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砂锅土豆粉这种食物非常神奇——它没有可考据的起源,也没有明显的地域性,但只要你吃过河南的砂锅土豆粉,就不会再欣赏其它地区的版本。
在河南的砂锅土豆粉里,「姐弟俩土豆粉」是无可争议的最知名品牌。这家店仅凭砂锅土豆粉这一样菜式就从曾经的街边小店变成了如今的全国连锁,据说还把土豆粉卖到了海外,足见其口味之出众。
就在最近,我发现姐弟俩推出了速食版,不需要到店就能体验到地道的口味。其实此前淘宝上也有销售带有「姐弟俩」品牌的土豆粉的速食包,但看上去是为饭店之类提供的版本,我拿不准是不是第一方正品就一直没买。而在发现姐弟俩终于「亲自下场」之后,我第一时间就下了单。
和市面上常见的粉面类速食包不同,姐弟俩土豆粉需要冷冻保存,但吃前不用化冻(但我还是建议稍微化一下或者用水冲一冲包装,因为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汤包和料包都硬邦邦的,不太好挤)。烹饪过程一点也不复杂,准备一小锅水,将所有料包、菜包无脑丢进去煮开,然后放入土豆粉再次煮开即可,五分钟就能吃上。
速食版姐弟俩在口味上和店里的堂食版非常接近,还原度大概能到至少八成。姐弟俩土豆粉之所以好吃,主要就在于其独特的汤底口味。姐弟俩的汤底有一种独特的咸鲜味,是一个在其它店里(特别是南方的土豆粉店里)吃不到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我认准了一定要买姐弟俩自己出的产品的原因。
冷冻保存的另一好处就是土豆粉本身可以保持新鲜与筋道。我在深圳尝试吃过很多很多家砂锅土豆粉,虽然其中有不少也打着「北方土豆粉」的旗号,但大多连土豆粉的基本品质也无法保障,煮出来之后要么软塌塌的,要么像泡发了一样,口感都不怎么好。姐弟俩速食包里的土豆粉则完全相反,同样能还原到店里大约八成的水准。唯一需要留意的就是煮粉时间不能太长,一两分钟即可,煮多了当然还是会太过软烂。
除了纯土豆粉,姐弟俩还推出了两掺版。所谓「两掺」是指一半土豆粉、一半刀削面,这在河南的土豆粉店里是个非常流行的吃法,流行度甚至可能超过吃纯粉。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两掺儿」这个说法,对方还带着浓浓的河南口音,所以完全没懂其中含义,之后也一直是纯粉党。不过我这次也买了几包两掺试了试,刀削面的筋道和鲜度也相当不错,并未因为速食和冷冻而使口感大打折扣。
不过,速食版姐弟俩也有缺点,那就是它的配菜——特别是酥肉和鹌鹑蛋——口感和堂食差距比较明显。冷冻保存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端就是蛋白质经过冷冻之后口感变柴,没有了原本应有的软糯或者 Q 弹。好在速食包是可以自己决定烹煮过程的,所以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肉和菜煮在汤里,弥补一下配菜口味的缺失。
时间已经来到了 2023,特斯拉应该把手机支架的存在视为一种耻辱(特别是在国内)。但对于车主来说,在车机的地图变得好用前,手机支架肯定还要存在一阵子了。我之前用的是一款夹子式的无线充,用起来没啥问题,但最显而易见的特性缺失就是 MagSafe 磁吸,本着不能让我的磁吸壳子白买的目的,我决定换一款。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不存在什么「特斯拉专用手机支架」,只要你可以找到地方固定 17mm 球头,基本上所有车载支架都是通用的。
我主要有三个要求:
最终我找到了这款摩米士磁吸车载无线充,这款本来是为了有空调出风叶片的车设计,还附赠了尾夹,但本身是通过球头连接,所以拧下来可以直接装在之前的底座上。
