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屠龙者不能成为恶龙
2021-08-02 12:05:59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31 收藏

浅友们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开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会尝试各种姿势,把他们的无边脑洞和温情故事讲给你听。如果你想和我做朋友,不妨加微信(shizhongmax)。

云计算的屠龙者不能成为恶龙
文 | 史中
(零)技术多少钱一斤?
论谦虚,这么多年我只服京东。
因为它的谦虚一般不是故意的。
比如京东商城起的名字就很谦虚。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北京东边不远的一座小城,整个少年时代我一直以为“京东”是我们本地一家商场开的网店。
那时候还叫“360Buy”
同样听起来像个地名,你看人家亚马逊的节奏,抬手就是整片雨林,什么叫树懒豚鼠哪个叫鳄鱼鹦鹉都归他管。
再比如京东物流,前两年京东物流刚一开放对外服务,立刻承包了我家逢年过节所有物品的邮寄。我妈贼稀罕小刘——负责我们小区的京东小哥,因为他夜里十点也能跑过来收快递,从不耽误事,而且每次都费尽心思帮我们找优惠券,不给便宜一点就很内疚似的。更关键的是靠谱,上周末我着急快递一个同城文件,顺丰说要隔日达,京东却第二天就能送到。
不过我好几次跟朋友聊起京东从2007年开始就在物流技术上死磕至今的历史,他们都表示不太知情。
再说一个更专业点儿的,供应链技术。如今京东已经把自己的库存周转天数降低到了31.2天,意思是一个商品在京东库房平均放31.2天就能被卖出去。
平胸而论,在几百万商品类目和1000多个仓库的情况下,这个速度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它背后是一票供应链专家和技术大牛埋头搞了十年多的供应链系统,这玩意儿的作用就是大幅压缩商品成本,让顾客凭空节省10%左右的钱。但讲真,知道“京东供应链技术”的人就更少了。(还好,我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浅友可以复习《这帮人每多写一行代码,你买到的东西就会便宜一丢丢》

上面三张图分别是京东的仓库和送货车。
再比如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都是这些年京东做生意自己用的“私房技术”,所以随便拿出来一个也都很能打。能打到什么程度呢?很多公司都找上门来问京东可不可以把技术卖给自己。多少钱,我给。
说了这么多,其实中哥就是想告诉你我的两点观察:
1)京东技术低调得让人心疼,但确实比大多数人想象中厉害得多。在电商竞争的红海里,一年2w多亿不可能是靠嘴吹牛就能卖出去的;
2)除了日常卖货,京东还对外输出技术。而且客官有所不知,这群JD技术宅一直在思考一个大问题:怎样把技术优雅地卖给别人?
你可能会说:卖技术嘛,生意,还有什么优雅不优雅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呗。
那我问你一个问题。
假如你的朋友跟你说:“你烧菜的技术不错啊,十万块钱卖给我吧!”你怎么卖?注意,不是把你烧的菜卖给他,而是把你烧菜的技术卖给他。
仔细想想,起码有三大难度:
1、首先,你身上好像没有一个能切下来的部分叫做“技术”,如果真的要把烧菜技术卖给朋友,那你只能每天晚上下班后肉身去他家颠勺。(资源依赖)
2、而且,为了正常发挥手艺,你还需要朋友准备新鲜食材,把油盐酱醋的位置摆得跟你家一模一样,以防出现这边菜都糊了那边还没找到蚝油的情况。(环境依赖)
3、这还不够,如果你做菜必须用到自己调配的秘制酱料,朋友那不可能有,那你是不是还要在家做好随身带着呢。(能力依赖)
你看,技术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要克服这么多“依赖”,算下来,是不是十万块钱也不香了呢?费这么多劲还不如每天晚上在家躺平刷抖音呢。。。
我想说的是:自古技术输出就是个难题,你大概需要一个“帮助技术输出的技术”。
为了找到最好的技术服务,解决这个问题,京东专门成立一个叫做“京东科技”的公司,调集了一万多最牛的技术宅老司机。(严格来说京东科技是由之前的京东数科和“云与AI事业部”合并而成,后面还会提到。)
这阵仗有多大,你感受一下。
最近,我跑去和京东科技的老司机们聊了一下。他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延续了京东“悄悄努力然后尽量惊艳世人”的优良传统——过去几年偷偷写了无数代码,并且已经搞出了一个完整的“用来把技术输出给别人的超级优雅的平台”
更让我惊讶的是,老司机们还有广阔的济世情怀,这个平台还不仅仅京东自己用,还能送给有需要的人一起用。他们的目标不仅是挣钱,而且是“站着”挣钱。
听中哥慢慢给你道来。
(一)从“小人儿”的角度理解云计算 
粗略说来,京东对外技术服务是通过“京东云”作为载体的。
所以,要说清楚京东科技做的事情厉害在哪,我还得多解释两句“云计算”。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云计算”科普对象是我姥姥,她生在解放前,现在八十多岁了,很小的时候我就会认繁体字和罗马字注音,都是跟她学的。前两天我去看姥姥,她劈头盖脸问我:我看你的文章里总写云计算,到底啥是云计算?
