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1|一个应用搞定多种笔记需求,零碎想法也有好去处:Re:card
嗯,用户让我帮忙总结一篇文章的内容,控制在一百个字以内,而且不需要用“文章内容总结”之类的开头。直接写描述就行。那我得先仔细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文章一开始提到作者在寻找一款完美的笔记软件,但没有找到。现有的软件大多偏向正式的知识整理,不太适合记录生活中的零碎想法。比如吐槽、突然想到的点子、旅行清单等等。这些小念头用传统笔记软件记录起来感觉很麻烦,分类不清,记录欲望就没了。 于是作者开发了一款极简笔记应用叫Re:card。这款应用的特点是极简设计,不需要预先分类和整理,用户可以直接记录想法,每条想法以卡片形式存在。卡片可以自由组合、关联,形成思维网络。Re:card还支持多种视图浏览,帮助用户发现隐藏的关联和价值。 文章还提到Re:card的待办系统和时间维度的设计,帮助用户管理任务和回顾旧想法。数据安全方面,所有信息都存储在本地设备和iCloud上,不上传第三方服务器。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Re:card这款笔记应用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特点,强调了捕捉零碎想法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种自然、灵活的记录方式。 现在要把这些内容浓缩到100字以内。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寻找完美笔记软件未果;Re:card的特点(极简、卡片式、自由组合、时间视图);捕捉零碎想法的价值;数据安全。 可能的表达方式:介绍Re:card作为一款极简笔记应用,强调其卡片式设计、自由组合、多维度浏览功能以及数据安全措施。 再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要求:不超过100字,直接描述内容。 </think> 本文介绍了作者开发的极简笔记应用「Re:card」的设计理念与功能特点。该应用采用卡片式设计与渐进式组织方式,支持用户自由记录零碎想法并自然建立关联。通过多种视图浏览与时间维度设计,帮助用户发现思维价值并沉淀灵感。同时注重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2025-10-30 07:0:0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6 收藏

有没有一款完美的笔记软件?

前几年我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很遗憾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对我而言,笔记软件有时是用来整理思路、收纳知识的知识库,有时又是记录工作生活细节的小助手,而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想写两句无处发泄的话。

当我试图把这一切「ALL IN ONE」时,发现几乎没有哪款笔记软件能同时满足。现有的笔记软件大多偏向「正式」的知识整理:你得端坐在电脑前,查资料、理思路、排版……当我只想吐槽今早上班路上那个骑小电驴刷手机闯红灯的「鬼火少年」时,传统笔记软件就像用大炮打蚊子。

类似的小念头还有:

  • 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
  • 下周去旅行,得列个打包清单。
  • 今天做菜配比刚好,想记下来下次照做。

生活里这样的瞬间太多,我只想随手写两三句。一想到要打开臃肿的笔记应用——甚至不知道这条该放哪个分类——记录欲瞬间归零。于是许多念头随风而逝,直到某天猛拍脑门「我当时到底想到了啥」那种「弄丢了什么」的失落感,实在难受。

为了轻松抓住这些「零碎想法」,我做了款极简笔记应用,叫「Re:card」。

本文并不只是一篇应用推荐文,而是涵盖了我对传统笔记的反思,进而制作一款符合自己需求的笔记应用的思考过程。

零碎想法的价值重估

每个想法都是思维的种子

在传统的认知中,我们总是被教育要「系统性思考」、「结构化表达」,仿佛只有完整、有逻辑的想法才值得被记录。但这种观念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所有伟大的想法都始于碎片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源于一个苹果落地的瞬间思考;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来自洗澡时的突然顿悟;乔布斯的 iPhone 概念可能就是在某次散步中对「一个设备做所有事情」的想法。虽然例子有些老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改变世界的创新,最初都只是脑海中一闪而过的「零碎想法」。

问题在于,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存储设备。人类每天会产生约 6 万个想法,但其中 99% 会在 24 小时内被遗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碎片化思考,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只是我们缺乏合适的工具来捕捉和培育它们。

