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这两年,「双向链接」简直就是知识管理领域的流量明星。
资本追捧它,认为它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2020 年,Roam Research 收获 A 轮融资 900 万美元,估值超两亿美元,投资者中不乏资本圈的知名人士。几款亲民的平替软件,如 RoamEdit、Logseq 也在 Roam Research 耀眼的光辉下,承其精华顺势而生。一些具备强大的链接功能,又做出自身特色的知识管理软件,如 Obsidian、Remnote 一跃而起,在各自领域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传统的行业头部软件也不甘示弱,优雅简约的老牌大纲软件 Workflowy 已将反向链接和镜像复制功能完美嵌入,小而美的日程管理软件 Agenda 在 v14 更新里也把双向链接功能加进新版本。此外,我们非常熟悉的、主打 Database 功能的 Notion,和主打颜值的块编辑器软件 Craft 也毫无悬念地都支持双向链接,加上一些我们熟知的国产软件,双链笔记家族的规模可谓前所未有地壮大。时至今日,一款立足文档编辑或知识管理的软件绝不能对双链功能视而不见,毕竟后者的地位早已从一个有附加值的亮点功能,变成了许多用户的「一票取舍」。
如果我们再往下思考一步,就会发现无论是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双向链接」都是早已有之的东西;功能上,很多双链能够做到的,其他方式也能轻松替代。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键入双括号构建双链的丝滑便捷又是真切可感的,「双向链接」这个功能的确给笔记软件增添了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许多深度体验过的用户不是无脑尬吹,而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和推荐这类产品。
有关双向链接的话题,不少朋友都已经深入讨论辨析过,尤其是王树义老师、和燕燕、吕立青、空谷、yuchen_lea 等朋友的相关文章给了我许多启发。即便如此,我还是想用自己的思维框架再聊聊「双向链接」:
以下就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感悟和反思,错漏之处还请指正。
双向链接到底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解释。
那么,回到知识管理领域,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的「双向链接」究竟是什么呢?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以一个写日记的场景为例,从简化的模型开启双链的思考。
新年当天,你拿出了一个新笔记本,打算每天都记录一页日记。8 号那天,你一整天什么事也没做,于是就在第 8 页上写下了大大的几个字:1 月 8 日 今日无事。
怅惘之余,你忽然想起来 3 号那天也什么都没干,写的是同样的日记内容,你想在同样的心情页面下方建立起关联,于是就在第 8 日的页面下方备注了一行小字: 见 1 月 3 日。这样,你就在 A 点建立了一个跳转到 B 点的索引,建立了一个单向(从 A 到 B)的关联。
接下来,你翻回第 3 页,觉得应该在 3 号那天日记下方也补上一句: 见 1 月 8 日。这个简单又贴心的索引,就是一个反向链接(从 B 到 A)。两步做完,你就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建立了一个双向索引,其内核就是「双向链接」。Bingo!轻轻松松,一个神奇的双链就这么创造出来了。
以上例子是一个最基本的思维模型,也是许多双链笔记软件主打的一系列炫酷外壳的核心。从 A 到 B,和从 B 到 A 的路径都打通了。如果一个人 偷看你的日记本(大误,他无论是翻到第 3 页,也是第 8 页,都会找到另一页,这就是双链。
(更多传统笔记的双向链接的思考,请参考 @和燕燕 翻阅外公的活页笔记本,我对双向链接与卢曼笔记法感触更深了)
既然我们把双链的基本模型搭建起来了,那么当下流行的双链笔记软件和它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是不是说,只有支持双链的笔记软件,才能提供笔记之间的相互连接?
答案是:no,no,no,前面讲了那么多,就是想用日记本的例子来说明,知识间的相互连接其实很普遍,也很简单!
