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编辑部目前针对现有新、老作者推出了更多专属权益,以季度为周期向新、老作者,尤其是那些在垂直内容领域持续耕耘、对网站策划内容或特别活动有突出贡献的作者,提供更多稿酬之外的附加奖励,包括付费栏目解锁资格、网站会员兑换码、实体周边礼包以及徽章系统提前解锁和特定徽章的获取资格。
在今天的社区速递中,我们首先对上一季度在少数派网站、社区崭露头角的新作者,以及在垂直领域内容持续创作、对网站特定内容策划和栏目有突出贡献的老作者进行表彰。
本季度值得关注的作者有:
本季度值得关注的新星作者有:
我们将在 14 个工作日内向以上作者发放商城周边礼包、付费栏目解锁权益、会员资格兑换码以及特别网站徽章,请注意查收。感谢各位作者一个季度以来的陪伴和创作。
在上期第 238 期一派讨论《新车提了?聊聊漆面保护的最佳选择》中,共有 404 名派友热情参与,十分感谢!
裸奔党:
Voyager_1 (+14) 把车当拖拉机开就行。
蝉心 (+9) 裸奔,等状态不好了再贴改色膜吧。
UKMK (+7) 车就是个工具,根本没必要。
噼哩啪啦砰 (+5) 没漏金属部分,不管继续开。
漏了金属部分,补漆笔涂一下避免生锈,之后继续开。
来个板烧鸡腿堡 (+8) 拥有几台车的我认为:
镀晶打蜡都是常规操作,打蜡一个季度一次,镀晶一年一次,这些都是消耗品。甚至轮毂也有不少人专门镀晶,但这都属于爱车的人范畴了。
BBin (+4) 提车前为了几百块都斤斤计较,提车当天销售推荐贴车膜,说是 5000,有十年质保。我心动了,想贴。被媳妇劝住了,说你辛辛苦苦砍价,贴了膜,就相当于一下子被他涨回去了。一句惊醒梦中人,果断不贴😂
我要吃两个派 (+2) 两台车,都没贴膜,大剐蹭直接走保险,小剐蹭就不修了,直接用保险每年送的两幅油漆修复就好了。
lucissfer (+2) 第一辆车的时候,只要有点轻微划痕就很心疼;
现在这辆车,右前翼子板被哪个畜生开门杀砸了个坑,前机盖后端被树砸了个小坑,根本不 care,只要没伤到底漆,一律不处理。
贴膜党:
ominiBass (+7) 第一次磕:心疼,怎么着也得去 4S 店修;
第二次磕:4S 店有点贵,去修理店试试看;
再磕:要不试试看自己解决,买补土和各种东西自己处理;
现在:问题不大问题不大,等一个有缘人吧。
咂川 (+5) 推荐隐形车衣(正规品牌、主流型号)。首先不用贴的:
需要车衣防护的几个情况:
以补贴一扇门为例,价格基本在 200~500,这个价格如果是漆面花了,要去 4S 喷漆价格多少,两相对比一下再做决断也不迟。
otacon (+5) 如果你每天早上起来还在叠被子,建议还是贴个车衣,性格使然吧。
宽松回不去 (+5) 车衣质感很差,全是塑料感……漆面最大的伤害其实来自于洗车,现在知道预洗流挂的洗车店不到百分之一,上来就用水枪冲,划痕就是这样来的。日常养护的话,就是找精洗,然后定期打蜡。其实也挺贵的,打蜡一次至少 300 起,精洗一次的价格也在 150 左右。懒人方案就是车衣了,只要不在乎质感差就行。
大大大 K (+4) 买车对于大部分人还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所以有爱惜的心理是很正常的。我就是因为刚提车一周内划了一下前杠底部(底部的喷黑塑料件,甚至都没有漆)而在心疼之下贴了车衣。不过现在连车都懒得洗了,更别提什么保护了……