Re:card 尊重每一个想法的存在价值。无论是「今天做的咖啡有点苦」这样的生活感受,还是「如果把这两个功能结合会怎样」的工作灵感,都值得被妥善记录下来。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今天的一个小想法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与另一个想法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自然记录:不强迫用户预先分类和整理

传统笔记软件的一个致命问题是:它们要求用户在记录之前就想好「这个想法应该放在哪里」。你需要选择笔记本、选择分类、考虑标题格式、思考标签体系……这些看似合理的「组织工作」,实际上在想法和记录之间建立了一道无形的门槛。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正在地铁上,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点子。你掏出手机,打开笔记应用,然后——停住了。这个想法应该记在「工作」分类里,还是「生活」分类里?要不要新建一个笔记本?标题怎么写?用什么标签?

就在你犹豫的这几秒钟里,地铁到站了,人潮涌动,你的注意力被分散,那个原本清晰的想法开始变得模糊。最终,你可能会放弃记录,告诉自己「等会儿再说吧」。但「等会儿」往往意味着永远不会。

当然我尝试过各种方式进行「无压记录」,试图缓解记录时的压力,我也曾在少数派分享自己的思路:「以「工作」为分类标准,探讨「知识管理」的新思路」,但不可避免的,这种方式又会带来整理时的压力,这点同样被评论区的派友一语道破。

Re:card 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让记录回归最自然的状态。当你产生想法时,只需要打开应用(或者点击桌面/锁屏小组件),然后开始写。不需要选择分类,不需要考虑格式,不需要预设结构。就像在纸上随手记录一样自然。

Re:card 提供了多种直达文本编辑器的入口

这种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认知负荷理论」。当我们的大脑需要同时处理「想法本身」和「如何组织想法」两个任务时,认知资源会被分散,导致记录效率下降,甚至放弃记录。Re:card 通过消除组织压力,让用户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想法本身上。

从混沌到有序的自然演进

但这并不意味着 Re:card 是一个混乱的信息堆积场。相反,它采用了一种更符合人类思维规律的组织方式:我称之为:渐进式组织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秩序往往是从混沌中自发涌现的。就像河流会自然地找到最优的流动路径,生物会自发地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的思维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我们不是先有完美的分类体系,然后往里面填充想法;而是先有了足够多的想法,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和联系。

Re:card 的组织系统就是基于这种自然演进的理念设计的:

第一阶段:自由记录
用户可以毫无压力地记录任何想法,每个想法都以卡片的形式独立存在。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捕捉,而不是组织。

第二阶段:自然聚合
当用户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想法卡片后,他们会开始注意到某些想法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这时,Re:card 提供了灵活的标签系统,用户可以为相关的想法添加相同的标签。

第三阶段:深度连接
随着使用的深入,用户可能会发现某些想法之间存在更深层的联系。Re:card 的笔记关联功能允许用户在不同的想法之间建立明确的连接,形成思维网络。

通过这种设计,所有的关联都是在浏览与回顾时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在记录时,同样也不需要刻意定时整理。为了让这种行为自然地贯穿整个使用流程,Re:card 设计了非常多的浏览视图让你可以根据不同角度、时间维度来查看和组织你的想法。

  • 卡片视图:以卡片的形式平铺展示所有的想法概要。
  • 月/周视图:以月或周为单位来查看和组织组织的想法。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可以快速浏览某个周期内的所有想法。
  • 标签视图:可以根据标签来筛选和组织类似的卡片。这使得你能够快速找到与特定主题或项目相关的想法。
  • 关联视图:每张卡片下方会自然显示与之关联的其他想法,类似其他笔记软件中的引用或链接。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机会,以此发现隐藏在关联中的价值和模式。
  • 回顾视图:用户可以定期回顾他们的想法,发现被遗忘的价值,或者看到自己思维的演进轨迹。
提供多种视图,可从多角度浏览以发掘「深度连接」

这种渐进式的组织方式有几个重要优势:

  • 不需要在记录时就考虑组织问题,也不需要在记录后定时整理,大大减轻了记录压力。
  • 随着想法的增多和理解的深入,组织结构可以自然地调整和优化,而不是被早期的分类决定所束缚。
  • 当想法不被预设的分类框架限制时,更容易发现意想不到的关联。