我没有任何准备,皱着眉头说:“就是一个公司买下好多计算机,然后对外出租计算力。。。”
她摇摇头:“计算力是啥?为啥要出租?”
我知道这个解释失败了,得重新想一个。于是大脑全速运转,换了个视角:“就是有的公司生意好,忙不过来,所以雇了好多计算机给自己干活。雇来的这些就叫云计算。”
我姥姥点头:“就是地主家雇长工呗!”
诶,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各大公司购买云计算服务,当然是为了“计算力虚拟化”,也为了获得“大规模集群弹性调度能力”,为了“高并发”、“DevOps”,但那些不说人话的词儿都是表象,究其本质,不就是想找帮自己干活的“机器人”么。
咱们不妨就用“机器人”来理解云计算的一切。
从专业角度看,整个云计算体系像个楼,分为三层: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
下面我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重新解释一下这三层。
假设现在你是企业老板,在网上开了个商场卖手机,需要雇人帮你干活。
如果你雇佣中层的 PaaS,就相当于雇佣“机器人”:有的小人站在门口做大堂经理,顾客来了能帮你分配给不同的服务员,它就叫负载均衡 PaaS;有的小人记性好写字快,能帮你记账、存文档,它就叫数据库 PaaS;有的小人逻辑缜密,可以做导购,带领顾客井然有序地完成购物流程,它就叫消息队列 PaaS。
如果你雇佣上层的 SaaS,就相当于雇佣“机器人”们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团队”:有的团队负责帮你做宣传拉用户,就是营销 SaaS;有的团队负责售后客服,就是客服 SaaS;有的团队负责帮你对接供应商做采购,就是采购 SaaS。
至于下层的 IaaS,就不是小人了。怎么说“机器人”也是阳间的东西,它们每天干活也得吃饭啊,IaaS 就是小人儿吃的饭——一台台服务器组成的计算资源。
问:这三层服务,京东云卖哪层呢?
答:都卖。
如果你整个客服系统都没有,那就买个“客服 SaaS”;如果你只缺个记账的,那就单买一个“数据库 PaaS”;如果你家里机器人已经是全套的了,那就单给机器人买“饭”(IaaS 计算资源)也可以。
从这个角度理解,任何一家公司的系统都可以抽象成由成千上万云上的“机器人”组成。他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调用,组成一个小社会——这种运行方式就叫做“云原生”
云原生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流行的IT架构。

不过,故事讲到这,京东云和其他大厂的云(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其实还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因为其他的云也是 IaaS、PaaS、SaaS 三层都卖,只是各家产品的技术路线和优势略有不同而已。
说了半天,都一样啊?
