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速递 018 | 秋日 EDC、自己做 App 和作者们的新玩意
除了首页时间流和侧栏的精选展位,少数派 Matrix 社区还有很多优秀内容因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有效曝光,因此我们决定重启 Matrix 周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更多社区内容、作者投稿新玩意以及社区产品动态呈现给大家。
希望这份「社区速递」能帮你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分享。如果你有任何栏目内容或首页改版建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反馈。
在《ChatGPT 大更新:迈入多模态的世界》中,别为馒头 介绍了 OpenAI 最新的 ChatGPT 更新,该更新为这一人工智能模型引入了语音对话和图像对话功能。ChatGPT 从纯文本扩展到多模态,这意味着它现在能够处理文字、语音和图像。文章探讨了多模态的概念以及它对普通用户的影响,特别关注 ChatGPT 如何实现「看懂图片」的多模态能力,以及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
在《藏趣云:一款跨平台浏览器书签同步工具,支持WEB、PC客户端、手机端》里,阿浩呗介绍了他开发的一款名为「藏趣云书签」的跨平台书签同步工具。作为一位全栈开发者,阿浩呗花了将近两年的业余时间来开发这个工具,克服了前后端开发的挑战,最终将它上架并进行宣传。「藏趣云书签」支持多人协作的书签库,定时自动备份书签至百度云盘,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记录和管理喜欢的网站,不受浏览器限制。
在《卡片笔记阅读法:提升阅读效率的有效框架》一文中,雷墨阅读分享了他的个人阅读方法,即卡片笔记阅读法,这个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效率。他介绍了这一方法的简介,与传统阅读方法的不同之处,以及如何实践和案例分析等内容。卡片笔记阅读法侧重于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总结和分类信息,帮助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通过将阅读笔记记录在独立的卡片上,然后整理和分类这些卡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给你的Obsidian日记增加农历、天气、节假日功能》一文中,橙猫涉影分享了如何为Obsidian 日记添加农历、天气、节假日等实用功能。对于使用Obsidian记录日记的用户来说,这些功能能够让日记更加丰富和有趣。橙猫涉影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借助聚合数据API和Obsidian 的 Templater 插件来实现这些功能的添加。
在《产品经理自学编程,做出了三款实用App》中,Kenny做产品分享了自己的编程自学之旅,以及成功独立开发并上架三款实用 App的经验。他最近开发了包括真好算、DayMark 和 OneMood 在内的App,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并回顾了自学编程的初衷,分享了为何决定自己开发这些 App。这篇文章或许会激励更多有产品经理背景的人,也希望对于自学编程和独立开发 App 的人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谈谈存在的价值与人生体验》里,Airing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如何更好地体验人生。作者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生而存在于这个世界,然后努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在追寻个人价值和意义时,不要依赖外部认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和自我认可。
在上期第 127 期一派投票《分享你的秋日出行 EDC》中,共有 164 名派友热情参与,十分感谢!
赞卡 (+58) 手机 + 耳机 ,多带一点东西都嫌麻烦🐶
害怕网络暴力 (+23) 上班基本不背包,因为迟到了也不会太显眼哈哈,手机基本囊括门卡车钥匙钱包的功能了。
另外,我基本上所有出行都是围绕 家→车→目的地,很多情况并不会确定我最后需要使用什么装备,所以会在车上准备三个包 :
上述包袋是基于多年积累下来的使用习惯配置的,以前也喜欢配置一堆 EDC 在身上,负重大且不说,实际使用的又没几次。
皮蛋粥加辣 (+10) 工作日:
Hillsomec (+7) 那我说一下刚国庆去完青岛、淄博、济南旅游的解决方案吧。
背包:
电子产品:
秋日的青岛,幸好带了墨镜夹片!便宜的墨镜夹片夹在近视眼镜上,需要时盖下来就可以变成墨镜,解决了秋天太阳直射刺眼的问题。
一般会社员 (+6)
