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如何训练一个企业级 GPT 助手(OpenAI,2023)
2023-9-1 08:0:0 Author: arthurchiao.github.io(查看原文) 阅读量:40 收藏

Published at 2023-09-01 | Last Update 2023-09-01

译者序

本文来自 OpenAI 的 Andrej Karpathy 在 Microsoft Build 2023 大会的分享: State of GPT。 原分享包括两部分,

  1. 如何训练一个 GPT 助手;
  2. 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助手 apply 到应用程序中。

本文翻译了其中第一部分。 作者之前还有一篇“如何训练一个乞丐级 GPT”: GPT 是如何工作的:200 行 Python 代码实现一个极简 GPT(2023)

译者水平有限,不免存在遗漏或错误之处。如有疑问,敬请查阅原文。

以下是译文。



人工智能领域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里讲的只是到目前为止训练 GPT 助手的方法。 如下图所示,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左往右):

训练一个 GPT 助手的流程

  1. 预训练(pre-training)
  2. 监督微调(supervised fine tuning, SFT)
  3. 奖励建模(reward modeling)
  4.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每个阶段又分为三个部分(从上到下):数据集算法和输出的模型。 另外,每个阶段分别有哪些代表性的模型、训练周期和成本、模型是否能独立部署等等,下面也做了个简单说明:

关于每个训练阶段的一些说明

下面分别介绍下每个阶段的工作。

这个阶段占了整个过程(四个阶段)绝大部分算力,例如占据了 99% 的训练计算时间和浮点运算。

  • 处理的是互联网规模的数据集,使用数千个 GPU 训练,
  • 可能需要数月的时间。

其他三个阶段是微调阶段,只需要使用较少的 GPU 训练几个小时或几天

来看一下预训练阶段,如何产生一个基础模型。

1.1 数据集

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例如,下面是 Meta 训练 LLaMA 所用的数据集

数据集 占比 迭代次数(Epochs) 数据集大小(Disk size)
CommonCrawl 67.0% 1.10 3.3 TB
C4 15.0% 1.06 783 GB
Github 4.5% 0.64 328 GB
Wikipedia 4.5% 2.45 83 GB
Books 4.5% 2.23 85 GB
ArXiv 2.5% 1.06 92 GB
StackExchange 2.0% 1.03 78 GB

表 1:LLaMA 预训练数据
其中 epochs 是用 1.4T tokens 预训练时的迭代次数。用 1T tokens 预训练时也是用的这个数据集比例。

可以大致看到这些数据集的类型。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根据比例进行采样,得到 GPT 神经网络的训练集。

1.2 文本 token 化

在实际训练这些数据之前,需要经过一个预处理步骤,即 token 化

  • 原始文本翻译成整数序列,后者是 GPT 的表示方式。

    • 一个 token 可能是一个单词、一个词根、标点、标点+单词等等;
    • 每个 token 平均对应 0.75 个单词
    • 所有的独立 token 组成一个词典(词汇表),典型的词典大小:10k~100k tokens
  • 这种文本/token 转换是无损的,有很多算法,例如常用的字节对编码。

下图是个例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如何将句子切割成 token,然后再用整数表示的:

将文本 token 化

最后得到的这个整数序列,就是实际输入到 transformer 的东西

1.3 超参数:GPT-3 vs. LLaMA

接下来需要考虑控制阶段的超参数。这里拿两个具体模型 GPT-3/LLaMA 作为例子,

  • GPT-4 的训练信息公开比较少,所以这里使用 GPT-3 的数据,注意 GPT-3 已经是三年前的模型了。
  • LLaMA 是 Meta 最近发布的一个开源模型,数据比较新,信息比较全。

1.3.1 词汇表大小、上下文长度、参数数量

预训练处理的数量级大致如下:

  • 词汇表大小通常为 10K 个 token。
  • 上下文长度通常为 2k/4k,有时甚至 100k。这决定了 GPT 在预测序列中下一个整数时所能查看的最大整数数量。

GPT-3 vs. LLaMA 超参数对比

可以看到,GPT-3 的最大参数是 175b,而 LLaMA 的最大参数只有 65b。虽然参数少了将近 2/3, 但 LLaMA 比 GPT-3 更强大,直观上是因为 LLaMA 的训练时间更长 —— 在 1.4 万亿个 token 上进行训练,而 GPT-3 仅仅在 0.3 万亿个 token 上训练。 所以不能仅凭模型的参数数量来评判其性能。