卡片式思维的数字化呈现

为什么是卡片:模拟大脑中想法的独立性和关联性

当我试图从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角度来理解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想法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每个想法都有自己的完整性和边界,就像一张张独立的卡片;同时,这些想法又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碰撞、融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传统的笔记软件往往采用「文档」或「页面」的概念,这种设计隐含着一个假设:信息应该是线性的、层级的、有明确归属的。但这与我们大脑的实际工作方式相去甚远。就像我正在撰写的这篇文章,我没有办法从一开始就预测出它的结构和内容。我只是在思考,然后把每个想法都写下来,在搭建了一个合适的文章脉络之后,然后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

想象一下你在思考一个复杂问题时的状态:你的脑海中可能同时浮现出几个相关的概念,它们在你的意识中自由地移动、重组、建立新的连接。有时候,一个看似无关的想法突然插入,却意外地为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角度。这种思维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正是卡片式设计要模拟的核心特征。

我们的思维往往是独立且呈网状分布的,而非线性

Re:card 的核心便是记录下一个个「零碎想法」,然后将其自然地建立起连接。

而卡片天然地具备了以下特性:

独立性:每张卡片都是一个完整的思维单元,有自己的边界和内容,不依赖于其他卡片而存在。这让用户可以专注于单个想法的记录和完善,而不必担心它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

可移动性:卡片可以被重新排列、分组、组合,就像我们在思考时会重新组织脑海中的概念一样。这种物理隐喻帮助用户更直观地操作自己的想法。

可关联性:虽然每张卡片都是独立的,但它们可以通过颜色、标签、关联其他卡片等方式建立视觉和逻辑上的关联,形成思维网络。

聪明的派友看到这里,其实也能联想到「卡片笔记法」,因为彼此都强调了「独立」和「关联」的重要性,Re:card 的设计灵感很大程度也来源于「卡片笔记法」的实践哲学。

一眼看清所有想法的全貌

传统笔记软件的逻辑是:它们把用户的想法收纳进了文件夹、分类、搜索结果的背后。用户需要通过层层点击才能看到自己写下的内容,这种「收纳」机制本质上是为归档而设计的,而非为思维的流动和连接服务。

Re:card 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让所有的想法都清晰可见

打开应用时,你看到的不会是空白的编辑器或复杂的目录结构,所有的笔记都以卡片的形式平铺展示,每张卡片都显示着内容的预览。这种设计带来了两个重要的认知优势:

全局视野:用户可以同时看到多个想法,更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和模式。这就像把拼图的所有碎片都摊在桌面上,而不是一次只看一片。

快速扫描:人类的视觉系统擅长快速扫描和模式识别。卡片式布局让用户能够在几秒钟内浏览大量内容,快速定位需要的信息。

通过这种排版方式,当我们在寻找某个特定想法时,视线会自然地扫过其他卡片,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重新发现被遗忘的想法,或者注意到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关联。这种「意外收获」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

APP 首页以双列卡片布局展现

Re:card 这种卡片排版结构也参考了当前大部分购物软件的「双列布局」,这种排列方式能让用户的目光尽可能覆盖多的商品,从而增加某个商品的曝光率。

通过这种直观展现信息的方式,Re:card 创造了一个更加符合人类认知特点的思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想法不再是被锁在文件夹里的死数据,而是始终活跃在用户意识边缘的思维伙伴,随时准备被重新发现、连接、激活。

待办系统:让任务管理回归本质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生活中不止有「零碎想法」,还有些「零碎任务」,比如这次出门的买菜清单、每月一次的家庭大扫除要做些什么。
为了记录这些「零碎任务」,使用户能够专注于任务本身,而不是任务管理的细节,我设计了「待办卡片」的概念,它遵循上文所述的所有设计哲学,把「轻松记录」作为唯一目标,没有第二层的管理负担,也没有「先学会使用工具」的门槛;

