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有所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过去七年,我一直被笔记困住了。
我学习,我记录,但我始终找不到一个好的方式去管理它们。于是,它们积累,它们混乱,它们成为了我成长的掣肘。学的越多,反而越痛苦。
幸运的是,过去的 2022 年,我找到了打破这种魔咒的方法。
这篇文章,我有一个小小的野心。
我想给我的笔记折腾生涯画上一个句号,我也想给无数和我一样困在笔记里的人一个答案。
对于笔记来说,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吸收和分类。
在印象笔记时代。我们看完文章,便算吸收了。给文章打上标签,让一篇文章能放到不同地方,便算分类完成了。但这既不算真正的吸收,也难以处理文章段落等更细分的分类需求。
双链软件的出现,带来了「复述」这种更好的吸收方式。同时,分类的最小颗粒度变成了块,完美的解决了分类的需求。但是分类后的笔记难以形成体系化,导致整理和成长都很困难。
大纲、知识库和写作,都能解决知识体系化的问题。但如何处理参考文献和它们的关系?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对此,我构建了「体系化笔记」,以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吸收。MindNote、思维导图等工具提供了非常先进的学习方法:拆分原文、重组逻辑。但这类工具的缺点在于:形成的笔记是一个个文件,难以和知识体系产生联系。
我的知识体系建立在 Notion 里。那在 Notion 里,能否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呢?
Toggle list( 折叠列表)是 Notion 中最基础的结构之一。但在去年写作时,我意外地发现,它具有结构和内容的双性。当你在组织很多个折叠列表时,它就从结构变成了被组织的内容。
有了双性折叠的帮助,我们就能在 Notion 里实现类 MindNote 的学习方式了。
方法非常简单:先将原文删减拆分成多段,再用一句话概括这段,再将这句话转化为折叠列表,最后将原文段落折叠进即可。
这样,一篇长文就被压缩成了数句双性折叠,我们得以快速掌握行文逻辑和核心思想。在「拆分重组、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过程中,大脑也在不断的分析、思考、学习、吸收。1
最重要的是,吸收的结果是保留在 Notion 里的,是可以和知识体系产生联系的。
吸收完的笔记,如何分类呢?
其实 Notion 提供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分类方式:Synced block(同步块)。它可以让同一个内容,同步在不同的页面里,类似于打标签。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刚刚吸收好的笔记,同步到不同的主题页面了。
而主题页面里的笔记,是可以被组织的。
当同步的笔记越来越多,笔记之间就产生了逻辑性。你可以再次折叠合并同类项,也可以加上标题、排列组合,整理逻辑。慢慢地,整体结构就被建立起来了,也就形成了体系化的笔记。
这就是所谓的体系化笔记。
体系化笔记有何妙处呢?
记录上。你不再需要写逻辑完整的长篇文字,只需要总结一句话,就能压缩所有信息,大大减少了笔记成本。而且下次再记同样的内容,直接折叠就好,越记越少。
分类上。越分类,系统越完善,后续棘手的分类问题会越来越少;
结果上。体系化笔记在记笔记时就能形成组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个人成长,也不再需要额外的写作帮助自己梳理逻辑。内容还能积累、补充、迭代,持续打磨,持续进化;
使用上。内容有语境,不理解就点开折叠列表进行查看;体系化笔记是线性结构,不管是记录、分类、记忆、查找都更加方便;双性折叠的构造也压缩了大量内容,查找起来更快。
当然体系化笔记也有缺点。分类没有双链直接加标签方便。这点,一方面,我们学习很多时候是体系化的,这时主题明确,分类并不麻烦;另一方面,我也接受了一个事实:学习需要时间和实践。所以现在,有时一个月我都只思考一两点,结果是学得新知识没那么多,分类压力也减少了;另外,不能达到双链的无压记录。这点可以通过流程解决,后文提及。
总的来说。体系化笔记吸收了「双链笔记的小颗粒度分类」优点和「大纲/知识库的知识结构化」优点,又克服了彼此的诸多缺点。是一种更好、更少、更有利于成长的笔记解法。
值得一试。
不仅笔记需要分类,笔记系统也需要分类。
关于笔记系统的分类,一直是房间里的大象。打造笔记系统,本质上是在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应用。这本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们往往跳过了地基,直接去追寻笔记的价值。
的确,好的笔记系统可以产生很多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笔记系统是科学的、整洁的、分好类的。这样记进来的笔记才不会陷入混乱,才有后续复利成长的可能性。
所以笔记系统的分类,非常重要。
如何分类?让我们从「点外卖」中找到灵感。
当我们想喝奈雪时,我们会打开饿了吗,搜索奈雪,再进店找饮品。进店后,饮品有很多,这时我们会滑动侧边栏菜单,快速找到想喝的那一款。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要记得奈雪在哪里,但并不需要记得奈雪菜单里有什么,该饮品在哪个位置。相反,我们是通过对侧边栏临时、快速的识别,快速找到内容的。
这件事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大脑的识别能力非常强大。饿了吗每家店的菜单结构都不同,但我们总是能凭借了大脑强大的识别能力,快速分析结构,找到内容。而且这一过程是瞬间的、直觉的,并不耗能。
第二:在以往的分类中,我们需要记住每一层文件夹。但如果我们能运用大脑的识别能力,把要记忆的文件夹,变成要识别的信息。那要记忆的内容会大大减少,压缩的纬度会大大提升。
如何做到呢?