yingqi (+0) 只有窗膜有必要,太热了。
📢:下一期的一派讨论是数码圈日经话题《两年后,电池健康真的变好了吗?》,欢迎来聊。
来自文章 《重回BMI20:中年人减肥如何不踩坑,健康安全变瘦》:
Levinson (+2) 「任何高热量的食物,只要吃得足够少,就不用担心热量超标」这句话太对了。不要怕浪费,不要拼命忍着,想喝冰可乐了就去买个尽量小包装的,喝几口就行,认真品味,觉得够了就扔掉。
来自文章 《 教师数字文具盒 3:AI 自制“微应用”百宝箱》:
臭烘烘奶茶 (+3) 能看出来笔者是有思考的,自行领悟出软件工程里一些关键的内容。善于思考的人可以直接上手获取成果,这或许就是生成式 AI 的意义所在。
只是,技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软件的主要价值在于自动化、数据处理与通信等规模化能力,而非个别化的小场景脚本。这种程度的软件更像是是一个玩具,是在为了写程序而写程序,展示意义大于实际用途。作为教学宣传的案例和自媒体的噱头或许合适,但如果要提升工作效率,那就走进了一个误区。
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原则,就是能不写代码就不写代码,因为每一行代码都是技术债。这里边最大的问题是,单独找六个学生和别人一起看显然是一个愚蠢的方案。就算让所有人都两人共用,也不应当对少数学生区别对待,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问题,还增加了排座位的复杂性。
可以把所有学生都两人一组,一人分一半的实践时间。这样每位学生都是两人共用一台电脑,而不是仅有 6 名学生被区别对待。虽然机房的设备无法被充分利用,但这是合理的取舍,不再需要背负管理软件和座位表的额外精力花费。当然,我只从「效率」角度评价安排,也许笔者有其它的考虑才选择了他的方案。
来自文章 《一半文书交给AI后,我重新理解了“法律工具”》:
AstuceDeVie (+1) 感同身受。作为一个未接触过传统方式撰稿的学生,经常会怀疑 AI 工具的性质和使用程度,这会不会造成依赖,使学生的法治素养降低。
但现在觉得不必浪费时间在恐惧工具的进步,而是掌控工具,不能墨守成规。
来自文章 《尝试用 AI 帮我做个抓取音频的电脑软件》:
CharlieLau (+1) 我是分别用两个脚本执行 YT 和 B 站的播放清单的下载任务,并自动转成 MP3 格式文件。因为只使用 Terminal 运行,就算有终端的反馈和进度展示,每个脚本也只需要 200 多行代码,而且用最新版本的 yt-dlp 后会执行自动休眠,避免判定为 bot,从 Safari 抓取 cookie(--cookies-from-browser safari)是为了避免被年龄限制拒绝访问。抓取 cookie 后再也碰不到文章中提到的 bot 判定问题和年龄限制问题,建议重新检查一下代码,感觉是 cookie 抓取出问题了。
来自文章 《小王的数字生活:Android 软件推荐》:
顾茕 (+5) 我买安卓机,到手第一个软件必是李跳跳😂
IvanWeng (+2) Breezy Weather、Activity Manager 这几个推荐真不错,果然是我派才能看到的好文章!