Bur_ling (+4) 钥匙、卡包、充电线、一个小掌机(miyoo mini)还有装以上东西的帆布袋。
Double 德 (+3) 一台公路自行车,带锁踏的那种。
400thousand (+2) Freitag F41:
秋日大概就是音乐和摄影,骑着我的车出去喝咖啡,兜兜风也是十分惬意的。
ROB1N (+2)
sunshy (+2) 来凑个热闹,常年家跟公司两点一线的人,要说秋日出行的变化,就是上身比夏天多了件牛仔外套,然后秋天早晨的太阳不算很热所以遮阳帽不带了。
泪的彼岸 (+1)
滿臉鬍鬚 (+0) 看图说话
方灝野 (+0) 在广东基本上季节对 EDC 是无影响的,除了冬天干燥一点之外。
欧阳致和榴莲腐乳 (+0) 手机、耳机、钥匙、工卡。以上是最精简的版本了,周末将工卡换成购物袋……
📢:下一期的一派讨论是《你的手机装了多少个App?聊聊你的Top 5》,欢迎来聊。
为了让作者的投稿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调整了《新玩意》栏目中作者投稿部分的呈现方式和周期,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后续会迁移至本 栏目。投稿渠道与奖励方式仍与以往完全一致,详情参见文末。我们相信新鲜火热出炉的分享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踊跃投稿。
Chromebook Plus 是 Google 在 10 月 2 日宣布的一项 新计划 ,类似于 Intel 当年的 「超极本」 概念。简单来说就是 Google 给 Chromebook 的硬件划了一条线,超过线的设备可以被称为 「Plus」 并获得来自 Google 和第三方的额外软件能力。
官方的宣传对比如下:
具体来说 Chromebook Plus 的硬件要求如下:
对于 Win/Mac 来说这个配置并不高,但在以性价比见长的 Chromebook 中确实可以称为 「Premium」 了。
Google 这次联合 HP/Acer/ASUS/Lenovo 首发了 7 台 Chromebook Plus,并且很良心地允许 符合条件的现存设备 (共 25 个型号)通过系统升级到 「Plus」。
其中就包括了我购入的这台 ASUS CM34 Flip(同时也是首发的 7 台之一,除了 A 面上的 Chromebook logo 少个 「Plus」 标识,其他没有任何区别,马甲无疑)。
形容这台 Chromebook 的最佳用词一定是 「Solid」(扎实)。
回到 Chromebook Plus,所以用户能感受到什么差异吗?如果仔细看了上面那张官方对比图,结论就是现阶段并没有。当前 Plus 用户能体验的差异化功能包括:
问题来了,为什么科技媒体和 Chromebook 用户(包括我自己在内)仍然会对 Chromebook Plus 非常兴奋呢?
因为至少 Google 在发力,说明 Chromebook 迄今为止的成绩和未来地位是受到认可的;
更重要的是 Google 预告了接下来会将基于 LLM 的 AI 能力全面与 ChromeOS 结合,并提供给 Plus。作为历史包袱最小的操作系统,ChromeOS 全面基于 Web 的特性非常适合与当前的对话式 AI 能力融合,Google 又拥有很好的 LLM 基建和 Bard 这样的产品,让人无限期待。
作为一个还在坚持使用 iPhone 12 mini 的小手机用户,一天给手机充 3 次电实在是太正常了。我本来有一个旧的很小巧的移动电源,但因为用的是聚合物电池,在鼓包了之后我就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因为我几乎每天都需要带移动电源出门,所以我对移动电源的要求也是希望它够小够轻。还希望能偶尔在外充当一下充电头补电。所以可自充可充电的二合一移动电源产品就进入了我的首要考虑范围。
之前其实有考虑过 Anker 的能量棒第一代,当时它以口红形、小巧为卖点,但在线下店看了实物以后,发现第一代能量棒其实尺寸非常奇怪,很长,塞进随身小包其实有点勉强。而在新的能量棒 Pro 上,这个问题刚好被解决了。
首先相比于第一代来说,能量棒 Pro 最大的变化就是尺寸了。虽然变宽了一点,但长度减小了很多,整体长宽已经比信用卡还小了。
能量棒 Pro 没有自带充电线,不过自带有一根质感不错的挂绳(不少人把这个挂绳当成充电线了),在室外边走边充电时用来挂在手指上很方便,不会担心移动电源有跌落的危险。( 我时常脑补移动电源掉在地上然后发生猛烈爆炸 )(当然合格的移动电源产品不太可能在站立高度跌落就爆炸的)
能量棒本身的定位是一个轻量化补电的产品,所以这个自带的折叠插脚也是很重要的功能。能量棒 Pro 可以用自带的折叠插脚直接充电,也可以通过 Type-C 接口进行充电,不管通过哪种方式,都需要大约 2 个半小时的时间充满移动电源自身。能量棒 Pro 在充电宝模式下支持 20W 输出,在插入电源的情况下,可以支持最大 30W 的输出,满足 iPhone 用户的快充需求倒是不成问题。在咖啡馆或者高铁上,有插座的话可以插上能量棒随时补一下电,获得更高充电功率的同时,也不消耗移动电源自身的余电。在给设备优先充满电后,能量棒 Pro 就会自动开始给自己充电了。(我自己用的时候发现,手机充电至 90% 左右,涓流充电的电流很小时,能量棒 Pro 可能就会开始给自己充电了)
再说下能量棒 Pro 的缺点吧。在能量棒 Pro 的购买评论里,被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容量与温度。