待办卡片

点开卡片,把要做的事写进去,做完划掉,剩下的交给视觉秩序和系统通知来提醒。一切复杂的逻辑都被收进背后,留给用户的只有「写什么」和「是否完成」这两步。

记录层面的简单,并不代表信息的简化。每张待办卡片都保留了完整的创建情境——什么时候创建的、完成历史、完成次数、与哪些其他想法相关联。这种情境信息对于理解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往往比人为设定的 123 优先级更有价值。

丰富的情境信息

相比于传统的 TODO 工具,Re:card 更加专注于记录生活中的「零碎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单独的、可重复的、以及需要被及时执行的任务。这样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每周末都会去城市的角落寻找风景,试想一下这期间你需要做哪些准备:

  • 出发前需要带的物品清单
  • 一些提前准备好的构图参考
  • 初步制定的行程安排

这时,就需要一个工具,能够妥善记录这些「零碎任务」。让我们来看看在 Re:card 中是如何实践的。
我们前面说到每张卡片都是独立的,这也遵循「原子化笔记」的概念「一张卡片只记录一件事」。那么我们可以创建三张卡片:

  • 一张卡片记录「常用摄影物品清单」
  • 一张卡片记录「初步制定的行程安排」
  • 另一张卡片可以记录一些提前收集的「构图参考」

而后,通过「标签」与「关联」,将这三张卡片建立起丰富的上下文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任务的上下文关系,同时每一张卡片都是完整且独立的,如果下次有另一个「摄影计划」,可以直接将「常用摄影物品清单」这张卡片与其关联,而不需要重复记录。

这种「自然演进」式的设计理念让 Re:card 的待办系统既简单又强大。你不需要学习复杂的任务管理理论,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维护系统本身。只需要记录必要的任务信息,其他的情景信息都可以通过关联和标签来自由组织。

让卡片持续产生新价值

时间是思维的重要维度,我们的想法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下产生、发展和演化的。

月视图与周视图:一眼看尽思维轨迹

Re:card 提供了两种尺度:月视图和周视图。

月视图把整月的卡片摊成日历,侧重从宏观角度浏览卡片,哪天想法比较多多、而哪天空空如也,一眼分明;周视图则聚焦于一周内容,展现更多的卡片细节。

在时间的尺度上观察思绪轨迹

在日历顶部,提供了筛选机制,你可以根据当下的需求,筛选出需要关注的卡片:

  • 文本卡片
  • 待办卡片
  • 提醒事项

提醒事项不是单独的一种卡片类型,它指的是添加了提醒日期的卡片(文本卡片和待办卡片均可以设置提醒),若你当下更关注未来的待办事项,则可以聚焦该类型卡片。

智能回顾:每天带回几张旧卡片

系统会按照你设定的数量和范围,在此处随机抽选卡片进行回顾。

偶尔遇见过去的念头,常能激发新的灵感,若你在回顾某张旧卡片突然激起新火花,点一下底部的「新的想法」按钮,记录下此刻的念头,系统会自动把两张卡片串在一起,让灵感自己链接起来。

每日回顾

通过时间维度的设计,Re:card 将用户的思维从单纯的「记录 - 存储 - 检索」模式,升级为「记录 - 沉淀-重现-关联」的循环模式。在这个循环中,每个想法都有机会在不同的时间点重新发光,为你的思维和决策提供持续的价值。

数据安全

成为独立开发者以来,数据隐私安全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开发应用时,我始终坚持以下理念:

  • 所有用户数据均存储在用户本地设备以及 iCloud 上,不会上传到任何第三方服务器。
  • 应用程序采用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仅请求必要的系统权限。
  • 无需登陆账号,无需联网,随时随地都能使用。

结语

Re:card 是我制作的第二款 APP,和「山河旅记」一样,都源于对自身需求的思考,然后生长、开花,进而帮助更多的人。

作为「独立开发三件套」中的一员(笑),Re:card 的出现其实并不希望代替任何其他笔记软件,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没有能够「ALL IN ONE」的完美笔记软件,每个软件都有其独特优势和适用场景。

如果你也有捕捉「零碎想法」的需求,那么 Re:card 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103082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