不但传统纸质的笔记本可以通过两个「索引指示词」轻松链接两个知识条目。传统的 Word 文档一样能做到:只要在一个文档里备注另一个文档的「存储路径」,另一个同样这么操作,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声称:这两个 Word 文档实现了神奇的双向链接。
此外,目前绝大多数笔记软件都可以为库里的每个文档,甚至是每个文本块、每条大纲节点生成一个专属的内部链接,通过在文本之间链接,同样可以实现轻松互联。
所以,我们对于「双向链接」的迷思随即消散 :不是只有打着「双向链接」旗号的笔记软件才可以进行知识之间的双向互联。毋宁说,几乎所有的笔记形态都可以实现这一点。双向链接这个概念在知识领域一点都不稀奇,就连缺乏技术工具的古代人,也可以轻松靠笔墨实现知识互联。
双向链接这个概念火了之后,在舆论的喧嚣中,还与其他不少其他时髦概念混淆起来。
比如,不少人在谈到「双向链接」到底有多牛时,势必就要以卢曼教授传奇的学术人生作为例证。但是,如果细加辨析,二者之间的关联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坦率说,我也直到读到 @yuchen_lea 的这篇文章 《请不要神化双链笔记》,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卡片笔记法里,双向链接到底占有怎样的位置,之前只是简单地把两者混作一谈,当作定论囫囵吞下了。
再比如,具有酷炫视觉效果的「知识图谱」,似乎也是随着双链笔记一起流行起来的。不过二者归根结底仍是两种东西:没有双向链接也可以打造知识图谱,好的双链软件也可以不提供知识图谱功能;更不论知识图谱在这类笔记软件里是否具有实用性,在信息呈现上有哪些问题了。参见 @和燕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它适合你吗》?
关于双向链接不是什么,上面两篇文章里面已经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欢迎自行翻阅。
既然从概念层面,双向链接不是个石破天惊的东西,那么在实践层面,双链笔记软件为什么又能够给我们带来如此丝滑的体验呢?
首先我们来看,支持双向链接的软件,比起日记本、Word 文档还有不支持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多出来的核心功能究竟有哪些。
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小功能,如果说真有什么是「双链笔记」这个名称下所独有的、核心的功能,那就是每当你在创建一个从 A 到 B 的链接时,它会自动帮你生成一个从 B 到 A 的反向链接。虽然你还停留在 A 的页面上,但 A 和 B 之间的双向索引已经完成。
除了生成反向链接之外,此类软件通常还会在 B 的页面上,自动汇总链接到它的所有反链的信息,查看起来非常方便。
我们通常理解的「双向链接」主要就是通过 用户主动加入一个链接,软件自动生成与之对应的反向链接 来实现的。这里我简单地梳理了一下,看看双链软件究竟帮我们干了哪些事情:
这个功能对于注重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用户来说,确实非常实用。等到你后续使用和查看的时候,双链笔记软件默默在后台做的一切,便会为你的思考赋予价值。尤其在大量收集、整理资料的时候,哪怕能省略一个简单的操作,也能极大地提升效率。否则,如果每一条都需要人工标注,哪怕你再重视这个效果,可能到头来也会因为繁琐而放弃。
我想用一个比方来表达初遇双链时那种真切的心情。如果在日记本里,你在第 8 页写下「见 1 月 3 日」的一刹那,第 3 页的页面底部瞬间出现一行小字:1 月 8 日 今日无事,仿佛霍格沃兹的咒语一样,闪着微微的荧光。无论你有没有注意到它,点不点进去检查,它都一定会出现,从不缺席。见至此景,想必很多人也会为此感到欣喜——这确实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或许几行代码就能搞定,甚至连手动操作也可以完成。但正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有留意过它,所以当它问世时,才会因为简洁和直观而如此具有吸引力。
双链笔记确实提供了一种快速链接的思路,可我们只能通过双链符号,才能在不同的页面之间建立关联吗?我们难道不可以加标签吗?不可以直接搜索关键词吗?效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我们还从记日记这个场景入手,再来想一种常见的情景。
整个 1 月份你都很颓废,好些天都无所事事。你想了想,干脆把所有类似心情的日子都关联起来吧!这样,不用逐页翻查笔记本,也能找齐这些日子。想做到这一点,方法很多。
我们最常做的方法,就是把日记本上的某一页当成索引页,标题就叫:「今日无事」。如果哪天你什么都没做,就会在当日页面上记下「今日无事」,标注 索引符号,然后再去索引页记下当天的日期。
这样一来,相当于「今日无事」被你设置成了关键词,而在它和所有相关日期之间都建立了联系。只要你查找名叫「今日无事」的索引页,就会看到汇总在这个关键词下面的全部信息。
请注意,上面说的索引符号,如果使用双链功能,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双方括号( [[]] );如果使用其他软件,或是在双链笔记软件里,同样可以换成 tag(#)符号,换言之,打标签的方式一样可以在上述过程中双向互联啊!那为什么还要双链呢?
