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我喜欢长焦,但 Pixel 7 Pro 这 5X 长焦的确是有些尴尬 。
拿它拍比较近的东西时容易因为对焦问题强制切换到主摄,室内拍摄时总有一种用菜刀吃牛排的感觉,想用这枚长焦镜头拍桌面、拍猫,就得端着手机退一点、再退一点。更重要的是 Pixel 并不像三星会给够你开关,让你手动关闭自动切换镜头这个烦人的机制。
有的谷粉会说:别乱黑,这次不是有高像素裁切的 2X 吗?那你也得看看 Google 的交付质量啊。Pixel 7 Pro 的 2X 全像素裁切在锐化和 HDR 算法上都十分上头,像是算法工程师喝多了才会写出来的东西。好好的家养银渐层,毛发能拍出一种刚刚从垃圾堆里捡出来、并且变态般用眼线笔画过眼线的感觉 —— 同样的问题在 1.3X 和 2X 的人像模式下也十分明显,并且发售至今未见改善。
和三星 Galaxy S22 Ultra 相处半年多的这段时间,我最常用的拍摄工具其实是 ExpertRAW,所以现在回头再来用 Pixel 7 Pro,对算法就有了一种更加敏感的抵触情绪在了。得亏 Pixel 一直以来也算是对 RAW 格式的支持最出色的几款机型之一,对默认相机不满意(没想到我有一天会这么评价 Google Camera)我们还有 RAW 格式拍摄和 Lightroom。另外就是,现在反倒理解三星那种长焦给 3X 和 10X 的好了,无论 中杯 还是大杯都能满足常用的长焦拍摄需求,如果你想追求极致打打鸟拍拍飞机,还有超大杯的高素质超长焦可以选。
跑题了,说回 Pixel。
这一代 Pixel 7 Pro 的确很精致,做工不赖,雾灰色(Hazel)的金色亮面金属和灰绿色机身看上去珠光宝气十分高级,甚至连松松垮垮的电源、音量按键这种对 Google Pixel 而言算是「世纪难题」的缺陷也没了。如果从一款手机的角度去评价,它终于是有旗舰机该有的手感和质感。但如果不是在意这些细节,精打细算的 Pixel 6 Pro 用户大可不必急着换代,早前有人说这一代信号改善了不少,作为电信用户实际体验下来只能说感知不大。
说到底,Pixel 总归还是成为了它最初想要成为的样子:Android 生态里的 iPhone。这并不是说它有多好,而是它已经不太好了 。
从 Pixel 4 XL 往后,Pixel 5、Pixel 6 Pro 再到现在手里的这台 Pixel 7 Pro,Google Pixel 早年引以为傲的拍照给我的惊艳越来越少 —— 早年大家的硬件差距还停留在摄像头数量层面的时候 HDR+ 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当小米、vivo 都用上了超大面积传感器,都聊起了算法和影调,Pixel 却还在啃 Marc Levoy 老爷子留下的老本;为了保证自家 Google One 订阅服务的利润,Google Photos 备份方面 Pixel 的容量优势也早已没了;因为 Google 对 CJK 用户的不重视,AI 相关的功能在简体中文语言环境下能用上的不多,自研 Tensor 芯片在体验方面的感知甚微……
无论从哪个方面单独去看,Pixel 都是那个平庸、甚至不划算的选择,但把所有方面放在一起,又没有其他 Android 机型能像它一样在硬件和软件上都不给你任何一块影响最终决定的明显短板 。
所以最后选择 Pixel 的原因,就只剩下了「不用折腾」的纯粹 Android 体验(真没想到最后「亲儿子」反而成为了不折腾的代名词):想用的 app 安装即用,不用管什么杀不杀后台,交给 Android 处理就好;想体验的新特性总能用上,不用担心 Google 服务「被阉割」而望洋兴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便不支持 T9 拼音,本地搜索这件事也是 Pixel Launcher 做得最好,因为目前只有它适配了 Android 12 引入的 AppSearch API,呼出应用抽屉自动弹出键盘,敲出关键字快速给出最全面的结果。在搜索这种事情上只有 Pixel 的体验最接近 Siri 搜索 / Spotlight,国产厂商只顾着塞热搜、加资讯、埋广告,连这种基础体验都做不好。
