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雷电 5 / USB4 拓展坞怎么买(2025 版)
文章回顾了USB-C接口从2014年至今的发展历程,指出尽管其承载了“接口大一统”的梦想,但因协议和带宽限制,全USB-C桌面搭建面临挑战。直到2023年雷电5和USB4 V2的推出才解决了带宽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雷电5/USB4 V2、雷电4/USB4及旧协议扩展坞的选择,并提供了选购建议。 2025-10-28 07:0:0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1 收藏

实现一个期待需要多久?现实给我的答案是 6 年。

2014 年 11 月,第一台搭载 USB-C 接口的设备诺基亚 N1 平板发布。

2015 年 3 月,第一台、第二台搭载 USB-C 接口的笔记本电脑 Chromebook Pixel 和MacBook 12 寸相继发布。

2015 年 4 月,第一台搭载 USB-C 接口的手机「乐视超级手机 1」发布。

USB-C 接口从发布开始,它就带着承载「接口大一统」的梦想。然而,我原以为经过 5 年的发展,在 2019 年用上了 USB-C 接口的 Mac 之后能搭建一个优雅的全 USB-C 桌面,但却没想到因为协议和带宽等各种原因,我竟然选不到一个合适的拓展坞,导致这个「大一统」的未来处处未来。

尽管雷电 4 让我看到希望,但它 40Gb/s 原地踏步的带宽,注定了它只能是堪称「雷电 3 Pro」的小修小补。直到数年之后,USB4 V2 和雷电 5 才带着 120Gb/s 的速度面世,令带宽不再成为限制拓展能力的桎梏。

图:Apple,新款 MacBook Pro 登场 - 10 月 30 日

那么,在 2025 年雷电 5 逐渐开始商用后,有哪些好用的新协议扩展坞值得入手?时隔四年,我再次整理了如今市面上几款好用的扩展坞,从桌面到便携,也包含了一些过去旧协议的产品,方便有需要的你在几天后的双十一入手。

TL;DR,我直接买

桌面级产品

雷电 5 / USB4 V2 协议雷电 4 / USB4 协议纯 USB4 拓展坞
CalDigit TS5 PlusCalDigit TS4雷蛇 USB4 拓展坞
雷蛇雷电 5 拓展坞 Chroma贝尔金雷电 4 拓展坞 
Anker Prime 雷电 5 拓展坞雷蛇雷电 4 拓展坞 Chroma 
WERO 雷电 5 拓展坞戴尔雷电 4 拓展坞 
 惠普雷电 4 拓展坞 
 联想 ThinkPad 雷电 4 拓展坞 
 微软 Surface USB4 拓展坞 
雷电 3 协议普通 USB 协议
CalDigit TS3 PlusHyperDrive 18 合一拓展坞
贝尔金雷电 3 拓展坞Anker Prime 14 合一拓展坞
WERO 雷电 3 拓展坞异泽 13 合一拓展坞
惠普、戴尔等雷电 3 「洋垃圾」拓展坞(神中之神) 
  
  

便携式产品

雷电 5 / 雷电 4
及 USB4 V2 / USB4 协议
雷电 3 协议普通 USB 协议*
-WERO 免电源便携式雷电 3 拓展坞Apple
  小米
  戴尔
  惠普
  Satechi
  贝尔金
  Anker

*由于细分产品众多,这里仅展示品牌。

介于二者之间的「集线器」产品

雷电 5 / USB4 V2 协议雷电 4 / USB4 协议
CalDigit Element 5 HubCalDigit Element Hub
WERO 雷电 5 HubWERO 雷电 4 Hub
OWC 雷电 5 Hub 

雷电 5 与 USB4 V2 的相关技术科普

如果你想直接看选购,可以跳过这一章节。但如果还想看些简单的技术科普和段子,那不妨把这个章节看成是一个赛博小说,丰富摸鱼生活。

关于雷电 5

如果你和我一样用着 2021 款之后新模具的 MacBook Pro,或许你也曾经需要面临这样一个选择题:用高刷高分但尺寸小的内屏,还是外接更大尺寸、外观和显示参数优秀但 60Hz 的 Studio Display 或 Pro Display XDR(假设你买得起),又或者放弃简约的外观设计,选择高刷且分辨率色彩都相对一般的「电竞显示器」?