我们需要能构建一种类似「奈雪菜单」的结构,让我们能快速识别信息。同时,这种结构需要和 Notion 本身的结构区分开,避免混乱,才能实现「记忆和识别」的区分。
对第一点。我在 Notion 里构建了一种「侧边栏结构」。
简而言之,我把多个页面打包成一个同步块,放在每个页面的左边。这样就可以通过侧边栏,快速识别所有页面的信息。再点击想要的页面,快速跳转。
这种结构有个要点:每个页面里,侧边栏都必须要在。这样在交互上,页面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成为了整体的一部份。所以你才能掌握整体,就能掌握所有子页面,避免混乱。
对于第二点。区分的关键是区分。
如果直接用 Notion 的侧边栏做「侧边栏结构」。会很难区分哪些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需要识别的。今天区分好了,明天忘记了,又随意拖拽,整个体系很快会陷入混乱。
相较而言,在我的「侧边栏结构」中。Notion 的侧边栏是软件的结构,我的「侧边栏结构」则是页面,两者观感上、使用上,都有极大的区别,所以很容易区分。
构建完成后,其使用成本的确很低。
在我的 Notion 中,第一层页面是要记忆的渠道。但此后每个页面里则都采用「侧边栏结构」。这样,想找信息,只需要找到一级渠道,再点开临时识别子内容就好。方便快捷。
有意思的是,「侧边栏结构」的拓展性很强。
你可以结合「体系化笔记」和「侧边栏结构」,建立更庞大的知识库;你可以对结构本身进行组织,让其更有逻辑性;你甚至还可以在 Notion 里建立 Flomo,解决它地笔记的吸收难题。
总的来说。「侧边栏结构」是利用了大脑的识别能力,对知识体系大大压缩。让我们用极小的记忆成本,就能获得对系统整体的掌控感。少,但更好。
同样值得一试。
「侧边栏结构」可以把 100 个页面压缩成 10 个。
但剩下的 10 个页面,也就是系统的主体结构,应该如何分类呢?