外观方面,正面是亮面黑色塑料,妥妥的指纹收集器,但好在只用来磁吸,并不会经常用手摸,通电后还有淡雅的白色灯光。
在磁吸力度方面,戴了 MagSafe 壳子的情况下需要稍微用力取下,对于大部分正常驾驶的情况下不会脱落,还是比较紧的,没有磁吸的设备还送了引磁环。
官方页面标注的无线充电输出功率为 5W / 7.5W / 10W / 15W,不过这款产品并没有任何的 Made for MagSafe 认证,所以对于 iPhone 来说功率最快为 7.5W,反正我也没指望能充很快,开导航的时候顺便丢在上面能充多少算多少就已经能满足了我的需求。
最近在小红书总能刷到 12xx 文艺研究所的城市系列帆布包,作为广州人 + 谐音梗爱好者,我对「荔湾狂澜」「沧海遗珠」这样融合了广州地区名的四字词倍感兴趣。但也仅限于兴趣,这些相对比较常规的谐音梗还是很难让我做出购买的决定。直到他们做出了「对唔海珠」这个词,我就毅然决定入手。
先给不懂粤语的朋友说明一下,海珠是广州的一个区,「对唔海珠」则是将粤语「对不起(对唔住)」和「海珠」相结合所诞生的,同时与粤语「对唔閪住」谐音。对于外地朋友来说,你可以将其理解成一种略带不屑的抱歉。令我意外的是,帆布包上还有一句英文「so9rry」,让整个设计的戏谑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或许是我此前用的帆布袋都比较昂贵,导致这款包包在我看来除了图案设计之外并没有什么亮点。基本就是你能想象到最普通的帆布袋的样子。包内没有夹层,带钥匙出门的话,我也还得担心它会不会和包里的什么东西磕了碰了。开口处也没有拉链或磁吸搭扣,不过毕竟是不到 30 元的价格,我觉得光是这个有趣的设计就足够让我花上这笔钱。
恰好由于最近经历的各种事情导致身体、心理上的都倍感疲惫,这样的帆布包反而成了我抒发情绪的一个出口。通过戏谑和幽默的方式去消解生活中的些许压力与不快,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更能令人感到愉悦。
除了广州各区外,店家最近也一直在更新不同的设计。比如让我这个在荔湾老西关长大的人倍感亲切的「有西关系」,以及「唔得就返顺德」「韶关闲事」这样扩展到广州以外地区的设计,都非常有意思。作为广东人,我非常乐意见到本土文化能够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不过,我并不建议你背着「对唔海珠」的包走在大街上就是了🌝。
坦白交待在前:我对外接显示器的了解非常匮乏。在属于自己的设备中,我总共就用过两种外接显示器:第一台是 2006 年家里买联想品牌机时所附带,按当时标准还挺潮的「超大超清超宽屏」(读作「19 寸 1440×900」)。自它退役后多年,我就只用过笔记本屏幕,直到 2018 年在美亚上用三百多美元捡漏到了一台苹果钦点的 21.5 寸 LG UltraFine 4K。由于过于喜欢这台显示器,我把它从美国扛回国内接着用,甚至后来又收了台一样的。
但从今年开始,这位服役多年的老将发作了家族遗传病:屏幕四周出现发红和残影。虽然不影响主体部分显示,但要我天天面对个哭红的眼眶也挺丧的,遂硬着头皮开始研究换个啥。
众所周知,Mac 用户的外接显示器需求一直以来受到厂商的忽视,符合苹果所宣扬标准(分辨率 200 ppi 以上、亮度 500 尼特以上、P3 色域、镜面屏)的型号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几个。虽然知道有几家专门拿 UltraFine 同款面板做平替的 DIY 品牌,但比较担心品控和质保;何况根据集体经验,LG 这批面板用久了发红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再趟次同样的浑水就显得不太明智。