尽管 1 万上下的 Studio Display 在 Apple 的产品线里很可能只算「中等马」,那么身为「上等马」,高达 4 万的 Pro Display XDR 没有高刷,似乎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尽管 2019 年它刚发布的时候 MacBook Pro 还没有 ProMotion,甚至还用着热火朝天的 Intel 处理器,但我想,也许不是 Apple 没能力造这么一块「高刷 XDR」,当时没做出来的其中一个缘由,很可能是没有一个能承载它的接口。

鉴于 Apple 的偏执狂性格,它们显然不会给显示器加上 DisplayPort 和 HDMI,也不会用两根线这种邪修方式来连接显示器,因此算半个自家研发的雷电接口就成了唯一的选择。然而,6K 分辨率、60Hz 刷新率和 10bit 色深的 Pro Display XDR,实际上已经榨干了雷电 3 / 雷电 4 几乎所有的 40Gb/s 带宽,只能给剩下三个 USB-C 拓展接口分配一个可怜巴巴的 USB 2。哪怕后期用上了 DSC(显示流压缩),也仍然需要吃掉近 15Gb/s 的带宽用于显示内容。

要是按照 Apple 的要求,要用一根线推动一台支持 ProMotion 的 XDR,没有 DSC 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能传输接近 88 Gb/s 带宽的接口,放在今天也不太容易做到。开启 DSC 后,尽管只需要 30Gb/s 上下的带宽就能驱动,但留给 USB-C 接口的带宽又只剩下 USB 2 了。

直到 2023 年 9 月 12 日 Intel 发布了雷电 5 技术的预览,带宽问题才终于被解决。与旧的雷电 3 / 雷电 4 协议相比,雷电 5 终于将带宽提升到了 80Gb/s,还引入了带宽增强模式,能让下行速度达到 120Gb/s,使得接口不再成为限制显示器参数的问题,Apple 终于才能放开手脚去把下一代 XDR 的参数(可能还有价格)都拉满。

嗯?你问我 Studio Display?4 万的大哥都没有高刷,就先别想了。不过随着 iPhone 17 全系都吃上了 ProMotion 自适应刷新率,高刷在 Apple 屏幕产品线的普及在我看来必然是板上钉钉,无非只是时间前后问题。

与 USB4 V2 的不同

随着雷电 3 将技术「捐赠」给 USB-IF 之后,USB 的协议和命名都终于都迎来了史诗级更新,结束了此前 USB 3 时代接口、协议、命名和图标都一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局面,迎来了大一统。

2022 年 10 月 18 日,USB4 发布了 2.0 版本的规范,也就是如今的 USB4 V2(官方名称为 USB4 80Gbps)。同时,规范中 USB-IF 还推出了新的徽标和营销名称,进一步简化标识以减少混淆。

虽然好像也没有减少很多混淆...|图:USB-IF,《USB Performance Logo Usage Guidelines

光看纸面规格,其实 USB4 V2 与雷电 5 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甚至雷电 5 还晚了一年,且 Intel 都宣布雷电 5 是「基于 USB4 行业标准,包括 USB4 V2」。那么,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句话总结就是,你可以把雷电 5 看成跑满所有规格的 USB4 V2 接口,即「满血版 USB4 V2」。1

 雷电 5USB4 V2雷电 4
最大带宽速度80Gb/s80Gb/s40Gb/s
最低带宽速度80Gb/s20Gb/s40Gb/s
支持带宽增强(下行 120Gb/s,上行 40Gb/s)支持可选,非强制不支持
最低 PCIe 带宽保证 64Gb/s可选,非强制保证 32Gb/s
最低显示输出能力DP 2.1 (UHBR20)DP 1.4a (HBR3)DP 1.4a
最低显示器支持能力2 台 6K 显示器1 台显示器2 台 4K 显示器
最低电源功率15W7.5W15W
菊花链支持可选,非强制支持