1.3.2 硬件环境和成本

  GPU 训练时长 训练成本
GPT-3 一万张 V100 30 天左右 $100 万 ~ $1000 万
LLaMA 两千张 A100 21 天 $500 万

V100/A100 算力对比参考

这些都是在预训练阶段应该考虑的。

1.4 开始训练

1.4.1 根据 batch size 和上下文长度 token 化输入文本

输入给 Transformer 的是 (B,T) 维度的矩阵,其中,

  • B 表示批次大小(batch size),
  • T 表示最大上下文长度

另外,输入会整理成行(row),每个输入序列的结尾用一个特殊的 <|endoftext|> token 来标记。 下面是一个具体例子,

其中,

  • 上面的 4 行文本就是输入,每个输入序列都用特殊 token 结束;
  • 下面的表格就是 token 化之后的表示(基本上每个单词对应一个 token);
  • 这里 (B,T) = (4,10),即每个批次输入 4 行文本,最大上下文长度是 10 个 token。

1.4.2 预测下一个 token

在预测每个位置的下一个 token 时, 只能用到当前行中当前位置前面的最多 T(上下文长度)个 token。 对照下图,

  • 绿色的是当前正在处理的 token;
  • 前面黄色的 tokens 是它可以用到的上下文(context),会输入到神经网络;
  • 后面紧挨着的红色 token 就是 Transformer 预测的下一个 token(target)。

这里无法展开介绍 Transformer 的神经网络架构,只需要知道它是一个大型的神经网络模块,通常有数百亿个参数。 调整这些参数,下一个 token 的预测分布 就会发生变化。 例如,如果词汇表大小为 50,257 个 token,那么每个位置的输出将有 1/50257 种可能,它们的概率服从某种分布。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下一个 token 是 513。 我们把它作为“正确答案”,反过来调整 Transformer 的权重,让它的预测与输入尽量接近。 我们在每个单元格上都应用这个方法,并不断输入新的批次,让 Transformer 在序列中正确预测下一个 token。

现在看个更真实的训练,《纽约时报》团队在莎士比亚数据集上训练了一个小型 GPT。 下面是一小段莎士比亚文本和训练之后的采样效果:

采样的方式是预测下一个 token,可以看到:

  • 左下角:开始时,GPT 的权重是完全随机的,因此也会得到完全随机的采样输出。
  • 右边:随着 GPT 训练时间越来越长,会得到越来越一致和连贯的采样输出。

1.4.3 损失函数

训练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 Transformer 已经学会了单词以及在哪里放空格和逗号等等。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得到越来越一致的预测。 下面是随着训练的推移,损失函数的变化。值越小意味着 Transformer 预测下一个 token 越准确(更高的概率)。

1.5 基础模型的功能

如果用了一个月时间训练出一个基座大模型,那接下来可以做什么呢? 我们在这个领域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这些模型在语言建模的过程中学习到了非常强大的通用表示, 能够非常高效地针对任意下游任务进行微调

1.5.1 分类(GPT-1)

如果对情感分类感兴趣,可以用微调之后的基础大模型来完成这个功能。

  • 以前的方法是收集大量正面和负面的样本,然后训练某种 NLP 模型。
  • 现在的做法是忽略情感分类,进行大规模的语言模型预训练,训练一个大型 Transformer。 即便只有很少的样本,也可以非常高效地为这个任务微调你的模型。

这在实践中非常有效。 原因是 Transformer 在语言建模任务中为预测下一个 token 而进行了大量的训练, 这个过程中对文本的结构和其中的各种概念有了很深的理解。

这就是 GPT-1 能做的事情。

1.5.2 提示工程 + 文档补全(GPT-2)

在 GPT-2 时代,人们注意到比微调更好的方法给模型以有效的提示语言模型功能其实非常单一,它们只想要补全文档(预测下一个 token 的高级形式),换句话说, 如果你想让它们完成其他任务,就要通过某些方式骗一下它们,让它们以为自己在补全文档就行了。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首先有一些段落,然后我们把其中一些内容整理成

的形式(称为 few-shot 提示)。 如果我们以提示的形式,向 transforer 提出一个问题,那它接下来做的事情仍然是它认为的“补全文档”, 但实际上已经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这是针对基础模型做提示工程的例子: 让它相信自己在补全(模仿)一个文档,而实际上是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我认为 GPT-2 开启了提示时代, 下图可以看到,提示工程在很多问题上非常有效,甚至不需要训练任何神经网络或微调。

1.6 基础模型不是助手

1.6.1 大模型进化树

GPT-2 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基础模型的进化树。

大语言模型(LLM)综述与实用指南(Amazon,2023)

