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美国第16大银行的硅谷银行引发挤兑,单日暴跌60%,美股KBW银行指数暴跌8.1%,创新冠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美国三大股指重挫2%左右,带动全球资本市场一片哀嚎。(截稿前,又跌了50%)
今天一早,据说半个宏观研究圈都在火急火燎的查阅相关资料,就为了在《2008次贷危机或再现》的深度报告中,加上一句“正如我们所料”。
作为一个自媒体,本应该跟着煽风点火,制造点恐慌,但是政事堂觉得,还是要把底层逻辑经清楚更为重要。
2020年疫情爆发,从特朗普到拜登,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在20-21两年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在巨额的量化宽松之下,硅谷的优质企业广受吹捧,以零成本获得了大量的贷款。
这些硅谷的企业把从金融机构借到的钱,都存在了硅谷银行里面,硅谷银行拿到了大量存款,却面临硅谷企业没有信贷需求,便在美联储0%利率时期,买了大量1%利率的美债与房债(MBS)。
2022年,拜登政府开启了大幅加息,一年的时间内,将美联储利率拉至4.5%,并预计将加息持续到23年底并逼近6%,使得市面上的债券价格升至5%~7%,导致买了1%债券的硅谷银行面临巨额的浮亏。
与降息周期的中国老百姓纷纷偿还高利率的房贷相反,加息周期的美国老百姓坚决不还低利率房债,硅谷银行变相为美国老百姓炒房支付了利息。
本来呢,只要硅谷银行一直抻着,账面上就看不到亏损。
但是,纳指2022年的下跌,导致硅谷公司账面资金持续下滑,美联储的利率激增,又导致大量的硅谷公司选择从硅谷银行取钱还债,引发了硅谷银行没钱偿还客户。
由于美联储加息,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过高,且可以预见到年底还会继续攀升,不愿意饮鸩止渴的硅谷银行决定断臂求生,打着出售0%利率时买的美债和房债,来支付客户的提款要求。
过程中产生的巨额损失,原计划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结果好巧不巧,与此同时,币圈银行Silvergate宣告倒闭。
硅谷银行与币圈银行有着高度重叠的用户,恐慌迅速从币圈向科技圈蔓延,导致投资者印担心硅谷银行重蹈币圈银行的覆辙,纷纷取款,导致账面现金被提光,后续无法继续提款。
而硅谷银行的主要客户是硅谷企业,不在个人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内,无法取款迅速引发恐慌和踩踏式的挤兑,引发了股价的跳水。
硅谷银行的挤兑又令投资人怀疑其他银行也会重蹈其覆辙,带动了整个美股银行板块的下跌,然后又引发了美国三大股指的下跌,最终传递到了欧洲与亚洲的资本市场。
所以呢,理顺了这个逻辑之后,就会发现,这轮硅谷银行的导火索,并非是08年次贷危机包装不良资产的次级贷,而是金融机构在加息前期,搞了长短期错配。
为什么要把硅谷银行这事儿掰开来讲呢?因为真的很重要。
所有在2020-2021年,美联储放水期间,收了大量美国0%利率热钱的国家、央行、银行,又在2022-2023把这些钱按照长期规划“润”走,产生了长短期资金错配的,都将面临硅谷银行相似的窘境。
差异,不过是欧洲国家面临“存款”被美国企业取走的危险,亚洲国家面临“货款”不再被美国企业支付的危险。
总而言之,这一波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全球“美元现金荒”。
在美国强力加息的大背景之下,区域内任何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都容易复制从币圈银行到硅谷银行的传染效应,引发区域内更大规模的美元资产踩踏式挤兑,引发类似于98年金融危机的局面。
如今,连美国自家的银行都被美联储的加息拉爆了,这意味着针对于全球新兴市场的雷爆潮已经不远了。
区别,在于谁在餐桌上,谁在餐桌旁。
被俄乌折腾的欧洲就不说了,对比隔壁首尔、河内、新德里、孟买、东京都这两年飙升房价,再看看这两年被按住的北京、上海。
就会发现,中国是亚洲主要经济体当中,为数不多没有利用2020年美国的短线热钱去炒长周期房地产的国家。
不仅慨叹,权威人士他们自12年以来布的这个局,如今终于到了10年收官的时刻。
接下来的半年,好好苟住,不要乱打弹药,坐等硅谷银行模式在其他国家爆的此起彼伏,届时我们再出手,全球地缘格局与利益的再分配,就要由我们来执刀来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