ThinkPad 的键盘一直被笔记本爱好者当作优质手感的代名词,尤其是联想收购前与收购早期,在目前通用的巧克力键盘之前出现的「六排键盘」「七排键盘」,放到现在也有不少爱好者。ThinkPad 键盘优秀手感的来源是它的代工厂,薄膜键盘大厂 NMB 美蓓亚、Chicory 群光等都在它的代工名单里,几家略有差别,但都是品质上乘的剪刀脚。我从未拥有过一台 ThinkPad,但在几次短暂的使用中,便利的小红点配合手感干净的键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段时间逛淘宝,偶然看到了这个外接 ThinkPad 的改装键盘,就买来看看效果。
作者 Hearttolin 似乎是之前爱好者论坛的大佬,他开发的主控有有线、双模两版,店铺有纯套件和预带键盘两种可选。下单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因为是小众的爱好者商品,外壳是下单后才开始 3D 打印的,基本要一周左右。我的第一次收货还遇到一些键盘的问题,返厂又花费一个星期。尽管历经千辛万苦,到手之后我还是对它赞赏有加。
我选择的是有线的 X61 版,这是一个 7 排 14u 的布局,比常规的 60% 键盘短了一个键位。ThinkPad 键盘的特点是使用各种快捷键保留了包括 Numpad 在内的所有按键。再加上小红点可以完成鼠标的操作,如果没有游戏这样的高精度指点输入需求,一把外接键盘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拆机的键盘成色一般,但使用感很好,剪刀脚回弹迅速,毫不拖泥带水,放在现产的薄膜键盘里也不落下风。
键盘的外壳打印质量尚可,有明显的层纹,一是我没加钱,二是我真的不在乎,实用更重要。
键盘的控制软件提供了包括交换 Ctrl 与 Fn 位置(我就交换了)、自定义小红点方向等功能,ThinkVantage 等快捷键的功能也能通过修改配置文件完成,只是修改比较麻烦,我没怎么研究懂说明文档,改了个比较简单的组合键就没管了,如果好好研究,是可以写按键宏的。
总之,这钱我个人感觉花得很值,好用的薄膜键盘本来也不太好找,能有这样一把可玩性还是不错的。
印象中,带有电子加热功能的衣服都是价格不菲的高科技产品,没想到在山姆会员店看到这样的产品,竟然没有什么科技溢价,于是就入手了一件,回来体验一下,没想到还挺惊喜的。
首先是款式和做工还不错,虽然是一个不知名的 iWARM 品牌,但穿起来挺合身,且稍微有一点好看,过两天会有一个穿这件衣服出镜的露营视频,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上身效果。
其次,它不是常见的石墨烯发热技术,而是一种叫碳纳米管薄膜,在衣服右下内侧有一个口袋和一根数据线,可以连接任何 A 口充电宝进行发热,外侧有带有指示灯的防水按键,可以调节三档温度。
实际感受来说,加热速度确实很快,中间档的感受会比较舒服,也比较省电,五千毫安的电源应该也可以用 5-6 个小时,所以对于怕冷的人来说,能够提供不错的温暖感。关键是还可以直接机洗,不需要额外的保护和打理,我已经洗过一次了,暂时没有什么故障,官方也没有提供更详细的可洗次数。
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不能替代更保暖的防风外套,因为本身是无袖的背心设计,所以胳膊是照顾不到的。另外,加热薄膜的覆盖部分,也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背部,并没有向下完全覆盖腰部,所以不能完全依赖一件衣服加热,就能完全抵抗户外的寒风。
最后一点就是充电宝的坠物感,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是固定的 A 口数据线,很多轻薄的 C 口电源还用不了,或者需要自己准备一个转接线,多少就有点折腾了。综合来说,我觉得性价比还是不错的,而且深圳山姆官方店已经全面断货了,不知道其他城市的店里还有没有。
不少人第一次购买 AirTag 就是为了避免家门钥匙丢三落四。但是对我来说,办公室的开箱刀也是我日常生活里要用的时候找半天的家伙。如果打开思路,在 AirTag 钥匙扣上做文章,使它还能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利器」,随时随地可以从身上掏出来应急使用,也算是一件创新。