  1. GPT 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Training. 2018.
  2. GPT-2 Language Models are Unsupervised Multitask Learners. 2018.
  3. GPT-3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 NeurlPS 2020.
  4. OPT “OPT: Open Pre-trained Transformer Language Models”. 2022.
  5. PaLM “PaLM: Scaling Language Modeling with Pathways”. Aakanksha Chowdhery et al. arXiv 2022.
  6. BLOOM “BLOOM: A 176B-Parameter Open-Access Multilingual Language Model”. 2022.
  7. MT-NLG “Using DeepSpeed and Megatron to Train Megatron-Turing NLG 530B, A Large-Scale GenerativeLanguage Model”.2021.
  8. GLaM “GLaM: Efficient Scaling of Language Models with Mixture-of-Experts”. ICML 2022.
  9. Gopher “Scaling Language Models: Methods, Analysis & Insights from Training Gopher”. 2021.
  10. chinchilla “Training Compute-Optim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2022.
  11. LaMDA “LaMDA: Language Models for Dialog Applications”2021.
  12. LLaMA “LLaMA: Open and Efficient Foundation Language Models”. 2023.
  13. GPT-4 “GPT-4 Technical Report”. 2023.
  14. BloombergGPT BloombergGPT: A Large Language Model for Finance, 2023,
  15. GPT-NeoX-20B: “GPT-NeoX-20B: An Open-Source Autoregressive Language Model”.2022.

但注意,并非图中所有的模型都是公开的。例如,GPT-4 基础模型从未发布过。

  • GPT-4 API 背后也并不是 GPT-4 基础模型,而是一个助手模型
  • GPT-3 基础模型可以通过 API 使用,模型名为 DaVinci。
  • GPT-2 基础模型的权重在我们的 GitHub repo 上。
  • 目前最好的可用基础模型可能是 Meta 的 LLaMA 系列。

1.6.2 文档提示:效果不佳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基础模型不是助手,它们不想回答问题,只想补全文档。 因此,如果让它们“写一首关于面包和奶酪的诗”,它们不仅不“听话”,反而会有样学样,列更多的任务出来,像下面左图这样,

这是因为它只是在忠实地补全文档。 但如果你能成功地提示它,例如,开头就说“这是一首关于面包和奶酪的诗”, 那它接下来就会真的补全一首这样的诗出来,如右图。

我们还可以通过 few-shot 来进一步“欺骗”它。把你想问的问题整理成一个“提问+回答”的文档格式, 前面给一点正常的论述,然后突然来个问题,它以为自己还是在补全文档,其实已经把问题回答了:

这就是把基础模型调教成一个 AI 助手的过程。 不过,这种方式虽然可行,但不是很可靠,在实践中效果也不是特别好。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 —— 监督微调。

2.1 收集高质量人工标注数据

在监督微调阶段,首先需要收集小但高质量的数据集

  • 通常是通过供应商的形式收集,格式是“提示 + 理想回答”

    这里面包括了一些随机的提示,例如“Can you write a short introduction about the relevance of the term monopsony”,然后承包商(人类标注员)会写出一个理想的回答。 写出这些回答时,需要遵循详细的规范(上图右边。你可能看不懂,我也看不懂),并要求回答是有帮助的、真实的和无害的。

  • 通常收集数万条这样的数据。

2.2 SFT 训练

然后在这些数据上再次进行语言建模。

  • 算法还是一样,只是更换了训练集。
  • 预训练是互联网文档,这是数量庞大但质量较低的数据,现在是 QA 类型的提示回答类数据,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 这个阶段只需要百来片 GPU训练几天时间

在这个阶段的训练后,我们得到了一个 SFT 模型。例子:vicuna-13b。 实际上可以部署这些模型,它们是真正的助手。 但要想效果更好,还需要一些改进,从人类反馈中学习(RLHF)。

RLHF 包括奖励建模和强化学习。

在奖励建模阶段,会将数据收集转变为比较(comparison)的形式。下面看个例子。

3.1 例子:评估 ChatGPT 编程的好坏

基于上一步已经训练好的 SFT 模型,让它写一个检查给定字符串是否为回文的程序或函数。 我们重复三次,每次都给完全相同的提示,得到三个回答。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然后我们要求人对这三个结果进行排名。 实际来说,这些结果很难进行比较,因为好坏差异可能并没有那么大; 但假设我们认为其中必然有一个结果比其他的好得多。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果排名,然后我们可以进行类似于二元分类(binary classification)的操作, 对这些回答的所有可能组合对进行比较。