没关系,中哥不会让浅友们失望的。接下来就要说点电视台不让播的秘密了。
(二)挑食的“小人儿” 
这个秘密是陈峰告诉我的。
陈峰是京东云产品技术规划部的负责人。你听,这个职务就不是善茬儿,他们团队专门负责“找事儿”——现有的云计算产品对有些问题还解决得不够好,那就需要他“路见不平一声吼,新品规划走一走”。
陈峰
陈峰告诉我的秘密就是:现在的“机器人”都有点挑食。。。
啥意思呢?
就是A云计算厂商的 PaaS 产品,必须跑在 A 家的 IaaS 上面效果才最好;B云计算厂商的 PaaS 产品,必须跑在 B IaaS 上面效果才最棒。
这就相当于:A厂的机器人只吃A厂的汉堡,B厂的机器人只吃B厂的包子。
如果硬要给吃汉堡的A厂小人吃B厂的包子,行不行呢?A厂会说:也不是不行,反正拉肚子别找我,您看着办。。。

这倒也不难理解,同一个公司研发的 PaaS 和 IaaS,配合起来更默契,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问题来了。
这两年,很多客户觉得被云厂商给“绑定”了。
例如,一家企业选用了A厂的 IaaS 计算资源,上面的 PaaS 组件就也得用这家厂商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所有重要的业务模块都跑在A厂体系内。
假如A厂涨价了或者服务变差了,我想换成B厂的云或者同时用AB两厂的云,结果发现我的开发人员大多只熟悉A厂 PaaS 技术栈的开发。A、B两厂的技术栈不通用。这时要想切换到B云,不仅很多系统要重新开发,恐怕连懂这些技术的人都要重新招。
成本这么大,事实上就很难切换了,这就是所谓的“上云容易下云难”。
陈峰说。
这个状况有点让人恼火。
对于客户来说,我雇佣“机器人”本来就是为了提高效率,结果你一个机器人还对底层的计算资源挑三拣四。老子做企业每天像打仗一样,把生意本身管好已经竭尽全力了,难道还要管手下的机器人吃鱼香肉丝还是汉堡包吗?你想吃饺子我还得给你找醋去吗?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在云计算领域,其实有很多专门生产“机器人”(PaaS)的优秀的第三方公司,他们的机器人很好用,但是刚才说了,机器人要想正常工作必须“吃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的 PaaS 要架设在其他云计算大厂的 IaaS 上面才能工作。
问题来了:就拿数据库来说吧。比如有一个很好用的第三方开源数据库叫 TiDB。但是,主流云计算厂商自己也有和 TiDB 功能类似的数据库,他们从内心里多多少少还是希望客户首选自己的数据库,于是适配的时候难免手软,他们的“饭”就很难百分之百顺畅地给 TiDB 这个“机器人”吃。
兼容差的问题就这样出现了。
这两年,“被绑定”、“兼容差”这两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企业们对云计算大厂颇有微词。
哪里有裂痕,哪里就有机会。既然企业们对头部云计算大厂不满意,那作为追赶者的京东云自然就得搞事情啊!
陈峰他们这群老司机们决定出手,设计出了一个专门解决“被绑定”问题的新产品——云舰
云舰能干嘛呢?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云舰就是一个巨型“万能转换插头”。它的目标是做到“两个一切”:
1)向下能适配一切 IaaS。不仅有京东云、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等云计算厂商,还包括各种私有云、VMware 虚拟机,甚至还能适配物理裸机;
2)向上能适配一切 PaaS。什么叫数据库,哪个叫中间件,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都没问题。而且,除了适配京东自己的 PaaS,还能适配各种第三方公司的 PaaS。
如此一来,从客户角度来看,不仅各家的“机器人”(PaaS)都能放在云舰上为自己打工,而且不用操心机器人“挑食”,无论吃哪个云厂的“饭”(IaaS 计算资源)都可以。岂不爽歪歪??

