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我一直认为,在诸多表达方式中,写作始终是最难的一个。对于我这种嘴比脑子快的人来说,看到一个事物的第一反应就是说,写却成为了一种有难度的奢侈。成为少数派作者到现在也有接近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不算高产,却也陆陆续续写了几篇被推上首页的内容。开始动笔对一个人的改变是巨大的,当写作逐渐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发现,我的生活已经悄然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我第一次懂了,什么是潜移默化。
从学校毕业以后加入社畜大军时,我才开始成为一名正式的少数派用户。起初我只是抱着获取数码测评和资讯的目的,没想到却发现上面驻扎着一群生活方式的文章,这简直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然而,看总是不过瘾的,作为一个「生活家」,看着别人写这写那,想想自己曾经好歹也是个正经的文学特长生,心里总是会痒痒,于是也想要写点什么的念头就这么埋了个种子。
想法与实践的距离,总是要比想象的还要再大一些。一来,迟迟想不出合适的选题;二来,总是希望把文字再打磨的更好一点才能问世,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完美主义倒不至于是什么枷锁,但确实会给行动带来一些阻力。人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说服自己放弃某种想法,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想要客服完美主义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些由头,千方百计的把一些看起来没得写的东西给编起来。
很多写作教程都会告诉你碎片化写作这个词。在新手期间,碎片化意味着你可能需要不分主题的记录大量零星时刻,先养成记录的习惯,然后慢慢取得成文的突破。经过简单地尝试,我发现这种方法对于新手来说并不友好。当有了开始想要写作的苗头,任何想法都有可能被当做是灵感,短时间内就有可能记录出大量的「素材」,即使不讨论质量高低,在这些元素里想要找出一片可以发散出成文的内容,也是非常艰难。试想你还只是一个学术菜鸟,开学第一天就给了你浩如烟海的学术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对信心的不小的打击。
那么我们绕回到这个问题的原点上来:写作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应该是选题。
与其记录一大堆灵感寄希望于培养出写作的习惯,不如直接框定一个主题来得快,就像小学生学写作文,命题作文往往是开始的第一步,我们不需要应试,但方法是通用的。恰巧此时有朋友开始咨询我一些护肤的问题,我想这刚好是一个可以拿来创作的主题,于是决定,就从护肤开始。
选定主题并不会万事大吉,如今的我们看惯了自媒体,已经习惯了所谓的「人设」「关键词」「深耕」「垂类」这些概念,明明还没有一篇产出,心里却已经开始勾勒起了自媒体矩阵的宏伟蓝图,因此不可避免会陷入选题的纠结,究竟应该选如何在这个话题中布局?从哪里开始写起?新一轮的纠结开始了。
然而,此时我已经明白了,这些不过都是蓝图,甚至还没有一点执行的迹象,因此不如放弃思考,事实是,任何一个能让你现在有话说的小事都可以成为这个创作主题的开端,简单直接,抓住一个你感兴趣的小事就开始动笔。面对朋友咨询的护肤问题,我最希望她能明白的不是要选择哪个护肤品,而是一些基本的选择原则,于是这个「护肤原则」就成为了我的第一个题目,写作之路就这么开始了。
行动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时间。12 小时工作制下,很难有大块的时间供我写作。我也尝试了随时记录的方法,但是一旦到了需要拼凑的时候,就发现已经完全不记得彼时为什么会写下那些东西。碰壁一次之后,我决定改变这种策略,还是需要一块相对完整的时间来支持写作,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周末的头上。本以为万事大吉,结果却遭遇了连续两个周末难产的情况。高强度工作下的周末,往往没有任何事情的优先级比躺尸和娱乐更高,看来,让周末来承担这个任务还是太艰巨了些,我需要另外想办法。
俗话说,忙里偷闲,忙的时候反而更能激发自己闲着的斗志。看起来,我不仅需要一块完整的时间,还需要一块自己有状态和斗志的时间。就这样,我选了一个工作日的晚上,选择在公司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成文。由于是在工作日,身上还是有很多紧迫感,周末写作时松散的感觉完全不在,反而敲起字来快速而有序。在没有时间给我精雕细琢文字的情况下,反而能够抛弃一些阻碍性质的杂念流畅产出,于是,我的第一篇稿子就成文了。
有了第一次成功写作的经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坚持下去,这又是另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坚持是需要理由的,如果不是突然发现并顿悟自己毕生的追求,想要单纯用爱发电是很难获得持续性的动力,我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些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条件。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良好的反馈机制,才不会让自己快速放弃或者迷失方向。写出来怎么办?主动为自己获取观众是个很好的方法。我开始萌发写作的念头就是因为在少数派上发觉不少优秀的作者在这里贡献不同领域和类型的长文,所以自然我的第一篇稿子也顺理成章地在少数派上发布。假设你能够找到适合的内容发布平台自然是再好不过,但是还有最简单的方法:从身边的人开始寻找反馈。