ZWJWJZ (+0) 感谢让我发现了 Antennapod,之前一直为一款好播客 App 而烦恼。
来自文章 《iPhone Air:让手机回到「拿在手里」的意义》:
ME (+2) 「这意味着,当你将 Air 平放在桌面上操作时,整个手机的着力支点是这个蓝宝石玻璃边缘,稍有不慎,可能会磕碎、划伤,影响成像效果。」—— 并不准确,接触桌面的应当是蓝宝石镜片周围的黑色镜头圈,历代基本都采用 DLC 涂层工艺,理论上莫氏硬度值要大于蓝宝石,接近于金刚石。
来自文章 《项目看板 3.0:在 Obsidian 中平衡专注与多元》:
刘肉丸子 (+3) 我喜欢用好看的可视化方式进行记录,于是选择了纸质版的手帐方式,你的分享对我建立手帐体系、规划目标有很大的帮助,未来我的电子手帐模板也可以参考。大家真的是在用各种方法好好成长呀。
追忆当年sspai (+3) 相当棒的一篇文章,与我的任务管理几乎一模一样。不过我的是不折腾的版本,缺点就是要花钱。
计算型和成长型用滴答清单承接。滴答清单的子任务和任务详情能承载模块化管理,而且详情支持 Markdown 格式,简单记录完全没有问题。滴答清单同样支持打卡,不过我直接用重复任务代替,两者都很简单。此外还有最近 7 天的智能过滤,比固定的周视图要好用的多。
探索型用的是 Heptabase,自带的日记 + 白板天然为复杂主题设计。而且创始人近期的文章 The Best Way to Use AI for Learning 则演示了用 Heptabase 对书籍做渐进式阅读的完整工作流 https://medium.com/heptabase/the-best-way-to-use-ai-for-learning-762c3467bdf1
各人资料 (+1) 用一个 Markdown 做一个项目的记录和任务管理,用 Canvas 在里面绘制探索过程的骨架,用里程碑(milestones)记载自己达成的成就。
永是少年郎 (+0) 今天在 NAS 上设置了 WebDAV,利用 Remotely 插件实现了 Obsidian 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步。目前发现手机端的界面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太复杂了,编辑页面也有点杂乱。手机上并不需要这么多功能,依旧怀念原来的印象笔记。
来自文章 《背包三年,我的旅行装备清单》:
Yan (+2) https://mix.tokyo/products/5745975210
and wander dyneema钱包
非常轻薄的同时还可以做到收纳硬币和扩张卡包。
(‘ jjj ’)/ (+1) 搜索了一下剃须刀,这个居然要 1000 多么,太贵了。但是造型的确不错。另外难得在中文世界看有人提到 Jeremy Maluf 的文章。我关注了他好久了,从极简主义发展到如今极端极简主义,哈哈哈。
噼哩啪啦砰 (+1) 90 分拉杆箱真心不错,我差不多 8 年前买的 28 寸箱子,摔摔打打用到现在了,一点毛病都没有,价格便宜而且可靠性非常好。
来自文章 《卡片笔记的 Embedding 向量可视化实验》:
少数派00560363 (+1) 我感觉我很需要,我属于那种有点注意力障碍的超级 P 人。而且很多信息总这记录一点,那记录一点,因为有的是图片、有的是网站、有的是我自己建立的文档、有的是我写的文字、灵感💡、最近要做的事情。很少有 App 能全部以我喜欢的形式记录,例如:一个很好的记录灵感笔记,但却不能上传图片、mp3 之类的。最难受的是有的 App 不会自动上传云端,或者安卓苹果不通用。
这就导致我收集的素材和灵感非常分散,其次就是我会建立很多文件夹,所以我只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素材,或者一个大概,我非常需要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检索工具。
西郊次生林 (+0) Embedding 技术是将任意数据转换为同一个语义空间中的向量,这样的向量要有用就得有一些特性。比如语义相似的向量代表的点的空间距离较近,或是方向相似(我个人研究中后者用的多)。这个想法在少数派虽然看起来很有意思,但是首先是常见的方向相似 Embedding 不能用这个算法可视化,然后是新鲜感结束后长期实用价值不见得高于 Obsidian 那个关系图谱。
当然,如果你的 Embedding 建模的不仅仅是语义相似度,而是逻辑关系、用户可能感兴趣这样的更加丰富复杂的关系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来自文章 《借助捷径,不写代码也能玩转 Quote/0》:
各人资料 (+3) 快拿开,别让我看到金价O_o