这个问题涉及不同的软件设计,解释起来略有些复杂,我试着说一下我现阶段的理解:
据此,在双向链接是否可以被替代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没错,虽然双链功能确实可以被替代(甚至连标签也可以不用,如果有一个强大的搜索功能,上述所有问题都可以在搜索页面完成),但任何工具并不一定具备有完全独创排他的功能、全新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式,才可以被称为好工具。双链功能上虽然和先前的工具有所重合,可以被替代,但依旧不影响它在自己独特使用场合下丝滑柔顺、无可置疑的体验。
结合上面的正反两点,我们会发现,我们没必要振臂高歌,赞誉软件里的「双链功能」是跨时代的伟大创举。但公允地评价,双链笔记在操作层面引入的便捷性也是真实存在的。
以我个人的体会,大多数人在描述双向链接的神奇之处时,他们表达的其实是一整套丝滑的流程:
这一整套组合拳或许才是双链软件最让人感到惊艳、最离不开的地方。而且正是这些具体的功能使用起来是否方便、操作上是否顺滑,决定了某一款特定的双链笔记软件是否好用、是否强大,毕竟有些功能是一些软件拥有,而另一些目前没有,将来很可能也没有的。
在 Roam Research 和其他众位双链笔记软件问世之前,我们不是不可以建立双向链接,而是操作的繁琐限制了我们的手脚,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手动给每个链接再匹配上它的反链,查询和修改也都有一定的时间成本(想一想翻日记本、找 Word 文档的例子)。而在双链笔记一炮打响之后,我们开始使用这个功能,从而培养起知识互联的认知和使用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向链接」深入人心,变得不再神秘,甚至成为人人都了解、人人都会用的日常功能,但别忘记,它也在去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在知识积累、整理、记忆、输出时的方方面面,进而让我们对知识管理获得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这就是麦克卢汉那句 「媒介即信息」 背后的涵义:工具的变革其实会潜移默化改变我们的思维。给文本之间建立起便捷易操作的双向链接,哪怕仅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设计上的进步,它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本正经说了半天,最后加点私货,谈谈我在使用过程中总结的一点心得,以及我自己青睐的几款双链笔记软件。
我是从 21 年初入坑双链笔记软件的,初次邂逅的就是 Obsidian,初遇的体验如同电光火石。我足足花了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摸鱼熬夜,把之前所有存在各个网络文档里的笔记、文章分门别类地制作成上千张概念卡,塞进了庞大的软件库里。每每想到无数张闪耀着智慧的卡片即将通过「双向链接」连成一片,发出夺目的光彩时,我就心神迷醉。
在此之后我像粉丝追星一样,按图索骥把一众支持双链的软件尝试了个遍,从 Craft、Notion,再到 Logseq、Remnote,再到 Workflowy、Dynalist 等等。目前唯一的遗憾是迄今没有使用过业界王者 Roam Research,心水了很久,但因为高耸入云的价格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买。
最开始使用双链笔记软件的阶段,我其实整个人是蒙的。有人推荐哪个软件好,我就屁颠屁颠去试用了,对自己的需求也不太了解,对软件的定位更无从把握。后来用得多了,可选的软件也多了,我开始从对特定功能的追逐,慢慢地去思考不同软件到底区别在哪里。以下是一点浅见,还不成熟,欢迎大家拍砖指正。
笔记类软件或知识管理类软件,在产品的基本结构上是有所区别的。
一旦划分好类别,我们就会直观地发现:大纲型软件相比于文本软件,天然就是最适合做双向链接的笔记软件,因为它的基本结构更细,所以可以用于链接的内容也更丰富了。这意味着,无论你的文档有多大,内容有多少,你都可以深入到它们内部,和里面的每一条大纲进行互联互动。而且,由于一般人很少会把大量的文本写进同一条大纲节点里(许多大纲软件的排版体验会让用户克制这种操作,换言之,频繁有这类操作需求的用户是不匹配大纲软件工具的),所以一条大纲的容量天然就是有限的,粒度——可以建立链接的基本结构——自然就是精细的。
与此相比,根据我们再熟悉不过的 Word 使用体验,一个文本型软件的容量就要大得多了。你可以在里面放上一篇日记,也可以放进去一篇长篇小说。如果是后者,可想而知,这个文档的粒度就要远远大于一个大纲节点。