身边的亲友、兴趣圈层……都是获得反馈的好去处,这些反馈有两个很直观的好处是快速,且正反馈居多。对于新手来讲,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鼓励以及有价值的建议,才更容易坚持下去。选择大平台发布,当然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曝光和更好的效果,但更有可能的是起初无人问津。索性,大处落墨,小处着眼,先把成品发给身边人或者你所在的兴趣圈层,得到一些简单的反馈与支持,更容易让自己建立信心,兴趣圈层的同僚甚至还有可能帮助你输出下一次创作的主题与灵感。
获得了一些基本的反馈,外在的动力库就建立的差不多了,需要转换视角,向内看看了。对自己来说,想获得持续创作的内心动力,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建立属于自己的写作主线。这个主线并不一定仅限于内容、包括时间、发布平台、文字风格等等,都可以找到主线。
完成第一篇创作之后,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坚持「护肤」这个主题,持续输出几篇内容,毕竟这是个大道不能更大的话题,有很多可以说的话。可是真的落实到下一篇创作,才知道原来有很多话可说并不是好事,反而会让你觉得不知从何说起。我想起了万维刚老师讲的一句话:喜欢=熟悉+意外,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主题,也应该是一个自己已经有一些知识祭奠但同时也有一些未知细节的领域,换到写作上,我需要的是自己有写作经验,但仍然需要加深体验才能产出的话题。我也推荐你用这个方法来筛选出几个适合自己的创作主题,这样方便你在很多个话题中快速定位出有话可写切不会无聊的内容。
写作应该凭着兴趣来吗?是的,但也不全是,半途而废是做任何事情都大概率会出现的现象,刚刚建立起来的火花不能随意地葬送。于是,我需要给自己设计一些「条条框框」,好帮助自己培养好写作的习惯。考虑到每天主力还是要面对工作,如果每日安排碎片化的时间来写作很容易因为付出不规律,产出不固定而放弃,因此我在每周给自己制定了的一个「写作日」,将这个固定的时间专门用来写作。在这个时间段中,尽可能的关闭一切来自外界的信息源,专心完成写作。
这个计划执行的开端,我发现时间虽然定好了,但产出并不稳定,效率忽高忽低,只有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写作速度才大幅度加快,第一篇就是这样「颤颤巍巍」的产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篇、第三篇的产出速度逐渐变快,我才意识到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逐步迭代的过程,规划的再精妙,一开始也可能会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这个时候要做的可能并不是及时调整写作策略,而是再坚持一下,需要有几篇尝试以后,再来观察策略是否有效。当你有了几篇稳定的产出以后,习惯与节奏也就基本形成了。
写作风格本身并不是什么难题,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如今各种内容平台的「风格」和「人设」才给创作者带来了创作风格上的困扰。作家的文字当然都有明显的写作风格,但没有哪一种真正打动人的风格是从写第一个字开始就刻意练习和靠近的。当我们看到了小红书文案、大 V 公众号,非常容易就会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我的理想风格」。
我提醒自己,在写作之初就避免进入这条歧途,所谓风格,应当是经过很多次尝试以后自然而然形成的,起步阶段的模仿当然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稳定的文字输出效率,然而并不应该被其限制,能流畅写出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文字。倘若你最开始选定的写作主题是可以持续生产的,那么别担心,连续产出几篇内容以后,你一定会有一套自己的写作方格。
学霸一支笔,差生文具多。很不幸,我就是文具多的典型。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会努力先把自己的工具配齐,然后再开始行动。这习惯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文具多也不一定是什么还是,如果连个趁手的兵器都没有,怕是还没有上战场就已经败下阵来了。
前面已经提到,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出效率,我选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写作。这就意味着,我的核心写作场景无外乎在家或者外出写作两个场景。居家写作,我已经拥有了显示器、升降桌和工学椅,外出写作,已有的 MacBookPro 的也能轻松支持。看起来,我似乎已经配齐了全部的工具,问题的难点在于,最不可获取的工具到底是谁?