PITAKA 的这件 AirTag 钥匙扣采用五边形设计,一角分配一个功能,除了开箱小刀之外,这个多功能钥匙扣另外几个角分配给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字 / 十字螺丝刀。除此之外,最后一个角也能当作一个六角螺丝刀使用,很适合对电子设备「开刀」。
不过最深得我心的还是表面这个哑光雾面的黑色不锈钢材质,配合五边形的造型设计,透着一种精致与协调,爱不释手。无论是自己用还是连带着 AirTag 送给家人朋友,都是拿得出手的选择。
什么样的手机才算得上好用?十年前,「Bigger, better, stronger」是 Android 手机的主要发力点,似乎只要舍得「堆料」,就至少可以做出不错的产品;如今,线上线下的手机市场早就杀成了一片红海,大厂旗舰一年两发甚至三发成为了常态,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搭配层出不穷 —— 随着选择的增加,用户的口味也随之刁钻了起来。
近两年,我一直在尝试一些另辟蹊径的产品,比如 Sony Xperia 5 II、Google Pixel 5A 以及一些折叠屏手机,然而在体验上,剑走偏锋的设计似乎并不总是能够发挥正面效果。反而是最近拿到的 OPPO Reno9 Pro+ 带给了我一种久违的舒适感,作为定位于 Find 系列之下的次旗舰,Reno9 Pro+ 在硬件的选择和细节的打磨相当出色,就我的日常使用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直把 iPhone 14 Pro 当作主力,在初次拿起 Reno9 Pro+ 的时候我是有点惊讶的。对于一部 6.7 英寸的大屏手机来说,如果想在保持轻薄的同时兼顾舒适的手感,那么就需要在寸土寸金的机身内部排布大量的元器件,并且解决散热和电池容量等棘手的问题。这一点上,Reno9 Pro+ 确实做得不错:在厚度不到 8mm,轻至 192g 的机身内部,骁龙 8+ SOC 等旗舰机型的硬件一应俱全,大面积 VC 均热板和 4700mAh 的电池也为其体验加分不少。Reno9 Pro+ 也延续了系列一贯不错的做工水准,整机严丝合缝,边框和 R 角的过渡处理恰到好处;不过,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屏幕边框并未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四边等宽,但正面的视觉效果依然令人满意。
点亮屏幕,Reno9 Pro+ 搭载的 ColorOS 13 给我的第一印象也不错,如今各家的定制 UI 都在想办法耍花枪,但 ColorOS 似乎是走了一个求稳的路线,在流畅度和隐私保护的基础体验和细节优化上下了不少功夫,而第一眼看过去的界面和功能都变得更加简单易用,这和 Reno9 Pro+ 整体呈现的产品调性是相一致的。日常使用中,Reno9 Pro+ 的这颗骁龙 8+ 的频率和调度都略显保守,但前台应用的流畅度和后台应用的保活率依然是第一梯队的水准;游戏测试中,室温 23 摄氏度,在 ColorOS 13 的游戏助手中开启均衡模式,《原神》最高画质下,璃月港跑图也有 50 帧左右的表现,机身的热量分布比较均衡,除了上边框的热量相对集中,总体上是比较「温暖」的感觉,中度游戏是完全应付得来的。
最后来说说影像部分,Reno9 Pro+ 的主摄终于从打磨了一万年的 IMX766 换成了 IMX890,可喜可贺。 OPPO 自研的马里亚纳影像芯片自从发布以来也确实很会「博眼球」。不过,我不是专业的相机玩家,同时我相信使用手机拍照的大多数用户也更倾向于记录生活而非内容创作,抛开参数,Reno9 Pro+ 影像能力的优势就在于随手一拍都能得到不错的成片,我也委托了办公室的同事拍摄了一些偏向日常风格的样片,请各位欣赏。
总体而言,与定位更高端的 OPPO Find X5 Pro 相比,Reno9 Pro+ 是一款特色不那么亮眼、但各项表现均在旗舰水准的水桶机。如果你对手机的性能有一定要求,但同时更加重视日常使用中的舒适体验,那么 OPPO Reno9 Pro+ 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也许天意要我在今年体验一次《出 埃及 A 籍记》;继 上次 用一台星星星替换了 iPhone,我最近又被微软所招揽,用一台 Surface Pro 8 当作主力电脑工作了快一个月。