不过话说回来,“想出来”和“做出来”毕竟是两码事。
别看仅仅是转换插头,这其中的技术复杂度可是相当高的。
就拿“适配各种机器人”来说,难点千千万,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超大规模”
小时候上学,班上有几个捣蛋的孩子,老师都快被逼疯了。“云舰”上可是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每个都有自己的特性,也都有自己的脾气,还都要各自的资源支撑,动不动还可能相互干扰,它们怎么高效和谐地配合工作呢?
说到这,终于到了中哥最喜欢的科普环节。
其实呢,在处理超大规模这个问题上,京东这群老司机可谓书写过一部血泪史——因为京东自己的业务就是超大规模。
为了搞定内部的坑,这些年京东一直在悄悄打磨一个法宝:容器技术
(三)容器装一切 
先来解释神马是容器。
我们继续沿用前面的比方,你开了一家卖手机的商场,搞了10个机器人服务员帮你卖货。
眼看生意越来越火,服务员不够用了。你需要把“10个服务员”变成“10万个服务员”。
这时候,你能把“机器人服务员”的代码直接复制10万份吗?
你不能。原因就是“超大规模”。
超大规模至少带来两个问题:
1、10个机器人你能管得过来,10万个机器人你管不过来——这是管理难度
2、大部分时间你不需要10万个机器人同时工作,但机器人闲着也要吃饭——这是资源开销
要解此扣,必上大牛。
周光,2011年就加入了京东。当时他和同事们面临的问题就和我说的一模一样,京东商城的业务极速扩张,可是底层资源开销越来越大,管理起来也越来越难。每年要花几个亿添置服务器。。。
几个亿,可不是小数,用来买车仔面,能请所有浅友顿顿吃,吃好几年。。。
周光他们接到命令,要想办法搞定这件事儿。
这群老司机选定的技术路线就是“容器”。
周光
容器是啥呢?它就像一个玻璃瓶,套在每个“机器人”外面。机器人的吃喝拉撒都在瓶子里完成。这样,就免去了机器人自身出现状况对甲板的污染,管理非常方便。
仅仅有容器还不够,更厉害的是上方的“容器调度系统”。这套调度系统主要做两件事:
1、资源编排。它可以决定为哪个容器分配多少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相当于决定给每个机器人多少“口粮”。
2、生杀予夺。如果忙起来,可以几秒钟之内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包含机器人的容器,马上投入工作;如果闲下来,可以几秒钟之内“消灭”成千上万个容器,容器里的机器人也随之灰飞烟灭。

怎么样,有没有黑客帝国的感觉了?
每个“人”都被装进容器,给它们营养,然后他们负责在一个“共同的梦”里为服务更高级的存在而思考和工作。
不过你不需要怜悯它们,它们实际上只是程序——如果没有容器,机器人们只能各自为战,一盘散沙;有了容器,机器人立刻被整编成为纪律严明的军队,战力飙升。
通常,一台服务器上一般只能跑几个程序,多了的话它们之间就会相互干扰。但使用容器做隔离的话,一台服务器上跑几十个程序都很轻松。
从2017年一直到2019年上半年,京东的业务高速增长,但是我们没有新添加一台服务器——这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容器技术的功劳。
周光说。
你可能会说,不就是把机器人塞在罐子里嘛,听上去也不怎么难。。。
其实不然。把机器人装在容器里,难度和把大象装冰箱里类似。内行三步搞定,外行“一看就会,一干就废”。
就拿2021年的“618”来说,最高峰的时候,京东体内有200万个容器同时在为全世界人民服务,这个规模下还能保持稳定输出,是需要上点儿魔法 Buff 的。
比如,周光伸出三根手指。给我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大规模集群需要一套《工程手册》
京东使用的容器管理平台是全世界最流行的开源平台 kubernetes,简称“K8S”。标准的一个 K8S 集群最多可以管理大概5000台服务器,平均每台服务器上跑着30-40个容器,算下来差不多20万个容器。
可是京东的业务太大,每个集群必须达到10000台服务器才能支撑,比标准大一倍。
就像原本能住5000的大楼,你非得住进去10000人,楼还不能塌。这种情况下,技术宅们只能原有的代码基础上“魔改”,找到所有“脆弱点”,然后挨个加固。
