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小镇做题家出身的焦虑型人类,我的父母、老师从小开始就向我讲述这样的故事:科学家持着「板凳能坐十年冷」的精神潜心研究多年,最后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收获巨大成功;而当我寻求就业建议时,学长告诫我一定要专注于一个领域深入下去,形成自己的护城河,这样才能获得专业竞争力。
看起来,我们的社会奖励一心一意的人。我们捧高「专注」二字的地位,想要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闯出一片自己的田野。然而当我们真的把自己变成单向度的人,全心全意地扑在一件事上时,结果却可能不如人意:
最扎心的可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都在专注的赛道很可能因为一些客观条件或是运气的原因卡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一旦到了这时候,之前为了它所放弃各种机会就会显得完全不能接受了。
专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本领,然而过度的专注则成了问题。在这一「宽严皆误」的问题上究竟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解?
我在这篇文章给出我的答案。
专注于单一事业能够带给我们很强的沉浸感。如果专注的还刚好是兴趣所在,我们就能获得一段充满热情、每个细胞都全情投入的极致体验。很多高求知欲的人群往往会对这种体验上瘾。比如我曾对电路感兴趣,喜欢做各种虽然不太靠谱但是闪闪发光的小玩意;那段时间我的心力几乎全集中在了这件事上面,我几乎一闲下来就在焊板子,谈话也三句必不离我的爱好。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心里几乎装不进去其他任何事情,对学业和人际关系都处于忽视状态,只是沉迷在自己的艺术中不能自拔。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会认为有一个爱好会是什么坏事,甚至很多人表示这就是他们向往的那种奔放、而且充满激情的人生。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放纵自己热情、任由它压倒其它所有事情的做法是成问题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单一目标带来的认知疲劳,还有被机会成本扼杀的许多人生可能性:
专注是一项能力,但是单一则可能成为一种局限;我们时常混用这两个词,但是其实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专注表示能够高效地集中注意力完成当下的任务;而单一则意味着把鸡蛋全装在一个篮子里。我们需要想个办法在保持专注的同时克服单一带来的缺陷;我们需要平衡注意力的投资,让我们可以在同时主导多个项目并且将它们坚持下去。为此,我在项目看板 2.0:一个研究生的 Obsidian 项目管理实践基础上改进得到了项目看板 3.0。为了克服项目看板 2.0 没有模板化,不适合分享的问题,我将项目看板 3.0 制作为了一个 Obsidian 模板库,链接置于文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下载体验。
项目看板 3.0 仍然将所有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想要做的事业都看作项目(project),项目看板 3.0 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
项目看板 2.0 是针对科研项目设计的,后来我逐渐发现了项目看板 2.0 对于非科研项目的不适应性。而且就我个人体验而言,由于几乎没有任何硬性规则(DDL、计划表等)的约束,没有热情支持的项目会迅速被边缘化。因此项目看板 2.0 鼓励了单一化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再分出几个具体的项目类型:
现在,我们来根据每种分类来具体设计执行策略。
功利计算是现代社会最常做的计算之一,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规划书诞生,有无数人在用 ROI(投入产出比)做决策。功利计算型项目的典型特征是目标导向,重规划而轻投入。做这类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一个好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执行。在项目上面投入的时间越少越好,最好是完全不花时间——我们将此称之为高效。比如:
这类项目的典型特征是有可靠的规则,可以计划出一条最佳实现路径。一般来说,只需要克服一下大批规则瞬间被塞进脑子里时的眩晕感,制订一个良好的执行计划,然后认真执行即可。只要做到了这些,一般我们都可以获得一个尽力而为的结果。不过这里面的难点有二: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合适的做法是「重点规划+无压执行」。以策划一次集体团建为例,我首先打开一个文件作为我思考的画布,用来展开我的规划:
规划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以及规划的约束条件;然后才是具体计划一个一个任务(Markdown 任务列表),并且为每个任务设立完成的时限。为了方便,我将规划书分为了多个用双链连接的文件。这样一方面是有助于模块化地管理,另一方面是可以将规划行动本身也看作需要完成的任务,保障规划也按时完成。
规划本身可能很难做,尤其是在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上。比如我就一直是被动各种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从未真正「组」过一个局。因此在这种规划问题上我也经常请求 AI 帮助或是去小红书搜索经验帖。
规划出所有任务之后,我们就需要一个东西来替我们看管这些任务,并且在适时的时候提醒我们完成。这正是 GTD(Getting Things Done)的核心:将安排任务的工作外包给 GTD 软件,人只需要完成 GTD 软件给出的任务即可,不需要操心全局,从而缓解注意力短缺的问题。
我选择了 Reminder 来承担这一责任。我们只需要在 Markdown 任务列表项后加上 (@2025-10-06) 这样的标记,Reminder 就会自动追踪到他,并且将任务集中到右侧栏里,并且在当天使用 Windows 系统提示发出在右下角发出通知提醒:
只通过一个插件,一个简单的 GTD 系统就在 Obsidian 中搭建起来了。尽管这样的 GTD 系统非常粗陋,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每天都会打开 Obsidian 的重度用户,那这也不失为一个「能用」的方案。如果你对此不满意,也可以将其交给滴答清单、Notion 这类 GTD 更完善的应用。
探索型项目和功利计算型项目是两个极端:后者强调规划和执行,强调结果导向,主打纪律性;前者则几乎做不了负责任的规划,收益和投入可能都无法预料。一般来说,探索型项目针对的都是极难的课题,还有那些触及了自身经验边界的领域。科研、创业、艺术创作都是典型的探索项目——它们没有成熟的路径可供借鉴,注定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你必须承担走弯路的风险,淌出一条自己的路。
探索是一个充满无聊和惊喜的过程,它无法被规划,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它提供合适的土壤。因此,我决定放弃生搬硬套,转而用一种帮助而非限制的做法来支持探索型项目的发展。这其实就是项目看板 2.0 的思路,其包含两个部分: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不试图用任何条条框框规范探索的行为,也不要求日志的书写格式,只是让探索自由发生。
我使用了两段 Dataview 代码来从 Periodic Notes 生成的日志中收集零碎的待办,并且将其全部汇总到项目书文件里。更加详细的实现可以参考项目看板 2.0。
和前两种项目不同,成长型项目,比如坚持按时睡觉、坚持健康饮食、坚持阅读,都没有特定的、需要实现的目标。成长型项目是过程导向的。我们不会为此设立目标,我们在意的是坚持这些事情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长型项目关注的是自身的建设,其收益难以直接量化,但是会在各种其他地方回馈给我们。
成长型项目经常用打卡的方式来跟踪,各个平台基本上都有类似的打卡机制来帮助我们维持良好的习惯。打卡的内核其实是两个部分:
推进一个成长型项目很像种一株花:我们要做的是定期浇水、施肥、修剪,而不是每天都死死盯着它发芽、成长、开花。成长型项目是抗拒专注的,就好比一个天天都在盯着种子是否发芽的人往往会将花养死一样,如果投入过多的关注到成长型项目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里我们要明确:我们并不需要达成什么目标,只需要想办法坚持下去,做这些事情本身就是意义。
因此,我们只需要在 Obsidian 中实现一个简单的打卡机制即可。首先和其它项目一样,创建一个具有相关 tag 的项目书文件:
之后,当每周自动刷新周报的时候,所有成长型项目项目书中的 「内容」板块会被抓取用于生成本周打卡任务(同样由 Reminder 管理)。
回顾一下三类项目的主要特点:
我们可以发现,完成功利计算型项目只需要保障任务能够及时完成即可;我们可以对其做良好的规划,在日历上做上一组标记来提醒自己。而后两者则更在意时间本身,我们需要对其保持足够的时间投资。所以,我们可以在满足功利计算项目定下的 DDL 时间表的基础上划分剩余的时间给其他项目。具体来说,就是:
这种计算-成长-探索的安排顺序也体现了各种项目的优先级:功利计算型项目往往不得不办,投入容易控制,产出也能预估,需要优先安排;成长型项目产出不够明确但是必然存在,投入也非常可控,占用时间不多,可以随后安排;探索型项目则很有奢侈品特质,需要不计成本地投入去争取不一定存在的收益,总体性价比最低,因此最后安排。
下图是我制作的一个案例。蓝色和绿色均属于成长型项目;紫色属于探索型项目,橙色则是功利计算型项目(比如报销、申请等)。
在这个库中,我为了自动生成三类项目计划书以及实现汇总大量使用了 Bases、Templater 以及 Dataview。我首先设立了一组标签:
#计划书
:表明这一文件是一个计划书;#功利计算
、#探索
、#成长
:具体的项目都需要归到这三类标签下,成为其中一个子标签。通过这些标签,我用一组 bases 来汇总所有的项目。由于 bases 具有自己的实体文件,因此我们只需要建立一个 bases,然后就可以在四处对其进行引用。这是 bases 相对于 Dataview 的一大优势。
三种项目书文件以及日志文件都通过 Templater 自动生成。Templater 会将文件名作为项目名称来生成项目书。因此我们需要先新建空文件、对文件进行正确命名、然后再按下 Alt+E
生成模板才能正确生成项目书。
探索型项目使用的日志以及成长型项目的打卡都是 periodic notes 生成的。其中日志每月生成一个;打卡每周生成一个。目前来说 periodic notes 需要你在新的一段时间里手动按下右侧的【生成周报】和【生成月报】才会执行生成。这确实不是理想状态,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案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此外,Dataview 被用来实现那些最复杂、个性化程度最高的功能。比如从日志中精准摘取每个探索型项目设置的待办并且将其汇总到正确的地方。
专注和单一是两码事,然而我们却经常将其混为一谈。尤其是一直以来许多声音都在鼓励单一,动不动就要求我们拿出全部精力去钻营某一件事情:是学生就必须拿出一切卷成绩;工作了就必须拿出一切卷收入。我们往往就是在这种引导之下被变成一个个「单向度的人」,被困在单一的评价指标里,被鼓励压榨自己的时间来满足单一评价。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注定有一大批人被单一指标定义为失败。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越过单一的指标,思考自己有什么,之后才是自己可以用这些东西做什么,以及我们可以达到什么。这样,我们就从单纯的压榨时间变成了主动掌握时间来进行投资,就从单向度的人走向了全面发——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不是空话的「全面发展」。
此外,平心而论,项目管理绝非 Obsidian 擅长的领域。我也很建议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类似的思路搭建自己的项目管理工作流。这和本文的背景动机是一致的:因地制宜,而非强行把一切纳入一个框架。
最后,我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想法和意见。
模板库🔗:https://github.com/Xianyu39/Projects-Kanban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