能量棒 Pro 本身标注容量是 5000mAh,额定容量为 3000mAh。差评里经常提及说只够手机充一次电,因为这个容量对于现在动辄 4000mAh 以上的安卓手机来说,确实很小。即便对于我这样小电池的 iPhone mini 12 来说,也只够充一次多一点的电。大家如果在现在要选购一款 5000mAh 的移动电源,也要对这样的情况有所预期。
至于温度的问题。我个人使用的体验下来看,不管是给手机充电,还是给它自充,温度情况都在能接受的范围。但在能量棒 Pro 墙插的情况下同时对手机充电,温度就会有些高了。温度问题在这么小的机身上确实很难平衡。所以我也只是在出门需要补电时才用它边充边放,并不会把它日常当作一个 30W 充电头来使用。
最后,在接口方面,能量棒 Pro 依然只有单个 Type-C 充电口,在多设备需要充电的情况下确实有些不便。但考虑到它本身的容量,要用来充多个设备确实有些勉强。
综合能量棒 Pro 的优缺点来看,它本来就是一款更适合短途轻量使用场景的产品,我个人还是很满意的。因为体积小巧,每天常备在随身包里也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对于我这种小容量电池的手机用户来说,真的有效防止了意外断电失联。即便是用完了移动电源里的电量,也可以找个麦当劳或者咖啡馆随时补电,不会因为没带充电头而干瞪眼。它确实很像一块士力架巧克力,不能说让你吃到很饱,但是当作备用干粮随身备着,在饿的时候拿出来刚刚好。
当然对于需要长途旅行的场景,我肯定还是会用大容量移动电源加快充充电头的组合,Anker 和其他品牌其实也有其他更大容量的二合一移动电源可供选择。所以要不要以便携性为优先考量,来选择这样的小容量二合一移动电源,还是要看个人的使用场景和手里的设备是否适合了。
在今年年中的某一天,我看到了一个很不错的介绍轨迹球的视频,于是我就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开始看各种测评,准备买一个轨迹球回来试试。在看过很多个不同的轨迹球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买这一款。毕竟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看、最简洁的轨迹球鼠标了。
轨迹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这样子的大大的需要用整只手来操控的, 还有一种是只用大拇指或者食指来操控球体的。考虑到我每天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因此我觉得还是要对自己的拇指好一些。因此买了 SlimBlade™ Pro 。
在刚上手的那几天里,会有手指、手掌酸溜溜的感觉,后面等肌肉适应了,也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并且因为他没有完全固定手部,所以你的手一直是一个灵活的状态,可以缓解长时间使用 「僵住」 带来的不舒服。当然用的久了,会整个手在酸,那这时候就需要休息了,这不是任何的人体工学能解决的了。就像一张好的人体工学椅,确实可以久坐不累,但是并不代表久坐就健康了。我觉得这样子分散的压力以及多个部位的肌肉调动,更不容易让我疲劳。
他在轨迹球里算比较扁平的设计,因此即便没有掌托就可以用的很舒服。手部不会被刻意的抬高,有一点点类似于触摸板,但是当你手累的时候,又可以趴在球和板子上放松。
往往我们在科幻电影里都会看到轨迹球的身影,但实际上在一些本身运动比较剧烈的场所,使用轨迹球是远比传统鼠标更合适的选择。比如你在一艘船上,船身会随着海浪运动,并且桌面空间有限,甚至需要把键盘什么的都固定在桌子上,做成一体的。那么这时候。空间占用小、且功能齐全的轨迹球是最佳的选择。在我的日常使用环境里,我时常要把桌面空间让给笔记本来画画、给切割垫来做模型,但与此同时又需要屏幕上参考网页、资料。那小小的一个轨迹球就很完美。
不像传统的鼠标,这个轨迹球配备了两个光学传感器来追踪球体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
三档不同的 DPI(在机身侧面切换)以及软件里十级可选的灵敏度,造就了它极其精准的操控体验。
轨迹球有着一个很独特的优势,就像我前面说的,他的交互方式不同。
当需要精准控制光标的移动的时候,正常鼠标会通过快捷键,降低 DPI 来实现较慢速度的移动,以达到精准控制的目的。而轨迹球本身就可以默认设置略低的灵敏度配上五根灵巧的手指转动一个球体来实现,之后通过 「加速度」 使光标快速划过屏幕,也就是滑得越快,距离走的越多;滑得越慢,距离走的越少。当然他也在设置中提供了 「减速」 的选项,所以有两种不同的逻辑可以使用。
那轨迹球精准在当代并非是软件的因素,而是相比人体工学的鼠标,增加了手指对光标的控制。但我在日常使用中,也有那么一两次,遇到需要非常精细的像素级别的挪动时,我发现轨迹球球体本身的重量会让它有一个启动的初始推力,而那个推力就已经过头了。哈哈哈哈哈哈。
实际使用中,在我看来轨迹球的交互方式就仅次于触摸板。
球这个东西就更具有交互的感觉,你会感觉在用手和一个实体的物件在交互,而不是触摸板、屏幕那种手指在一个平面上滑动的感觉,而轨迹球有一种你在把玩物件的感觉。这并不是手里握着一个东西,然后整体左右上下挪动,而是有一个球你可以搓、柔、滚、擦.......
