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的危机,似乎被解除了。
昨天,瑞士最大银行瑞银宣布收购第二大银行瑞信,让瑞士两个最大的银行成功“合体”。
在瑞士政府的“窗口指导”下,收购方案绕过股东批准,瑞信以每22.48股兑换1股的方式被瑞银并购,折算下来交易价格为30亿瑞郎。
持有瑞信股票的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损失了80%的瑞信市值,持有瑞信(AT1)债券的债权人,其160亿瑞郎债券血本无归。
这几天,很多媒体都在解释瑞信为什么会完蛋,把这家170年历史的老银行说的行将就木,一文不值。
但算一笔账就能够明白,30亿瑞郎在中国,不够在上海董家渡买俩地块,也不够买个靠谱点的城商行,也就勉强跟一些满屁股烂尾楼的村镇银行估值相当。
可是这笔钱,却可以买下世界上最古老的银行之一,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的银行。
过去的一百年间,无数全球的富豪用瑞信的账户洗钱和逃税,建立家族信托与防火墙,无数国家的权贵用瑞信的账户进行秘密的交易和勾兑。
这些封尘已久的机密,一旦被喂给被情报机构掌握的OPEN AI,产生的价值和影响,远非这几十亿瑞郎所能估量。
在政事堂看来,今天鼓吹瑞信问题的,跟几年前鼓吹瑞幸问题,其实都是一波媒体。待到几年之后,当股东完成了对公司的大换血,跟着媒体吃瓜的群众才会发现,原来这公司的资产还是不错滴。
而这场百年瑞信收购不过是开始。
从亚洲到中东,从欧洲到非洲,随着各式各样的危机不断涌现,接下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矿产、能源等全球“核心资产”更换主人。
而这些廉价的并购重组,本质上就是一次全球的资本打劫,一些强势的集团和国家,会借助危机,对弱势集团和国家,将财富进行一轮再分配。
譬如硅银等三家美国银行破产过程中,损失最大的是挪威和瑞典的养老基金,瑞信破产的过程中,股权损失最大的是沙特国家银行、卡塔尔投资局,债权损失最大的是香港和新加坡的银行。
这些全球最富庶国家和地区,无论是股权还是债权,被一纸政府文件,几乎直接清零,却又敢怒而不敢言。
各地的精英们自然能够看到这种风险。
斗了几十年的沙特与伊朗在中国帮助下握手言和,鏖战之中的俄乌都表示欢迎中国的和平调节,积怨百年的日本与韩国破镜重圆,两岸关系也迅速回暖,马英九宣布将赴大陆祭祖。
接下来,继德国之后,法国、意大利以及欧盟等领导人和高级别代表团,都将积极主动的求访中国。
面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冲击,面对嗜血如命的白头鹰,深处危机的各国都需要一套“中国方案”作为备选。
记得2017年写《卫国战争》系列的时候,撑到了第三阶段的反攻,我们就要开始去全球“捡尸体”了。
随着中国转向开放,瑞信和硅银的雷暴,新一轮盛宴的号角已经吹响。
只不过,不同于过去一个多世纪,每一次危机都是在争夺煤炭、铁矿、油田等矿产资源。
随着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一次的危机,大国之间还将争夺储存着大量数据的银行、平台公司,以及决定胜负的TIKTOK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