选购前你需要知道的那些「坑」V2

此部分大体请参阅我四年前写的版本:《双十一选对拓展坞,你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一个小变化是,这些年来,绝大部分的 USB-C 拓展坞都已经支持了 4K 60Hz 的输出,这一方面已经无需太担心,实在不确定的可以问一嘴客服。因此,这里主要补充的是关于 USB4 V2 / 雷电 5 方面的建议。

尽管它俩看起来真的很强,实力也确实很强,但它存在的意义和 iPhone 17 Pro 上的 Genlock、ProRes RAW 拍摄一样,属于是秀肌肉和战未来。而且,你还不能只是拓展坞用上了雷电 5,还得电脑和外设的支持。如果你平时的工作没有 TB 级别的海量数据频繁吞吐需求、没有外接超高规格显卡做 AI 计算或建模的需求、没有接三块高分高刷屏剪 8K 高刷杜比视界电影的需求、没有像我一样非要做拓展坞博主的需求,那么我都建议你先别急着上雷电 5,毕竟要花出去的钱是实打实的。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雷电 4 / USB4 甚至雷电 3 都已经能满足需要。

Studio Display 也还在用雷电 3

而接下来这条建议则是给所有想要选择 USB4 和雷电拓展坞朋友的:务必注意商品页面写的是「支持」雷电 5 还是「兼容」雷电 5。

这其实又是 USB-IF 的锅。由于 USB4 / USB4 V2 对于许多项目的支持都是「可选」,因此整体的传输速率会以整个拓展系统中的最短板速率来运行:你买个 USB4 但只支持最基础 20Gb/s 带宽的拓展坞,插到雷电 5 接口的电脑上的确能用,但功能和速度上肯定比雷电 5 少一大截。然而,很多商家宣传的时候就会用「兼容雷电 X 协议来宣传」—— 你说它骗你,它确实也没有,这种向上兼容但功能不变的宣传多少有点骗小白的意味,确实还是让我觉得不太舒服。

基于这个状况,如果你是奔着雷电协议去选购的,建议也和当年的一样:请务必问清楚卖家这款拓展坞具体「采用」而不是「兼容」什么协议,最高带宽是多少。如果商家含糊其辞地和你说「支持在雷电接口上使用」,我依旧强烈建议你换一家。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避免踩坑,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接近「万金油 V2」的选购法则:

  • 确定自己需不需要一个拓展坞,以及自己的预算;
  • 确定电脑 USB-C 接口支持的最高协议是什么,作为扩展坞产品协议的上限;
  • 确定自己连接外设的数量和速度需求,设定一个下限;
  • 搜索对应的关键词,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区域找到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并通过各种途径确定相关参数;
  • 下单购买。

相比旧版,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你需不需要一个拓展坞。

在我看来,对于外出场景来说其实还是需要的,毕竟许多 Mac 用户和 Windows 轻薄本用户也会有连接 USB-A 接口(说的就是你罗技!)、网线接口、HDMI 甚至是 VGA 接口的需求,但对于桌面场景则显得没有这么必要。毕竟这些年里,越来越多的显示器产品已经自带了一个拓展坞,如果你只是追求「一线通」,或许可以先考虑接口丰富的显示器产品。

Dell UltraSharp 32 4K Thunderbolt Hub 显示器|图:戴尔中国官网

另外不得不感叹,多年前想要雷电产品或者「一线通」的 USB-C 显示器,「预算」和「下限」还经常会打架。现在,不少平价的雷电产品问世,而显示器那一头则更是百花齐放,不到 1400 的红米显示器都用上了 USB-C,而且体验和规格也远超彼时,着实是要感谢技术进步和中国制造。

产品选购

这里主要推荐新 USB4 / USB4 V2 和雷电 5 协议的产品,同时考虑到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是这么「Pro」的需求,也会在后面对普通 USB-C 和雷电 4 / 雷电 3 的扩展坞选择进行简单更新。总得来说就是一句话:丰俭由人,任君选择。

桌面级产品

和以往一样,我们先来推荐桌面级产品。

雷电 5 / USB4 V2 协议

雷电 5 最大的舞台无疑是桌面:没有了体积、电源和散热的限制,加上超群的带宽,必然是专业用户的不二之选。得益于带宽,雷电 5 可以做到一根线在连接最多 3 台 4K 144Hz 显示器(仅限 Windows)的同时,还有余一个接近雷电 4 的带宽给其它链路上的设备,且提供最高达 140W 的反向充电。