3.2 奖励

现在来看一下如何对奖励进行建模。

将三次的提示+回答按行排列,

  • 蓝色的是提示(prompt tokens),每行都一样;
  • 黄色的是 SFT 模型基于 prompt 产生的补全(completion tokens),每次都不同;
  • 绿色的是特殊的 <|reward|> token。

这些数据一起作为新的输入,再训练一个 transforer 模型,

  • 输入:蓝色+黄色 tokens,即原始 prompt + SFT 模型补全
  • 输出:绿色 token,即奖励(分数)

也就是说,这个模型用“原始问题 + SFT 模型补全结果”来预测“SFT 模型补全结果”的好坏。 换句话说,对每个 SFT 模型的补全质量进行预测。这个预测用数值表示结果的好坏, 我们将这个转化为一个损失函数,并训练我们的模型使得奖励预测与人工给出的 comparison 基准一致。

这就是训练奖励模型的方法,这使我们能够对补全的结果好坏进行评分。

3.3 奖励模型的特点

跟基座模型、SFT 模型以及后面将介绍的强化学习模型相比,奖励模型的最大特点是不能独立部署, 也就是说不能单独部署这样的一个模型,然后接受用户提示(输入),给出有意义的输出(补全)。

为什么呢?上一节的原理其实已经给出答案了:奖励模型要求的输入是“问题+回答”,它的功能是对其中的“回答”进行评分,判断其好坏。 因此它只是一个完整系统中的模块,而并不是一个可以直接面向用户的模型。

奖励模型虽然不能单独部署,但对接下来的强化学习阶段非常有用。 因为有了它,我们就能对任意提示的任意补全的质量进行评分

4.1 RLHF 训练

现在我们获取了一大批提示,接下来基于奖励模型进行强化学习

  • 针对给定提示的每个补全,奖励模型能够预测这些补全的质量;
  • 评分过程(或称损失函数)其实也是根据给定的一串 tokens(SFT 模型的输出)来预测下一个 token(分数),因此也是一个语言建模过程,跟预训练建模并没有本质区别。

举个例子,

  • 第一行:奖励模型判断这是个高质量的补全。这一行中的所有 token 都将得到加强,在未来将获得更高的出现概率。
  • 第二行:奖励模型判断这是个不符合要求的补全,给负分。这一行中的每个 token 在未来只能获得稍高的出现概率。

在许多提示和批次上反复进行这个过程,符合人类偏好的 SFT 补全(黄色 token)就会得到高分。

这就是 RLHF 的训练过程

这个阶段结束后,得到是一个可以部署的模型。例如,ChatGPT 就是一个 RLHF 模型

4.2 为什么要使用 RLHF?

简单回答是:效果好。 下图来自 InstructGPT 论文,其中 PPO 模型就是 RLHF 的。 从人类的反馈来看,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RLHF 模型、SFT 模型、基座模型。

那么,为什么 RLHF 效果这么好呢?社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 但这里我可以提供一个可能的原因:比较(comparison)和生成(generation)在计算上的不对称性

以生成一个俳句为例。假设让一个模型写一个关于回形针的俳句,

  • 如果你是一个承包商,为 SFT 收集数据,那你应该如何为回形针创作一个好的俳句呢?这很难
  • 另一方面,但如果给你一些俳句的例子,让你对它们的好坏进行比较(评分),这个就简单多了;

因此,判断比生成要容易的多。这种不对称性使得 comparison 成为一种潜在的更好方式(好落地,实操性强), 可以利用人的判断力来创建一个更好的模型。

4.3 模型的熵

某些情况下,RLHF 模型并不是基础模型的简单改进。特别是,我们注意到 RLHF 模型会丢失一些熵

  • 这意味着它们会给出更加确定性的结果;相比基础模型,RLHF 模型的输出变化更少;
  • 基础模型熵比较大,会给出很多不同的输出。

在以下情况下,我仍然喜欢使用基础模型:已经有 N 个东西,想生成更多类似的东西时。 例如下图,给出了 7 个 pokeman 名字,想得到更多类似的名字,

后面给出的这些名字看着都是虚构的(没去验证)。我认为这种任务基础模型很擅长, 因为它熵比较大,因此能给出多样的、酷炫的、与之前给出的东西相似的输出。

下图是目前市面上可用的助手模型。 伯克利大学的一个团队对它们进行了排名,并给出了 ELO 评分。

  • 目前最好的模型是 GPT-4。
  • 前三个都是 RLHF 模型,
  • 其他的都是 SFT 模型。

文章来源: https://arthurchiao.github.io/blog/how-to-train-a-gpt-assistant-zh/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