然后就偶然搜到了这台年中上架的未来视野 RV100。看了规格表,才知道京东方今年也入局了 27 寸 5K 面板,而且除了是雾面屏外,其他规格基本就是冲着跟 UltraFine 5K 打擂台做的(见下表,数据来自屏库网)。再看价格,三千整,双十一礼貌性减一百,比之前看的那几家 DIY 还要便宜。
唯一的疑点在于,作为一个新品牌,这家的宣传实在是……太过油腻了。能搜到的评测视频都是送测且有念通稿痕迹,有效信息寥寥。但好在上架了退货容易的京东,就抱着抽奖心态,以身试毒一番。
到货后双手合十,接上电脑一试……还凑合?别的不说,它确实做到了「匹配 Mac」的宣传目标。在默认的 For Mac 模式下,以我未经专业训练(但至少不瞎)的眼睛看来,跟 MacBook Pro 内置屏幕的色彩确实区别不大;较高的亮度和对比度参数也促进了这种相似观感。
而相比于 UltraFine 和 Studio Display 这两台因为接口和色彩模式单一,几乎只能给 Mac 专用的显示器,RV100 又没那么曲高和寡,能方便地搭配 Windows 和其他 HDMI 设备使用,用内置菜单切换到 SRGB 色域就能避免过饱和的问题。
我的分辨率设置习惯是,在苹果同尺寸设备原生 @2x 值基础上,往「更多内容」方向缩放一档。在 27 寸显示器上,这意味着 3008×1692@2x 的逻辑分辨率;5K 的原生分辨率能保证文字仍然锐利,而我在办公室用的 27 寸 4K 在这个分辨率下就开始有点糊了。
当然,入门级价格摆在这里,没有刺挑是不可能的。以下是按严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列的槽点,希望能对你拔草有帮助:
节约成本痕迹明显。模仿 Studio Display 的外观质感被塑料后壳拖了后腿,加上底座配重明显不足,整机轻飘飘的,调节屏幕角度也必须用力扶住机身才能不晃动。此外,不支持 VESA 支架,底座又不能上下伸缩,以至于平均身高的人也会发现屏幕中心在平视角度以下,事实上让垫高成为了必须。驱动板也没舍得花成本,C 口只有 65W,而且一个额外下行接口都没有;电源也没有实现内置,虽然好歹配了一个紧凑的氮化镓适配器,但直接用了航嘉公版、连商标都没定制,显得很潦草。
背光均匀度一般。漏光本来就是 IPS 面板的通病,RV100 既不是 MiniLED 也没有做分区背光,如果房间不开灯,全黑背景下很容易就能看出四角的漏光;我这台的右下角还明显漏得更多些。但考虑到在有环境照明时并不明显,并且没碰到亮点、坏点已经算是开盲盒成功了,也就懒得换货再抽奖一次。
各种不修边幅的设计细节。OSD 菜单试图「致敬」iOS 控制中心,但这种便当盒布局是为了触控操作优化的,按键操作起来还以为在玩华容道。正面下巴位置「好心」印了一个指示操控杆位置的白点,但尺寸太大且无对称元素平衡,看起来更像一个粉刺。还有那个用 Word 做的校色报告……我觉得你们比起颜色更需要矫正的可能是排版知识。
但总的来说,RV100 给我的印象尚可,做到了它宣称能做的,不增不减。花多少钱办多少事,没有太多可抱怨的。但如果未来视野的「未来视野」是想比一般 DIY 品牌更长久、更有影响力,那么从产品到宣传,各方面要打磨的细节还有很多。
最后提一笔漫步者 M230。之所以把音箱放一起写,也是因为这次挑显示器过程中感受的另一次「文化冲击」:原来像 UltraFine 那样内置扬声器的产品反而是少数,而且那对被当年很多评测嘲笑为「听个响」的 2×5W 扬声器已经算是「豪华配置」……迫于 RV100 也是个哑巴,就一起买了这台了解很久、但之前一直没需求的 M230。
它当然不是什么 HiFi 装备,但在同等价位,你很难找到一个卖相(木纹加金属按键)和硬件(两个 48mm 10W 单元)更好的竞争者;此外,它的长宽高简直就是为了塞进 RV100 的下巴和底座之间专门设计的。M230 虽然定位是蓝牙音箱,但也支持 C 口的数字输入或者 3.5mm 插孔模拟输入,这就成了一个很合适的显示器配箱。考虑到渠道商三百以内随便买的价格现状,我觉得不亏。