具体的产品选择上,我的推荐是 CalDigit TS5 Plus、雷蛇雷电 5 拓展坞 Chroma、Anker Prime 雷电 5 拓展坞。

对于 Mac 用户来说,往年同样被 Apple 钦点贝尔金今年却没有继续推出雷电 5 产品,因此 CalDigit TS5 Plus 便成了当之无愧的「王者」:接口众多、功能齐全,参数几乎全方位拉满。

图:CalDigit 中国

具体来说,它继承了上一代 TS4 广受好评的各类优点,又补足了此前 TS4 时代的各种遗憾。在 TS5 Plus 身上,不仅有多达 20 个接口,网口也升级了万兆,并将充电功率提升到了 140W。同时,它还创新地采用了两个 USB 10Gb/s 的控制芯片,如果你使用雷电 5 和 PCIe 进行连接,就能使用两条 10Gb/s 的 USB 带宽,不至于让多个 USB 接口都挤到一条路上。

或许是它实在强悍,CalDigit 也赋予了它与 Apple Pro 系列产品一样的深空黑色,放在桌面上显得更加低调沉稳。

其实,此前 2024 年 M4 Mac 系列的体验会上它就露脸了,甚至出现在了钟文泽的视频里。但鉴于此前 TS4 刚发布时 Bug 过于多导致口碑变差的问题,雷电 5 时代的 CalDigit 与 Apple 联调测试了很久,才宣布发布雷电 5 产品。

不过,CalDigit 虽然强悍,其它几款也有着 CalDigit 没有的优势。

其中,雷蛇雷电 5 拓展坞 Chroma 的总体参数上已经不输 CalDigit,而且还改掉了此前雷电 4 时代把上行接口放前面的问题,也保留了作为「灯厂」传统艺能的 RGB 灯带设计。但更棒的是,它还新增了一个 M.2 接口的 PCIe 硬盘拓展接口,最高能为电脑扩展 8TB 的存储空间,堪称是 Mac 用户救星。

说到 Mac,它还有我很喜欢的一个点:有银色和黑色两种颜色可选。其中,银色加上通体阳极氧化铝的设计,搭配 Mac mini 或者银色的 MacBook Pro,是绝佳的选择。

图:雷蛇官网

不过说的起来好笑的是,可能此前是它的前置上行接口被吐槽得太厉害,雷蛇在雷电 5 拓展坞 Chroma 上直接砍掉了前面板上所有的接口,就连 SD 读卡器都被放在了侧面……因此,想要即时连接设备的话,就有些不方便。

图:雷蛇官网

预算相对紧张,但也想体验雷电 5 的话,Anker 的 Prime 雷电 5 拓展坞也同样值得选择。它的整体接口参数与雷蛇相似,还将网口提升到了 2.5G,且外观也采用了更紧凑的双层设计,使得桌面的占用空间更小。

而 Anker 这款 Prime 雷电 5 拓展坞最让我喜欢的一点,是它内置氮化镓电源 —— 果然,作为充电器大厂做拓展坞科技树也会点得与众不同。相比其它拓展坞都需要外带一个大砖头不同,Anker 只需要一根 220V 电源线就能连接,让桌面理线变得更加方便。

除了上面推荐的这几款,戴尔、OWC 也有推出自家的雷电 5 产品。不过它们高达 3000+ 的价位,接口数量和规格不如 CalDigit TS5 Plus,性价比不如雷蛇和 Anker,因此就落榜了此次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有个国内的小众品牌叫 WERO,也推出了一系列雷电 5 和雷电 4 的产品。它们的设计主打有棱有角的工业风,而且产品大都内置了 SSD 插槽,适合有强存储扩展需求的用户。

既然说到了它,就不得不提它家的商品详情。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能把商品介绍和参数写成技术规格和教程的(甚至还写「因为共享带宽速度会变慢」这样的话),还有十分口语化的表达,一股浓重的工科风扑面而来。然而,对于大品牌来说这可能是宣传部门失职,但 WERO 这么干反倒是给我增加了许多好感:如果不是产品够硬,应该也没人敢写这么详细吧……

你甚至能在 B 站找到它们详细测试的视频......