这个答案,我在去年的「构建笔记大厦」里已经研究过。
简而言之,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 符合直觉。这可以让系统用起来更舒服,更快速;2.MECE,也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3. 最多不超过 4 个层级,包含侧边栏结构。
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分类好能给笔记系统带来整洁,但不一定好用。
想要笔记系统使用起来更舒服,我们需要观测我们的使用行为,需要顺应我们的使用习惯,需要像打造一个应用一样打磨我们的笔记软件。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如何做好呢?有一个很好的指标:让工具成为思想的延伸。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吃饭时,是注意不到筷子的。想吃,仿佛就送上嘴,筷子和思想是同频的,筷子成为了思想的延伸。但如果去吃韩式烧烤,你会发现扁平的筷子用着很不习惯,这时,你注意到了筷子,筷子打断了你的思想,这种体验就会变得糟糕。
而「让工具成为思想的延伸」的关键,就是工具的操作,要符合我们的直觉。
我们以记录为例,看如何根据直觉优化笔记系统。
记录行为:当有什么想法时,或想收藏什么东西时,我们会快速记录,想着未来能用上。
这个行为有三个特点:第一:记录是分散的,我可能在不同的软件里都顺手点了收藏;第二:记录是纯粹的,当我记录时,并不想管如何分类;第三:记录是有目的性的:我想未来能用上。但如果我的笔记系统很混乱,我知道记录后会混乱,我可能就想不记了。
根据这三个特点来优化。
第一:记录是分散的。记录时很懒,就想点个收藏了事。我们接受这种分散,但我们可以列个代办清单:每三个月到如下软件清理。这样就在符合直觉的基础上,解决了分散记录的问题。
第二:记录时不想分类。那就不用分类。我们可以设立一个 Inbox / Dailynote 专门放随手记,当成一个缓冲区。未来想整理时再整理。
第三:记录的心理垫底。我们需要知道,未来一定会整理吸收,现在才能无压记录。那我们就做好笔记的整理吸收。本文探索的「体系化笔记」和「侧边栏结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我们便做到了真正的「无压记录」。
这里再拓展几个我自己的例子。
记录。我不喜欢整理时还要区分「文献、永久」等笔记类型,这很反直觉。所以我全部混合记在体系化笔记里。因为体系化笔记最终是为体系服务,所以也没有必要分类。
整理。我不喜欢每周整理笔记,这很累,会让我讨厌笔记。所以我定了一个弹性的要求:三个月整理一次。有趣的是,三个月再回看,大部份笔记都没有吸收的冲动了,整理反而更简单。
学习。我经常三心二意,学到一半暂停。所以我参考 Linear 打造了一个吸收流程,并且把暂停学习的内容集合起来。这样我可以放心地暂停学习,因为我知道想重新学时很容易找到文本。
结构。我觉得待吸收的笔记,和笔记体系,都很有重感,让我不想打开 Notion。所以我把它们全部放在一个 Teamspace,大大减少里笔记系统的整体重感。
压缩。体系化笔记虽然能大大压缩文本,但是随着记录完善,也会很冗长,让我对体系重点失焦。所以我又建立里一个 Priority 页面,提炼体系精华。这样体系内再冗长混乱也不焦虑了。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的直觉都是不同的,并没有一个通用的解法。我们一定要多观测自己的行为,找到不舒服的点,尝试改变或增加流程去抚平异样,最后让工具顺应自己的直觉。
但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也有可能让系统变得难用。
因为有时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不知道我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例如我去年在文章里举过的例子:想把常用的结构集中到一个页面,结果让该页面无比难用。
幸运的是,人的直觉是被构建出来的,换而言之,是可以被改变的。例如我以前特别喜欢把所有结构展开。后来学习了交互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改变了直觉。现在一展开就非常难受。
所以我们可以不断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好的品味,正确的直觉,让系统越来越好用。
无论如何,凭空构建一个科学、好用的系统是很难的。
这里我简单提供我的笔记系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主体结构:计划、工作、创作、学习、生活、笔记。
计划:包含「计划」和「日记」。
内含间歇式日记、博客、工作计划等等。
工作、创作、学习、生活:项目文档,运行项目有关的笔记。
例如工作文档、创作看板、学习资源等。项目开始新建,结束归档,和知识体系关系不大。
笔记:包含专业技能、软实力、档案库。
专业技能是领域硬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核心领域,充分聚焦。对于非核心领域,侧重记录资源和用法,直接拿来用就好,没必要花时间学习钻研原理。(这也是压缩笔记内容的一种方式)
软实力是和自我成长有关的内容。
我的软实力拆分成了两个页面,一个是职场成长、沟通方式、自我认知等偏外在的内容;一个是认知自我、树立价值观等偏内在的内容。拆分原因是我觉得放在一起不太舒服。
档案库则是当下不重要的内容。
它包罗万象,既可以是归档的项目,也可以是暂停学习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我把它当成了 flomo,记录那些我觉得未来有用,但当下用不到的内容。未来用上时,可以快速调用。
对了,为何把日记、计划、flomo 等都放在 Notion 里?