不用怀疑,这既不是竖向放置的 27 寸屏幕,也不是两款小屏幕上下叠放,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块 16:18 比例的 27.6 英寸显示器,LG 将它取名为「魔方屏」。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款极为偏科的屏幕。
从屏幕参数来看,其实它是一块非常「水桶」的屏幕。LG 的 Nano IPS 面板,确保它的基本显示素质不会差。支持 10Bit 色深,98% DCI-P3 的色域,以及低蓝光认证,会让它的色彩体验也没有明显短板。支持反向 90W 的 USB-C 充电接口,再配上自带的 Ergo 支架,保证了桌面整洁和不同的场景需求。
但 16:18 的屏幕尺寸,让它的使用场景变得奇特起来。
如果你还对 16:18 的屏幕比例没有具体概念,可以想象 21.5 英寸的 16:9 屏幕上下摆放的场景。这时你可能会疑惑:那为什么不干脆买块 27 英寸的屏幕竖着用呢?
魔方屏的分辨率为 2560x2880,相比竖向摆放的 27 英寸 4K 显示器(分辨率 3840x2160),魔方屏又会显得「胖一些」。正是这「胖」出来的几百分辨率,让魔方屏在我需要的场景中更实用一些。
作为我派的员工,最常见的工作场景就是飞书文档码字、多维表格做表格,还有浏览(我派的)网页。在这些场景下显示文字,一方面魔方屏竖向的 2880 像素,会比 4K 显示器的 2160 像素多出不少竖向显示空间,2560 的横向像素,又不会显得太挤。例如在 Edge 浏览器中,打开侧边的垂直标签页后,剩余的空间仍能自然显示飞书文档,在文字两侧留下足够的留白。如果是 27 英寸 4K 显示器竖着用,这种场景下的横向空间就会显得局促;如果横着用,不仅竖向显示的内容少,文档的左右留白也显得过多。
在分屏使用的场景下,魔方屏其实也有着和常规显示器不一样的使用思路。一般显示器分屏是左右并排,不管更重要的半屏是左边还是右边,使用者都需要稍微转头。而在使用魔方屏的情况下,我会习惯将更重要的应用放在下半屏,需要的适合抬头看下上半屏,总体来说,身体和头部是一直保持正向桌面的。对于这种使用姿态,就我个人而言身体感受上是更舒服的。
应该说过去两周使用时间中,我是非常满意这块魔方屏的体验。但对于不是文字工作者、程序员和摄影师等职业的群体,这块屏幕的体验可能就不是那么友好。
问题还是出在它 16:18 的尺寸和分辨率上。魔方屏 2560x2880 的分辨率,配上 27.6 英寸的大小,导致如果不开启 Windows 屏幕缩放,文字会过小,如果开启系统推荐的 150% 缩放,并且大多数应用来说,开发者都是按常规的 16:9 或者 16:10 来设计界面,在一些应用中又会显得局促。例如飞书多维表格中,横向展示的内容就比较有限。
另外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这块屏幕无疑是不纳入考虑的。虽然它支持同时连接两台设备,上下显示不同设备的画面。可以让玩家连接游戏主机的同时连接电脑,用来看攻略,但是半屏 21.5 寸的屏幕,明显是不能满足游戏玩家的胃口的。
最后要说的是价格。在今年显示器价格卷到无以复加的局面下,3999 元的售价可以买到参数上全面超越魔方屏一个等级的 27 英寸 4K 屏。所以如果不是有明确的需求和使用场景,这块屏幕大概率是不值得你花 3999 元的价格来尝鲜。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块屏幕是一台难得的「有趣又有用」的电子设备。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