哦对了,需要提醒你的是,雷电 5 的拓展坞虽然大都能向下兼容雷电 4、雷电 3 和 USB4,但就如上面所说,它会根据整个拓展系统里最短的短板自适应。同时,对雷电 3 的支持几乎都只限于 Mac,如果你的电脑是搭载 Windows 的雷电 3 PC,请一定询问客服产品是否能用。

雷电 4 / USB4 协议

由于雷电 5 协议目前商用并不久,还处在价格和技术高位,因此产品选择并不多。但对于成熟的雷电 4 协议,可选的产品就多了去,价格也要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我推荐的几款产品如下:

  • CalDigit TS4 / CalDigit TS4 Pro(仅限 Apple Store)
  • 贝尔金雷电 4 拓展坞
  • 雷蛇雷电 4 拓展坞 Chroma
  • 雷蛇 USB4 拓展坞
  • 戴尔 / 惠普 / 联想 / 微软自家推出的雷电 4 拓展坞

其中,CalDigit、贝尔金和雷蛇三位老朋友终于在这里再次齐聚一堂。CalDigit TS4 自不必说,作为与我相处了 2 年时间的老朋友,我对它的表现自然是相当满意。我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是雷电 4 拓展坞产品的「天花板」,不仅接口数量拉满,还有 2.5G 网口,初期经常出现的休眠 Bug 也得到了修复。

对了,Apple Store 上还有银色的 Pro 版本选择。

雷蛇的话,我个人其实不喜欢雷电 4 协议款,反而规格稍低一些的 USB4 版本比较让我喜欢。对于大部分场景,二者体验没有很大差距,但雷电 4 款接口数量和种类并不比 USB4 款丰富,且把上行接口放在了前面,对桌面用户并不友好。如果你不需要一些雷电 4 的特性(如外接显卡、菊花链等),那么 USB4 款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雷蛇雷电 4 拓展坞 Chroma
雷蛇 USB4 拓展坞

贝尔金的雷电 4 拓展坞也有雷蛇雷电 4 拓展坞接口较少和上行接口前置的问题,但胜在它提供了 HDMI 接口和 4 个 USB-A 接口,同时加上它同为 Apple 钦点配件品牌,品质有保障,且双十一期间的价格已经下探到了 1500 以下,也算是个性价比可观的选择。

除此之外,戴尔、惠普、联想、微软这些传统的 PC 大厂也有自家的雷电 4 / USB4 拓展坞可选,各自接口数量和规格均大同小异。如果你用的是这些品牌的 PC,那么选择自家同品牌产品,能获得的技术支持也必然更丰富。

最后,随着近些年国产品牌和海外配件品牌的崛起,也有不少专注配件的厂商推出了自己的雷电 4 / USB4 拓展坞,如果国产的绿联、阿卡西斯、奥睿科和 Dockcase,以及海外的 HyperDrive、Satechi 等。但鉴于大部分产品我都没有体验过,这里就不专门介绍。如果你是用过这些产品,或者发现了一些更小众但优质的牌子,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使用体验。

雷电 3 及 USB 协议

雷电 3 作为一个旧协议,产品的更新也基本已经停滞了,因此推荐的拓展坞其实和四年前没有很大区别,这里就不赘述,倒是价格已经便宜了不少。相比之下,纯 USB 协议的产品倒是多了起来。但考虑到这篇文章主要的还是讲雷电 5 / USB4 V2,这里就只给大家展示几个具体的产品,你可以参考选购:

  • 追求品牌和质感的雷电 3 拓展坞:CalDigit TS3 Plus、贝尔金雷电 3 拓展坞
  • 追求品牌和质感的 USB 拓展坞:HyperDrive 18 合一拓展坞、Anker Prime 14 合一拓展坞、异泽 13 合一拓展坞
  • 追求性价比的雷电 3 拓展坞:WERO 雷电 3 拓展坞、惠普和戴尔洋垃圾(神中之神)
  • 追求性价比的 USB 拓展坞:嗯市场上好像实在没有这样的产品……