我把第一个测试场景放在了咖啡馆,一个被认为是非常适合工作和自我提升的空间。虽然 Mac 为我提供了轻便的机身,不需要插电的续航,但实践下来,这些都不是决定咖啡馆创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真正带来关键改变的因素是:噪声。
现如今的咖啡馆几乎大多都是停战的高铁,聊着几个亿生意的商务伙伴、畅谈大笑的拍照群众们,随时可能说出什么精彩的故事引人注意,有的时候,咖啡机研磨的声音成为了最能让我回归现实的声音。因此,在这个场景中,降噪耳机比轻便的电脑或者流畅的软件都要重要。如果你更喜欢在咖啡馆中写作,我更推荐你已经配备好了一副舒适的降噪耳机。
第二个测试场景就是居家。彼时还是动不动静默三天的深圳,时常居家不能出门的痛苦逼迫我必须要找到居家高效协作的诀窍。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居家的书房角落对我来说是一个有仪式感的刚需,在这个角落里,我也用三天时间完成了第二篇文章。这三天中,我认真思考了哪个工具对于提效最有帮助,于是有了几个如下四个突出的问题:
总结下来就两个关键词:大屏幕、远离床。
相比于效率博主必备的 Markdown 笔记软件,以及花样百出的机械键盘,居家写作真正需要满足的核心条件是:如何让文字抓住你的眼睛。选择一个尽可能原来舒适的床的角落,以及一个能够让你感觉不太容易劳累的屏幕,就是帮助我提升效率的很好的开始。
至于番茄钟、专注模式这些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辅助工具,我相信,在你有了一次居家写作的成功实践以后,自然可以摸到这些模式的搭配门道。
拒绝完美、获得反馈、寻找合适的工具……这些动作最终都要为一个更长期的目标服务:培养持续创作的习惯。和菜头老师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就在于,且不论文字精炼或全篇碎碎念,能坚持日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少数派作为我唯一的文字发布平台,到现在为止也仅仅发布了 16 篇文章,说不上有经验的老手,但我一定能告诉你几个持续创作的方法。
封建迷信要不得,但玄学还是要信的。人是一种受惯性支配的动物,我们很擅长说服自己,当我们对一件事建立起信念,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你面对的唯一选择,心无旁骛也就信手拈来。信念,大多都是从信心先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寻找正反馈,并以此「说服」自己:原来我写的东西也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请一定利用你身边可以利用的各种元素,来帮助自己建立写作的信念。做自己的佛陀,比去庙里要有用的多。
除了找到能够让自己持续创作的主题,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更简单的命题作文开始。如果你喜欢读书,就在读完一本书以后尝试写一个两三百字的评价;如果你喜欢音乐,就在听完一张专辑后来一个简单的评价;甚至你爱刷剧,给每部剧或者电影开一个自己的文字版吐槽大会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些爱好你可能都有,而且诸如豆瓣之类的平台也都给你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动手试试呢?小切口的创作成本低,效率高,也许当你连续输出几篇影评之后,对某个主题电影的分析也就悄然成文了。
写作带给了我什么?这个问题也许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很好的回答出来,唯一有的答案就是:改变。
能够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相当于是一个二次加工的过程。文字总是比语言要理性的,看惯了自媒体的各种标题党、快闪文、小红书风格文案,我发现已经很难在自己的大脑中对一个事物进行系统的加工,总是希望能够快速看到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话题的结论。一旦你开始尝试写作,你就会发现把一个事物讲清楚说明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许不需要更多的资料,但一定更需要更多次的思考和打磨。写作只是一条路径,一条通向安静与思考的路径,这大约才是写作的终极目标。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