之前我爱记 flomo,后来我发现,当 flomo 里的内容变成我当前研究的项目时,想从 flomo 导入到 Notion 整理无比难受。后来我乖乖地 All in One,再也不折腾了。
写到这里,笔记系统的分类和使用难题都被解决了。
让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笔记系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想回答这个,我们得先清楚,对我们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很爱看名人传记,因为它们是成功人士最精华的思考。但是翻阅会发现,名人传记里很少有如何看报表,如何函数这类硬知识。更多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决策、如何沟通等软知识。
这并不代表硬知识不重要,因为决策是建立在充分的了解上;但毫无疑问,软知识更重要。
回到笔记系统。笔记能让我们掌握书面上的硬知识,但能让我们掌握软知识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的。举个例子,游泳书看了再多遍,各种姿势都熟记于心,但显然还是不会游泳。只有真正去实践,去不断尝试、调整、优化,才能真正学会游泳。
软知识就像游泳,只有真正实践了,才能学会。而这是笔记系统做不到的。
但幸运的是,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反思,需要积累经验等,而这些是可以通过笔记载体去实现了。换而言之,笔记系统不能代替我们实践和成长,但能相辅相成帮助我们成长。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双性折叠学习知识;通过记工作日志,帮助自己专注;通过写日记,帮助自己排解情绪;通过写博客,帮助自己反思;通过记录决策,帮助自己建立价值观 …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笔记系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是「存储信息」和「协助成长」。前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专业知识,后者则是帮助我们成长。而对自己最关键的是成长,成长需要去实践的,这一点笔记系统并不能直接做到。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笔记系统的局限性。
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笔记成瘾,真正实用性地使用笔记系统,处理好笔记系统和生活的关系。
关于实践,它更多地是一种思维上的约束。
但是关于辅助成长,则有很多笔记层面的例子。
辅助工作。工作时我会记间歇式日记,帮助自己提高专注,冥想放松。
辅助学习。除了用双性折叠学习。我还特别注重收集推文、评论,因为这些是个人经验的精髓;很多内容笔记后,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吸收,会单独放在「引路人」页面里,常看常新。
辅助认知。我会经常记日记,记录情绪等,并积累总结,更了解自己。我还会特别注重记录价值观的思维和实践,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我带来一种健康的心态,指引我做事。
辅助实践。我非常侧重记录别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挑选当下对自己最有启发性的内容,主动实践;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优化思维;记录激励自己的内容,例如传记视频,给自己力量。
只要重视能和行为产生联系的笔记方式,还能发现很多类似的笔记。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文章最后,我不禁再想,笔记系统真的重要吗?
或许,真的没那么重要。
试想舒尔茨、巴菲特、马化腾等顶尖大佬,真的会每天勤恳地记笔记吗?答案大概率是否。他们的洞察力、决策力和成功,是来自一次次具体的实践、思考和学习,这些是笔记做不到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他们不必思考「知识如何吸收」等复杂问题,他们并不需要笔记系统。他们需要的,就是简简单单地把文件整理分类好。所以反而,flomo 是个更好的解。
所以,回顾这七年的笔记生涯,我的一路折腾有意义吗?
嗯……应该,是有意义的吧。
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于记了多少笔记,成长有多大。而是很本质的,我天生对这件事有兴趣,我这一路是快乐的。就像你问爱玩游戏的人,玩游戏有意义吗?他会告诉你:快乐就是意义。
不过,命运的馈赠,何尝又不是一种诅咒呢。
这七年里,我太过于看重笔记,追求整洁,导致我不断地在这个圈里转,我被困住了。这个兴趣已经妨碍到我的成长了,我不想再这样了。
所以过去两年,我一直在探索一个交代。这个交代,要解决了我以往遇到的所有问题;这个交代,能让我坦然地对过去说再见;这个交代,是「到这里,就结束吧」的挥别。
这个交代,就是「体系化笔记」,就是「侧边栏结构」,就是这篇文章。
如果你还在苦恼如何记笔记,如果你还在知识的诅咒里挣扎。我想说,你遇见的,我也遇见过;你经历的,我也经历过;我感受到你的痛苦;我也愿意与你分享我的喜悦。
这篇文章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又一篇陈词滥调。请相信我,请试一试,它真的是一个答案。
最后,我可以很坦然地说:
我终于逃离了这个诅咒,我要开始过我自己的人生了。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