关于「洋垃圾」

所谓「洋垃圾」并不是骂人或骂品牌,而是最早出现在二手数码圈用户对一些旧款、低成本或不满速的旧雷电 / USB4 拓展坞的「爱称」。这些拓展坞大都是惠普、戴尔等这些国外大企业的 to B 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被客户企业批量淘汰后流入市场(参考服务器硬盘),或是一些被品牌回收后 OEM 厂二次翻新的产品。

由于是早年设计和生产的产品,大都使用的是老旧的 Intel Alpine Ridge 芯片,如 JHL6240 的雷电 3 芯片,功能相比后期的产品有一定受限,且兼容性差,因此成本才能被压得极低。而随着时间来到雷电 5 时代,一些较新的雷电 3 产品甚至雷电 4 也加入了「洋垃圾」行列,500 拿下雷电 4 不是梦。

当然,便宜能用是它最大的优势,也是它最大的劣势:

  • 可能因为芯片旧,只能认 Intel 平台的雷电 3 设备,不支持 Apple 芯片的 Mac,或者需要一些第三方破解软件;
  • 部分拓展坞充电功率不足,可能仅有 30W - 45W;
  • 休眠后可能存在问题,需要重新插拔电源才能唤醒;
  • 很多电源为后配的第三方;
  • 散热、网卡驱动可能存在问题;
  • 内部电路板可能出现啸叫情况;
  • 没有售后保障。

但老话说得好,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不好的价格。三四百买个雷电 4,炸了我都夸他声响烟花亮,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毕竟又不是能用。所以,如果你也想上车洋垃圾,还是尽量挑选大家用得比较多的产品,比如惠普、Plugable,以及我当年第一次入坑拓展坞买的 StarTech。

惠普 Elite Thunderbolt 3 Dock

便携式产品

雷电 5 / 雷电 4 / USB4 V2 / USB4 协议

很遗憾,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这样的产品。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设备上的雷电 / USB4 接口最多只能给设备分配 15W 的电力供应,而这类高速协议的拓展坞最低就需要 20W 左右的电力,更不论它们有时候还需要给连接的外设供电。

而这也更能说明,搭载这些协议的拓展坞产品,其实就是为桌面产品而生的。

雷电 3 协议

因为协议较旧,相较上一篇内容相比产品更新不多,且此前已存在的产品也多数都已停产或下架。不过,上面提到的 WERO 有一款免电源便携式雷电 3 拓展坞,售价实惠,是个不错的选择。

USB 10Gb/s

由于这类产品实在是太多,且大都大同小异,以及与本期主题有些偏离,所以这里就不做具体产品的推荐了。但我还是总结了两条要点,供你选择这类拓展坞时候的参考:

第一,由于是便携式产品,不用对参数有过多苛刻要求。但要至少能同时满足外接一块 4K 60Hz 屏幕和一个 USB 3.0 设备和一个千兆网口的稳定传输。

第二,不要贪便宜,一定要选择大品牌的产品,如 Apple、小米、戴尔和惠普这类自己也卖电脑的品牌的自家产品,以及 Satechi、贝尔金、Anker、OWC 等这些老牌第三方厂商。尤其是支持反向供电的拓展坞,鉴于出现过好几起烧坏电脑的案例,万一自己也成为了那幸运的 1%,大品牌至少还有地方申诉理赔。

介于二者之间的「集线器」产品

由于这类产品甩不掉一个大电源,且因为从雷电 4 时代多了「Hubbing」这一特性,市场上开始出现一种「为桌面设计的同时也相对兼顾一点便携性」的「集线器」产品。它们主要的形态如下:

  • 一个雷电上行接口;
  • 三个雷电下行接口;
  • 可能随机附带一到四个 USB-A 接口。

由于这类设备能给上行设备提供的反向充电功率相对较小,一般不超过 100W,因此可以用更小的电源适配器,甚至是高功率的氮化镓充电器也能满足需求,因而便拥有了一定的便携能力。