具体应该在哪些点位上加固,应该怎么加固,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问题。很多细节不能凭空想象,只有试过才知道。几年下来,京东老司机们就攒下了一套独家《工程手册》。
第二,管理容器考验“微操”。
容器管理中,有很多精细的动作。比如,一个常见动作叫“容器驱逐”。大概就是:如果发现某个机器人死机了,管理系统就会把它“杀死”,再换个地方重建一个新容器和机器人。
按理说,这一系列动作都是 K8S 自动完成的,不用人操心。
可是,这里就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假如这个机器人“生前”连着一个固定 IP,这个 IP 就相当于它的身份证号。换个地方重建之后,身份证号也变了,原来的组织就不认识它,相当于把它弄丢了。。。
为了防止这种“丢人”的情况发生,就需要在重建机器人的过程中,用一系列机制保证原来的 IP 地址不被别人抢走,还要给这个“转世机器人”用。
再举一个细节的例子。
原来这个容器跑在性能好的服务器上,相当于这个机器人每天都吃自助餐,结果“转世投胎”之后,换到了性能较差的服务器上,相当于只给机器人一个馒头。饿得头昏眼花,自然干活质量就下降了,影响整体的性能。
这时候,就要给这个机器人多吃点儿口粮,让它恢复到和之前一样的工作性能。
这个动作就叫“算力拉平”。
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容器之间要想配合默契,“微操”必须到位。
第三,“压榨”机器人要讲究技巧。
刚才说过,容器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让很多程序跑在一台服务器上,这就相当于很多机器人分食一份套餐。
正常情况下:吃的一点儿不浪费,干活一点儿也不少。
但是,假如遇到“618”这样的大促,很多程序都会满负荷工作,相当于好多机器人变胖了,那么一台服务器提供的“套餐”(计算资源)就不够分了。争抢资源,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怎么办呢?那就得提前做预测。
大促时,有些种类的机器人会变胖,另外一些种类的机器人身材不会大幅变化。只要能把它们提前预测出来,容器管理平台就把可能变胖的机器人和不会变胖的机器人“混部”在同一个服务器里。
怎么预测哪些机器人会变胖呢?这就要靠人工智能了。例如,根据这些机器人去年“618”的历史工作数据,人工智能就能八九不离十地预测出今年“618”的“变胖”情况。(说到这中哥忍不住吐槽,很多人都以为人工智能的最大用处就是做一个像大白那样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其实人工智能最大的用处恰恰是在这种普通人压根不会注意到的地方润物细无声地做某项专门的工作。)
人工智能正在:—__—
看到这,我猜你已经发现了,容器管理平台的权力其实非常大,所有机器人的生死命运都在它的一念之间。
但是周光告诉我,其实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有的机器人可以随便杀死和重生,但有的机器人就不能随便杀死,一旦“错杀”,可能酿成大祸。
这种不能错杀的机器人就是:“有状态的机器人”
我们不妨再深入一步,看看机器人之间的细微区别。
(四)有状态的机器人 
机器人分为“没状态”和“有状态”两种。
比如,“服务员”就是没有状态的机器人。因为它只负责接待顾客。这一秒是A服务员给你服务,下一秒A服务员已经被容器调度系统“杀死”了,换成B服务员给你服务,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反正你去商场也不会注意是哪个服务员接待你,它们在你看来都一样。
“收银员”就是有状态的机器人。因为它脑子里记着你的账。上一秒是A收银员收了你100块,你等着找零,下一秒A收银员被“杀死”,换成了B收银员,它就不知道该给你找多少钱了。。。
所以,长久以来业内存在一个共识:有状态的机器人很难被放在容器里。
但是,有状态的机器人就像很难收服的宠物小精灵,一旦成功装进容器以后,那可是呼风唤雨,相当能打。
京东这群技术宅不信邪,从2016年开始死磕。如今的云舰的产品团队的李向辉,当年曾经负责京东云内部业务的容器化,他们就没少处理这种难题。
李向辉
比如,数据库就是典型的“有状态的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在容器里活着并不难,难的是它们不能随便“死”——具体说是,在死之前必须留下“遗言”。
