。在智能技术赋能的多元传播格局下,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声音、影像等产品形态,均可轻而易举地被伪造并大肆扩散。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迭代演化,其生产内容能够以无限接近真实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受众,极易影响公众对某一议题、事件、对象的态度立场。同时,由代码和算法驱动的社交机器人,可以通过提取关键信息、点赞转发评论等进行“喷灌式”传播,从而不断扩散假情况、假信息以混淆舆论视听,加剧公众对信息的非理性、情绪化反应,进而操纵认知走向。信息传播真中有伪、真伪混杂,这种真实与虚假杂糅互构的状态,极易引发群体信任撕裂,使认知攻防的状况愈加复杂难控。
1.3人机双向互动。智能媒介既不断丰富着信息的输入输出方式,也日益模糊了人与媒介原本清晰的界限。其不仅可以简单地执行用户指令,还可以根据传播效果给予更多回馈。长此以往,公众便可能潜移默化地视其为外接“大脑”,无意识地受其影响。在技术的支撑下,智能媒介还可以获得类似人的感知、运算甚至情感智能,借助人机交互反向影响用户的思维方式,通过算法推荐塑造用户的行为取向。智能传播环境下,人不断“吸收”信息成为媒介的延伸,媒介逐渐变成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人机双方实现了循环交替与即时交互,使认知攻防呈现出不间断、常态化的特征。
2、智能传播作用认知域的机理
当前,智能传播已经成为主导信息内容、控制舆论导向的有效手段,并借助全方位、多感官的媒介系统,由浅入深地调动目标受众的沉浸体验和主体意识,进而加深其感知程度、拓宽其认知范围并影响其价值选择,逐渐成为进行思想渗透、实施攻心夺志的重要方式。
2.1借助情境浸染施加认知影响。心理学理论认为,受众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媒介作为人体之外的人工感应系统,不断进化的媒介技术能够改变甚至重塑感知方式。智能媒介可以将不能同时出现在相同时空的复杂信息,进行叠加合并或仿真模拟,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貌,为公众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如此一来,传播效果越来越呈现出沉浸式趋势,智能传播使信息以更具立体感、时空感和震撼感的方式,直击目标受众的感官通道,并由此催生“感官触碰-心理触动-情感共鸣”的一系列链式反应,借以实现对其在生理层面的感知影响和操控。
2.2通过虚拟映射影响认知走向。智能设备的发展与普及,提高了人的“可量化度”与“可跟踪性”,这些设备有些存在于外部环境,但未来也会越来越多地与人的身体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得益于此,可以将受众的行为、活动、身体状态等以多种维度映射在虚拟世界里。一旦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实体”真实体验认知的过程及其所在的环境,认知域与认知语境的关系,便不再割裂为虚拟和现实两种维度。在此过程中,作为受众,既被增强,即获得新的感知觉体验,实现认知活动的自由延展;同时也被约束,即被数字化映射的个体,更容易被他人洞察和操控。
2.3运用人机融合强化认知干预。当前,社交机器人可以通过捕捉用户情感动态、分析信息内容及结构的方式,形塑一个类人的交流对象,推动传播主体由“人”转向“人机共生”。基于用户身份和实时互动,社交机器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思考习惯和行为模式,在传播虚假信息、操纵公共舆论、进行社会动员、煽动公众情绪等方面效果显著。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交机器人的形象将会更加丰富、具有质感,甚至可以模仿人类的情绪。前段时间,基于生成式AI的ChatGPT,其生成的数据、信息等更容易被用户信任和接纳,对思维认知的影响更直接、更有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用户的意识,隐秘而持续地建构用户的认知框架。
3、智能传播作用认知域的手段
智能传播能够全维全时全域塑造用户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使舆论引导、观念塑造和行为导控变得更加便捷,日益成为“控脑武器”,并逐步发展出一整套认知操纵的实践手法。
3.1制造信息迷雾,攻击认知黑洞。智能传播环境下,深度伪造信息混淆了存在与虚无、现实与虚拟以及记忆与遗忘的界限,能够用以扭曲事实真相、左右舆论流向,进而达到影响认知走向、强化认知干预的目的。特别是以社交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程序具备自动识别、智能应答甚至类脑思考的能力,并且不知疲惫、全时无休,能够以大规模、多渠道、高速度、强频率的方式对公众进行信息轰炸,形成高强度思维认知压迫。一旦虚假意见或者伪造事件形成舆论环境,将极大地压缩个体的反应时间,受众不仅难以进行深度思考,还容易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之下,产生从不相信到相信、从不接受到接受、从不认同到认同的质变,进而营造出虚假的集体认同,将目标对象引入预设的议题陷阱。
3.2实施靶向攻心,构建认知茧房。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受到无处不在的各类推送信息的潜在影响。外军认为,通过掌握目标对象的上网痕迹、购物记录、社交状态等情况,能够迅速采集不同维度、不同层级、不同模态的认知数据,为高效掌握其价值观念、舆论立场等提供支撑。在精准绘制认知图景的基础上,能够发现目标对象认知体系的疑点、弱点和需求点,可以按其思维偏好设定内容主题、叙事方式和话语框架。继而或选定具有相似理解语境、相同情感特质的群体,或选定易受影响、具有较大影响价值的特定个体,通过有选择性地推荐和有针对性地过滤,差异化、分众化投送相关信息。借助内容定向投送和渠道精准攻击,能够对目标对象进行靶向攻心和持续影响,有效固化其信息接受范围,不断削弱其独立思考能力,致使其陷入认知茧房和思维定式,甚至强制地改变其决策意图和行动部署。
3.3渗透心理裂隙,击溃情感堤防。不同于以往的传播手段,智能传播可以构建身临其境式的虚拟环境,在使用户感觉空间和感觉维度得以拓展的同时,也天然附带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感性认知偏向,磨损着用户的理性认知水平与价值判断能力。受众在感知事件真相时将更加受制于感性的影响,要想撬动认知就特别需要倚重感性争取。或是用绚烂的景观吸引人,或是以娱乐的场景诱惑人,或是靠恐怖的场景震慑人,借助可触可感可交互的智能传播营造出极具欺骗性、迷惑性、煽动性的信息场景,强烈刺激用户的心理感受,使其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一旦陷入情感浸润和场景浸染中,就可以利用共通情感、共同价值来进行情绪煽动或加以道德裹挟,摧毁其情感依赖,破坏其价值支撑,进而震撼、占据甚至极化目标对象心智。
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可加入星球
里面已有6000多篇资料可供下载
越早加入越便宜
续费五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