你可以用一根手指轻轻点拨,也可以用指腹快速划过,当然用累了也可以扣下来玩一会儿再放回去。就这样子的交互方式,是更有趣味性的。
你们猜猜他怎么上下滚动?正常的鼠标都有一个滚轮,而像绝大部分的轨迹球,都会在这个球的周围有一个专门的环来作为滚轮。
而在这里,这个环并非是物理也不是触控的,而是直接拧这个球体本身。
这简直太酷了!
并且在拧它的时候,机身会传来机械的声音反馈,发出 「哒哒哒」 的声音,每一 「哒」 对应的是页面向下移动一格。当然经过我证实,这个只是一个声音,并非真的有机械的一格一格的齿感。但这已经足够让你分辨你在上下滚动还是在移动光标。
不过因为自带软件里没有带顺滑滚动的选项,因此需要配合 App:Mos 使用,体验更佳。
按键操作上,我把鼠标的左键放在了左下角,用大拇指按。右键放在了右上角,用无名指。而右下角是 Mac 的任务控制,可以很方便的用小拇指控制,来找到自己要的那个应用窗口。左上角是左键拖拽,用来拖拽一些图案元素的时候,更加方便。
配合软件驱动最多可以获得 8 个不同的按键组合,通过两个按键同时按下,可以多获得一个快捷键,比如我设置了右边上下两个按键一起按,可以快速现实桌面。
除了全局的按键,根据不同的软件设置不同应的功能,你可以设置工作流里常用的的快捷键组合到任何一个按键上。
维护上,因为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所以难免会有灰尘被滚到下面的陶瓷支点上。因此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会需要用纸巾或者是手指将灰尘擦除。当然球体本身,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皮肤油脂的滋润,自然也需要定期清理。我目前的频率大概是 10 个工作日清洁一下,和我之前用正常的鼠标清洁频率差不多。
只需用擦完眼镜的一次性湿巾,简单清洁一下就行。刚擦完的轨迹球会变的非常的顺滑、滋润,而随着时间用久了,会慢慢阻力变大。
不过只要你正常维护好,轨迹球的使用寿命会很长。
其实,「鼠标们」 塑造着我们与电脑交互的方式。
我非常着迷这种不同的交互逻辑,从大大的人体工学鼠标、到极简设计的 Magic mouse,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使用逻辑在背后。我相信人体工学鼠标依旧是那个适合绝大部分人使用习惯的东西,罗技 MX 系列的销量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轨迹球这个东西在长长的计算机发展史里已经有过了光辉的历史,现在早已不是他们的时代。就像现在一部手机的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初代计算机的算力。而那个占满了一整个房间的计算机并没有消失,现在的服务器、超级计算机依旧是那么的巨大,它们只是变了另外一种形态,在一个特殊领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最后说说购买,SlimBlade™ 这个轨迹球最早在 2009 年就推出到市场了,而今年它在没有改变外观的情况下,改进了传感器,并且增加了 2.4G 和蓝牙的连接。并且还支持三档可调的 DPI,有一种新酒装旧瓶的质感。当然我认为这个设计到今天也不算过时,唯独就是如果他出一个没有那么闪亮的素色版或者哑光版我会更喜欢!
推荐买今年推出的新款,价格在 600 元上下,国内有一两个代理商在卖的。如果你用厌倦了 MX Master 想换换新口味,恰好也不用它来玩游戏,那我觉得可以买一个试试。
哦 对了 游戏玩家也有专属的轨迹球游戏鼠标哦~~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这个是我非常喜欢的博主 小远 制作的 SlimBlade™ Pro 上手评测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