sqybi (+0) 咋没在 Blog 上同步发布,一瞬间还以为自己看漏了。我那篇 Quote/0 的文章还是写的太真实了,完全没人给推😭 看到你也用 Canvas 推图过去,好奇一下实测下来 Canvas 的最佳大小是不是我推测的 296x152 呀。
来自文章 《一起共创|我们想打造一个墨水屏体验空间,让数字生活回归「纸感」》:
卫书有道 (+2) 一直想摸摸不同牌子的电纸书有什么区别。
西郊次生林 (+1) 自从发现了睡前用墨水屏电子书替代手机读书可以有效减小电子屏幕对眼睛和神经的刺激,从而改善睡眠质量之后,我也成了墨水屏的重度用户了。就是可惜我在长三角,离得太远,珠三角地区的线下体验都是想去也去不了。
来自文章 《黑苹果的黄昏:我用一台七年老本,为它举行最后的葬礼》:
Qudayu (+3) 刷个飞牛,当个自带 UPS 的轻 NAS。
红领巾的一角2 (+2) 我折腾黑苹果的经历也差不多,一样给「黑果小兵公众号」送过钱,以至于付费下到的镜像我都不愿意删,一直存在 OneDrive 里面就怕哪天会又想折腾一下。
我的黑苹果小新 Pro13s 2020 在自己更换了网卡之后的兼容性要更好一些,AirPods Pro 连接正常使用,AirDrop 也可以用,但是 10 代低压 i5 已经让我没有任何日常使用的欲望了,就只是接台外接显示器当作闪存 NAS 分享点文件了。
来自文章 《我就是想继续用 Windows 10:那安全漏洞怎么办?》:
VicZhang (+32) Windows 10 的稳定性虽然比之前的差,但是比 11 好……
so1ar (+13) 方案六:用 Linux。真想要稳定就选 Debian 或 RHEL 这类长期支持的发行版,一个大版本支持十年,够用到电脑退役了🤣。
lhb5883 (+5) 追求稳定性的台式机也可以考虑 Server 系统。我自己用的台式机预装了正版的 Windows 11 和 Office 2021,但是我还是手动装了 Windows 10 LTSC 1809 和 Windows Server vNext,综合体验下来还是 Server 系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最快。虽然新版 Windows 把所有服务都打散成了独立的进程,但是 vNext 刚装好就只有 60 个进程,常用软件装好也就 90 个左右,点什么都是指哪打哪,响应性非常好。
来自文章 《众测 | 邀你一同探索模块化迷你主机 Khadas Mind 2》:
KPr (+12) 符合我对回家恢复工作环境的梦想,曾经想买但太贵了。
LeBennington (+7) 第一次知道 Khadas 就是上半年看一个老哥用它 + XREAL 眼镜便携办公。
蝉心 (+2) 我现在是近似的 MiniPC 方案,比较舒服,但肯定不如 Khadas 这个方便。这便携性看起来非常极致,感觉随处带着那个显卡坞也不是啥大事,还挺理想的。
为了让作者的投稿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调整了《新玩意》栏目中作者投稿部分的呈现方式和周期,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后续会迁移至本栏目。投稿渠道与奖励方式仍与以往完全一致,详情参见文末。我们相信新鲜火热出炉的分享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踊跃投稿。
手头上的罗技 MX Master3 购买于 2020 年 5 月份,至今使用 5 年有余,除了配套软件 Logi Options+ 偶尔罢工导致按钮动作不可用和拇指按键没原来清脆,我对其还是很满意的,直到某天发现 Master3 的表面有发黏。
发黏的位置在虎口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很难受,这不能忍。我买了贴纸贴上,终于不再发黏,手感好了不少。
好景不长,贴纸在磨损后开始掉渣,这比发黏更难受,更不能忍!
我想着再买一个,但看到拼多多最低价格也要 ¥399.9,想着要不看看其他解决方案。
于是我在少数派社区发帖求助,有人推荐了一家 3D 打印外壳,多方了解后发现,尼龙材料的 3D 打印外壳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最优解决方案。本着「既然要换就都换」的态度,便「果断」购入了上壳和左右按键。
到货后我摸着上壳表面,心里有些嘀咕,这手感有些粗糙,远没有原本上壳细腻,果真会如网上所说的那般好用?先装上试试看吧。
先拆下底部的六颗螺丝,又小心分开上壳和下壳,从原本上壳上把零件拆下,再装到新的上壳上面。
安装过程还算顺利,但有几点需要注意:
替换过上壳和左右键的 Master3 虽说手感确实会粗糙一些,但不再发黏也不会掉渣,也并不影响正常使用,也算是解决了之前的问题。
至于这套上壳和左右键能用多久,或者是否有其他问题,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