留“遗言”的过程是这样的。调度系统告诉容器:亲,你10秒钟以后要去死哦。容器马上行动起来,把暂时存在机器人体内的数据状态“落盘”——存储到硬盘里。然后才能安详赴死。
这个机器人转世托生后,需要再从硬盘里取回数据状态,然后继续为客人服务。
这中间的难度就在于:机器人的存取“交接”不仅要完全自动化,还不能出任何疏漏,并且还要像马戏团的杂技演员一样流畅。
李向辉告诉我,京东大概从2017年开始,就开始在容器里运行数据库之类的有状态的应用程序,这些都是安全等级很高的应用,不仅要使用隔离性更高的容器,而且还要有特殊的备份机制保证数据绝不会错漏。
到现为止,京东内部的容器自动化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几百万个有状态的容器和无状态的容器,日常总共只需要三四个运维人员就能管理。
李向辉一脸技术人的骄傲。
(五)底气还得是技术 
虽然“云舰”这个名字诞生得比较晚,但它的雏形其实诞生很久了,并且已经跑在了很多京东云的用户体内。
张志君是京东云“通用解决方案负责人”,他的团队就专门负责一件事儿——帮助各大客户爸爸用好京东云。
透过张志君的眼睛,其实能看到各大政企使用云计算的真实情况。
张志君
各个企业的 IaaS 基础设施其实是经历了一个进化过程。
最早,很多用户就是直接使用物理机,或者自己搭建一些虚拟化服务器,这就是云计算的雏形;三四年前,大家开始“上云”,比较大的客户一般会选择私有云;可是后来,大家发现很多业务在公有云上更顺畅,于是会采用混合云,就是用同一家厂商的私有云和公有云;再到后来,企业为了自己业务的安全稳定,倾向于选择不同厂家的云,这就叫混合多云。
张志君说。
一路进化过来,一个企业的IT基础设施就很可能像层层累加的地层一样:也许A业务用了阿里云,B业务用了京东云,C业务用了腾讯云私有云,D业务跑 VMware 虚拟机上,E业务跑在物理机上。一锅大乱斗。。。
面对这种情况,上面的“机器人”(PaaS和SaaS)就贼难部署。要想解决,显然只有两条路线。
路线一:把复杂的 IaaS 先变简单,换成同一种 IaaS。
路线二:面对复杂,搞一套东西兼容所有 IaaS 平台。
京东内部也经历了一整套发展过程,旧有的IT设施不可能说换就换,几年前,我们就是做了一套系统,兼容所有的 IaaS 资源,这就是云舰里这个模块的雏形。
实际上,在服务各大企业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旧有的设备不想浪费,必须“利旧”。而且对于某些单位来说,利旧这件事还是一个很严肃的政治问题。
张志君说。
云舰的“混合多云”能力和之前说的“容器能力”加在一起,就有两个好处:
1、省钱:客户爸爸旧有的计算资源不会浪费,而且因为有容器调度技术,所以10个机器人也能买,10万个机器人也能买。增加和减少,都是几秒钟的事儿。
2、省事:客户爸爸不用费心去管理那么多类型的 PaaS 应用,可以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的主营业务和数字化转型上
云舰的完全形态差不多就是这样。
省钱,省事,大家都开心,张志君他们做起方案来也就更有底气。只赚自己该赚的钱,生意做起来童叟无欺,这个操作在如今这个时代非常拉好感。
(六)屠龙者不能成为恶龙 
2020年,京东有一个很大的组织架构调整——“云与AI事业部”与京东数科合并为京东科技。
这个调整普通人听起来晕晕乎乎的,不知道京东在干啥,其实如果你从头看到现在,应该很容易就知道京东的战略了。
京东云有“混合多云”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各种容器化 PaaS 产品,再加上曾经京东数科对外服务的经验,就能拼出一个完整的“云舰”。
随着组织调整,李向辉和周光还有诸多技术大牛也都进入了京东科技,云舰的研发才开始加快速度。2021年7月,在京东云峰会上,云舰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这是京东云总裁高礼强在现场发布云舰(又叫 JDOS)
云舰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宏伟,因为它的确承载了京东云的大梦想——让客户不再被云厂商“绑定”。
但屠龙者成为恶龙的故事,我们又不是没见过。京东云必须回答客户的一个质疑:我不被ABCDE云厂绑定,但是你怎么保证我上了云舰不被京东云绑定呢?