不过,这台 Surface Pro 的入手本意并不是用来替代 Mac,而是用来替代 iPad。起因是,我发现自己的 iPad Pro 使用率越来越低,几乎除了用来放 Apple Fitness+ 课程和工作时测试应用,就再无它用;今年的「台前调度」也未能带来人们期待的实际变化,iPad 的所谓生产力又只能「明年再战」。想到已经看着这个平台不成器十多年,实在是没必要错付忠诚了。于是一出一入,基本等价替换了一台二手在保的 Surface Pro 8 (i7/16GB/1TB)。
便携 Windows 设备如今选择很多,Surface Pro 在参数和性价比上都不是最有竞争力的,优点无非是第一方产品的省心。至于选择去年的第八代,是因为这是最近一次更新外观设计的迭代,窄边框相比以往美观很多;今年的九代则以更新处理器为主,而英特尔处理器这回首次使用大小核设计,目前看来还需要一些时间来等待支持完善。我收到的这台只选配了基本款键盘盖,没有手写笔也没有笔槽;但既然多次努力都没能让自己习惯使用 Apple Pencil,不配笔也只是减少浪费。
外观和做工上,Surface Pro 的基本素质是符合定位的,相比 iPad Pro 并不落下风。键盘套可以整个弯折吸附到背后是很大的加分项;Magic Keyboard 的悬浮设计虽然看起来更酷,但只要带着站过一次候机队伍,你就会满脑子只想把它掰弯。比较明显的「体验退步」来自于屏幕色彩、扬声器效果和触控灵敏度,但我对于音画质量没有专业需求,触控操作也仅限于偶尔拆下键盘套竖屏看看文档。相比于软件功能上的「得」,这些「失」倒算不上什么。
说到软件,尽管买来的目的是替换 iPad,我还是尝试用它作为主力设备做了半个多月日常工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离我 上次 将 Windows 当作主力的失败尝试已经过去三年,这次则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微软对 Windows 开发环境 的重视。说是「开发环境」,其实不如说是「进阶用户友好指数」。虽然关于微软是否居心叵测,靠拥抱开源来推广霸权,坊间讨论一直没有休止过;但在 Windows 中内置体面的终端(Windows Terminal)、包管理器(winget)和一系列辅助工具(PowerToys 中的启动器、窗口管理和截图等插件),给用户带来的便利是实实在在的。特别是与系统结合越发紧密的 WSL,可以说在我这次迁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本来就非常依赖一些命令行工具处理任务,它们在 Linux 上只会比 macOS 上运行起来更容易。
此外,确实不得不承认 web 开发技术虽然永远只是「次优」的跨平台路径,但它的日渐流行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将平台迁移简化成了重新登录账号。对我来说,登录上飞书,同步回 Firefox 和 VS Code 的配置,这工作环境就找回了一大半。
当然,这次迁移也不都是「鲜花和掌声」。首先,Windows 11 的消费者版本已经彻底沦为了微软从用户身上搜刮价值的手臂。让我难以理解的是,微软何以舍不得为自家的旗舰产品标配专业版操作系统,或者至少在推广功能的设置上放过 Surface 一马。但即使不考虑硬件定位,Windows 11 通过广告植入、冗余功能和「任人唯亲」反映的对用户的漠视和恶意,都是令人侧目的;如果不做一定修改,完全无法体面地使用。
此外,字体渲染效果问题仍然不见起色。随着开发框架和技术债的不断累积,改出可接受效果的难度还在越变越大,我限于精力也只在做了基本的替换后就放弃了努力,学会接受 Arial 的脏和中易宋体的土。
总的来说,用 Surface Pro 来置换 iPad Pro,我是完全满意的,也推荐其他苦等 iPadOS 开窍而不得的 A 籍人尝试;但如果要更进一步取代 Mac,微软还有一些工作要做,有一些思维需要转换。对于用户来说,这个时代的主流桌面计算体验不幸被划分成一座精致的牢笼和一个杂乱的集市,最好的选择或许不是选边站,而是提升自己按需游走于两方的能力。这样,才能免于被过于自信的东道主当作幼儿一样「看管」或当作鱼肉一样压榨。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