此外,这类产品往往也有比较强的自适应能力。例如,当你接入的是支持雷电 5 的电脑,那么它就能提供满血的雷电 5 连接体验;但如果你接入的是 USB 2 的老设备 ,那么它也能变成一个 USB 2 的 Hub 用 —— 就是几个接口全变成普通的 USB 口,不支持显示输出,并共享 USB 2 龟速的 480Mb/s 带宽……

这类产品由于支持诸多协议,且产品种类的也不算多,这里就直接给大家上产品了:

  • CalDigit Element 5 Hub
  • WERO 雷电 5 Hub
  • OWC 雷电 5 Hub

不难看出,CalDigit 依旧是这类产品里的实力选手。目前,我自己用的就是 Element 5 Hub,虽然它小,但它却默默撑起了我目前整个桌面的连接。它不仅有最新的雷电 5 协议,还在前面板新增了两个 USB-C,对于我这种使用 MacBook Pro,且平时基本不需要插 SD 卡却有许多 USB 外设的用户来说,Element 5 Hub 就是近乎完美的选择。

同样采用雷电 5 协议的产品还有 OWC 和 WERO。它们各有亮点,前者价格更低,带有一个 10Gb/s 的 USB-A 接口;后者则内置了一个散热风扇和 M.2 硬盘插槽,方便扩展存储。

OWC 雷电 5 Hub
WERO 雷电 5 Hub

雷电 4 协议的产品也基本只有这几家,所以就不过多介绍,直接看我认为更有性价比和拓展性的产品:

  • CalDigit Element Hub
  • WERO 雷电 4 Hub
CalDigit Element Hub
WERO 雷电 4 Hub

不难看出,如果有更多 USB 接口需求的话,CalDigit 依旧是最佳的选择。但性价比方面,WERO 依旧当仁不让。

最后的絮叨

这里要讲的一个情况是,在用拓展坞连接显示器的时候,如果有 USB-C 和 DisplayPort,那么尽量还是选择用这两个接口,而不是 HDMI。

尽管 DisplayPort 在带宽、多链路连接上都相比 HDMI 有优势,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DisplayPort 之所以与雷电 / USB4 如此「相亲相爱」,其实因为它本身就是雷电 / USB4 协议原生规范的一部分。因此,DisplayPort 协议除了 DisplayPort 接口外,也能用 USB-C 接口(无论是雷电协议还是 USB-C Alt Mode)来进行传输,不需要额外的协议转换。但如果要用 HDMI 接口,就需要在拓展坞里或者外置的转换器上增加芯片来进行协议转换,可能就会出现兼容性问题。

图:iVANKY

此外,在用 HDMI 接口的时候,你也得注意这个 HDMI 2.1 是不是「真」的 HDMI 2.1。因为,HDMI 协会也干了和 USB-IF 一样改名的混账事,将旧的 HDMI 2.0 协议并入了新的 HDMI 2.1:2

HDMI 2.0 将不再使用,任何设备都不应该宣称「支持 HDMI 2.0」。现在,HDMI 2.0 功能是 HDMI 2.1 的子集,而所有 HDMI 2.1 的新功能都是可选的(包括F RL、更高的带宽、VRR、ALLM 等)。如果设备宣传自己符合 HDMI 2.1 规格,就需要额外说明支持哪些功能,避免混淆。

然而,此举并没有达到 HDMI 协会所说的「统一产品标识和市场宣传,避免代际区分带来的混淆」,反而加重了命名的混乱,且厂商在宣传上也误导了不少消费者。

所以,如果不是需要连接电视这种只有 HDMI 作为高规格接口输入的设备,还是尽可能选择 DisplayPort 吧。一定要用 HDMI 的话,就要问清楚商家支持的参数,避免被坑。

还有一些总结

雷电 5 / USB4 V2 的时代里,高度相似的协议参数让我们确实能看见接口融合的趋势。这个小小的 USB-C 接口,终于在诞生 10 年之后迎来了它真正的高光时刻。但即便如此,在选购这些产品的时候依旧有各种不大不小的坑在等着你,一不小心就容易掉下去。

不过,文章较长,且产品也不少,还是难免会有些疏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查缺补漏指出错误。另外,如果你有什么自己用过但文章里没提到的拓展坞好产品,也欢迎在评论里分享。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103292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