答案只能是两个词:开放和开源。
如果云舰上只能运行京东自己的 PaaS 和 SaaS 产品,那云不云舰就无所谓了。京东必须保证云舰上能开放地运行第三方公司的 PaaS 和 SaaS 服务,客户才相信自己永远不会被绑定。
于是最近半年,为了让大家相信京东云是真开放,陈峰他们奔走呼号。
他们发起了一个“云筑计划”,公布了一系列公开的标准,只要是符合这个标准的第三方产品,就都能上云舰。
在2021年7月的发布会上,京东云一口气公布了32家企业,他们的 PaaS 产品都已经能跑在云舰上,其中就有我们之前提到过的 TiDB(公司名称叫PingCAP)。

但是三十多家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目标是要把云舰做成一个云上的“操作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云世界的安卓系统,上面要跑不同厂家的成千上万的应用。
开发安卓系统固然很难,但是怎么把这个系统上面的应用生态运营好其实更难。这才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挑战。
陈峰说。
但开放还不是终极解决方案。今天京东云承诺云舰开放,明天万一你改主意了,又不开放了呢?
为了让屠龙者不再成为恶龙,还有一种更决绝的方法,那就是开源
把源代码公布出来,就相当于把云舰的建设图纸都公布出来,大家都可以在自己家里建一个云舰。这种情况下,云舰就不再属于京东云,而是属于社区里每一个向往开放和自由的伙伴。
“没错,开源一定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未来云舰也会开源。”陈峰语气很坚决。“到2021年底,我们就能把云舰打磨得比较完善,云舰也会服务很多类型的客户,得到各种验证。那之后,我们一定会考虑开源。”
讲真,在和这几位老司机聊天之前,我的设想是:京东云想通过“云舰”从竞争对手那里抢来一点市场份额。
在和他们聊完之后我发现,“云舰”为了实现商业利益固然不假,但它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要创造一个开放和标准化的云计算世界。
虽然相互竞争,但所有的云计算厂商都有一个共识:云计算的本质是生产力,未来的云计算应该像电一样容易获得。
今天,我们身边的电只有一种,无论哪个发电厂发的电都完全一样。
可是一百多年前,电和电可不一样。正是为了争夺“直流电”还是“交流电”的标准,爱迪生和特斯拉两位天才的商战打得不可开交,甚至痛下杀手。
今天的云计算世界,也许同样处在这样一个“战国时代”。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虽然各家都相信未来云计算的标准会统一,但谁都不想做“被统一”的那一个。为了商业利益或者技术信仰,各家云计算的技术壁垒还在不断升高,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争斗还将继续。
可是,在技术人心中,那个开放和自由的云计算世界永远不灭,它会到来,只争来早与来迟。
云舰的诞生,也许就是他们靠进梦想世界的一次努力。

计算如星辰
俯拾皆清辉

再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史中,是一个倾心故事的科技记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可以搜索微信:shizhongmax

哦对了,如果喜欢文章,请别吝惜你的“在看”“分享”。让有趣的灵魂有机会相遇,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Thx with  in  Beijing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0NDEwMTc1MA==&mid=2247508648&idx=1&sn=af39d838b4beb62b58f6f270607e62e6&chksm=fb03a6b1cc742fa7ff8d830104e9e38751b3ae5b759c1d30f0ab4b2c44bc88fb23be9b826a40#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