当然,文本型软件想要实现更好的粒度也不是没有机会。起码有好几种思路。一是设计者给文档里的每一行进行标记,比如说都标上行号,这样通过编码的方式,就能在文档内部细分到了「行」这个单位;二是给文档内部划分为「块」,比如说,如果用户设置了某一个区域的逻辑关系和大小标题,那么就可以把大标题覆盖的所有区域设置成为一个「块」,这样也可以直接「块引用」到这个部分。——当然,由于我没有深入研究过文本型软件的产品设计,这些思考只能算作是我个人的思想实验,但它们帮我很好地想清楚了我的需求是什么,以及我这样的需求应该匹配怎样的双链笔记软件。
还有一个我个人高频使用的信息,那就是软件在反向链接处会体现哪些内容。还以日记本举例,当我们在第 8 页写下「见 1 月 3 日」后,3 号那天页面下面自动出现的,究竟是「见 1 月 8 日」,还是「见 1 月 8 日 今日无事」,还是包括更多元的信息(如这个日记本的名称、8 号那天页面上后来增加的其他内容),在不同的软件里是有差异的。在信息量更大、双向链接更多的情况下,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就格外重要了。
涉及每个软件设计细节的内容我就不在此分析了,详细可见语雀作者 @Chief Torturer 的文章:《双向链接时代的快速无压记录》,这位作者的想法给了我很大启发,该专栏下的所有文章都值得一读。
之前说过,我从 Obsidian 入坑双链,在里面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加上社区强大的插件支持,理论上说,Obsidian 完全可以满足我的日常需求。不过,或许就是因为 Obsidian 太强、容量太大的缘故,我在日常记录时,经常很不情愿地打开 Obsidian,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另外,加上我最近需要在 ios、Android 系统间反复横跳,如果不加购 Obsidian 的同步功能(涨价了,现在的价格有点超预算了),多平台同步确实有点问题。
能够出色解决这个问题的,目前是 Workflowy,就是那款老牌优雅的大纲写作软件。由于它多端同步很顺畅、本身也加入了双链的功能,对标 Roam Research 的前两种([[]] 、(()) ),对我来说完全够用。经由 Workflowy,我意识到,大纲写作是多么无压、轻松;而且,省去大量修改格式的步骤,这样的使用对我这样一个排版强迫症来说,简直完美。另外,因为我日常有其他软件(如 Agenda、Fantastical、Marginnote)做富文本笔记管理、日程管理、电子书阅读,所以我只用 Workflowy 记录灵感、写日常计划和总结、汇总阅读清单、写文章打草稿列提纲等等内容,一旦引入双链,很多内容实现联通,效果杠杠的。
当然,我同时也还有使用 Logseq、Remnote,这两者在我看来基本上是等价的,它们各有一些闪光功能(Logseq 的 TODO 功能可以自动计时,Remnote 强大的复习功能),存储方式有所差异(Logseq 本地、Remnote 我用云端库),我不用使用得特别重,但是有需要的时候,因为数据传输也方便(Logseq 可以直接打开 md 文件,Remnote 的导入也简单),所以也偶尔一用。
以上是非常推荐的软件,Roam Research 我可能很快也会入坑。
下面还有些我个人不太喜欢的使用体验,仅供参考。
像功能强大的块编辑器软件,如 Notion、Craft 等,可以插入文本、图片、视频乃至表格等富文本信息,按道理应该用起来很爽。但根据我个人的使用体验,双向链接对于大多数块编辑器软件来说更像是一种附加功能,在知识的连接层面体验一般,尤其是在你非常关注知识链接本身,而不是积累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呈现美观度时,就会容易失望。
还有期待高、失望高的 Dynalist,我本来用它作为大纲笔记软件,但无意中发现了它也支持双链功能。不过可能是因为双链只是产品设计的一个小亮点,在展示上,你会发现双链的页面呈现冗余信息很多,不过好玩的是,我正是因为 Dynalist 这个「直白」的设计,才看清楚双向链接的本质原来就是内链地址搜索。当然,我最后弃坑的直接原因是多端同步快把我逼疯了,双链上,我觉得 Dynalist 做得是有可取之处的。
用双链软件进行知识管理的这一年,我开始从对「双向链接」这个概念不加反思地追逐崇拜,到逐渐清楚自己的使用习惯、软件喜好、任务目标。站在今日,我知道未来我还会怀着饱满的热情,深度体验某款双链笔记软件,但那绝不是因出于双链的迷信,而只是出于对产品功能的体验、对尝试新事物的热爱。
以上,就是本文的所有内容,写了非常久,中间增删很多次,也有很多想法在写下来的时候才觉得不够成熟。但所有的一切,在写完的时候都觉得值了。这是我自己对「双向链接」一个阶段性的探索成果,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的领悟。谢谢大家的时间。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