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本期《派评》。你可以通过文章目录快速跳转到你感兴趣的内容。如果发现了其它感兴趣的 App 或者关注的话题,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讨论。
虽然少数派一直在为大家发现和介绍各平台上的优质 App,但仍有不少设计、功能、交互、体验都非常优秀的 App,还没有被我们发掘和介绍。它们可能是一款老 App,也可能是近期上架的新 App,我们会在这里介绍给你。
@Vanilla:最近一个月,OpenAI 可以说牢牢占据着 AI 领域的聚光灯,除了先后与英伟达、AMD 等公司达成了股份和硬件上的合作之外,推出的 Sora 2 视频生成模型也是让人感到非常惊艳,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可用度。国庆长假期间,我看 @玉树芝兰 老师每天都在朋友圈不亦乐乎地发着 Sora 2 生成的视频,于是找朋友要了一个邀请码体验了一下。
打开 Sora 应用后,它会提示你扫描你的人脸,以生成个性化的视频。如果你不想使用自己的人脸,可以跳过,后面如果想要添加也能方便重新扫描。
Sora 应用的核心功能自然是创建视频,点击界面底部的加号按钮即可。在编辑界面中,我们可以添加图片和文字描述,也可以添加人物,而这个功能是 Sora 2 的灵魂,因为它可以将所有创作者上传的真实模样融入到 AI 创作的视频中。我们可以通过 @ 功能来将 Sora 应用中已经上传的任意人物加入到视频中,而这些被加入的人物也可以看到包含他们真实模样的所有视频。如果你希望用你自己的真实模样来创作 AI 视频,那么点击「Add yours」按钮就可以重新扫描你的人脸。
需要说明一下,我们不能在 Sora 中创作涉及公众人物的 AI 视频,除非这些公众人物(比如亲自上阵的 Sam Altman)通过 Sora 上传了人像 cameo 并且同意了协议,否则 Sora 会拒绝生成相关的视频。
除了创作界面,Sora 的应用主要分为了四个标签页,分别是主页、搜索、活动、个人。主页就是大家熟悉的短视频流,在这里可以浏览通过 Sora 创建的 AI 视频,你可以进行点赞、评论、二创、分享、关注等操作,同时还能切换 For You、Following、Latest 等不同的时间流。很意思的是,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来挑选视频流,只需在「Pick a mood」这里输入关键词即可,Sora 就会为你挑选相应的 AI 视频。
搜索和活动界面就顾名思义了,我们可以在这两个标签页中通过关键词搜索 Sora 用户并查看他的主页,以及查看自己在 Sora 应用中进行的所有活动。
在个人界面中,我们可以查看自己创建的人像 cameo 以及所有自己生成视频,包括草稿和发布的视频。
Sora 应用可以在 App Store (外区) 中免费下载,不过目前仍需要邀请码才可以正常使用。
@Snow:iPhone 17 系列的发布,让双摄前后同步录制这一功能火了起来。其实在 Apple 官方推出之前,诸如 DoubleTake、Dualgram、美颜相机等诸多应用早已可以帮你实现该功能。9 月底上架的这款由 MenubarX 开发者开发的 2Camera,则在实现「双重拍摄」功能的基础上,采用了 iOS 26 Liquid Glass 设计,让你使用旧设备也可以获得接近于原生的双重拍摄体验。
2Camera 的 UI 设计非常简洁,点击底部中心的「快门」按钮即可开始录制视频。如果你只需要拍摄照片,点击快门右侧的「模式切换」按钮,则可以在视频录制和照片拍摄间进行切换。
应用首次启动默认为「画中画」布局,按住画中画小窗,你可以将其移动至屏中任意位置,双击屏幕则可以快速对调双摄像头内容,而且 2Camera 支持在视频录制过程中进行小窗移动和切换操作,如果你想录一些鬼畜视频,它甚至可以为你省去一些后期工程。
点击底部最右侧的「更多」按钮打开菜单,点击切换布局,即可在画中画、上下分屏、左右分屏、单摄像头共 4 种布局间进行切换,你也可以在「更多-设置-外观-布局」中进行更直观的快速切换。在外观设置中,你还可以对画中画形状、尺寸以及边框的粗细、颜色、透明度进行自定义。
相比于画面呈现上的高自由度,2Camera 在功能和录制规格上,相较于同类应用就显得有些不足了。目前 2Camera 仅支持调用背后主摄与前置摄像头,无法像 DoubleTake 那样自定义调用超广角或长焦镜头。另外,2Camera 目前仅能在照片拍摄的模式下,同时输出拼合和独立素材,并可在 1080p 或 4K 分辨率间切换,视频拍摄则只能输出 1080p 30fps 的拼合内容,这个规格可能有点不太够用。
2Camera 目前最低支持搭载 iOS 17 的 iPhone 11 系列机型,如果你手持旧设备也想体验「双重拍摄」的乐趣,目前正在首发限免期的 2Camera 会是一个零门槛的选择。
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上免费下载 2Camera。
@大大大K:闹钟用久了之后,每次铃声一响,我靠肌肉记忆就能按掉铃声、翻个身子继续睡。以前我也尝试过各种「另类」闹钟 App,例如需要做数学题或者拍摄某个指定照片的闹钟,但前者容易在床上计算完成后继续睡觉,后者则容易因为光线或物品挪动导致拍摄失败。不过今天我发现了这款能通过二维码来关闭闹钟的 QRAlarm。它既可以将二维码张贴在家里的任意位置、让我「强行起床」,也有更高的容错率,不会因为某些客观因素导致识别失败。
QRAlarm 提供两种扫码方式,一种是在创建闹钟时导出 App 生成的二维码,然后我们自己打印出来贴到家里的某个角落;另一种方式我认为更方便,我们在创建闹钟时可以直接录入现成的二维码,比如家电能耗等级标签上的二维码,或者某个鞋盒上的二维码,而不需要我们自己打印后再张贴。
对于二维码可能突然破损或丢失的情况,QRAlarm 提供了一种「随机进度条」的应急模式。闹钟响铃后进入应急模式,我们必须将进度条拖动到 App 指定的数值并且完成多次后才能关闭响铃。这种模式需要进行更精细的操作,也能够让我们的意识变清醒。
在闹钟功能方面,QRAlarm 也做得不错。除了常规的重复周期和稍后提醒设置,App 还支持部分手机自带闹钟都不支持的「温柔唤醒」功能。如果你的二维码包含网站链接,QRAlarm 还支持自动跳转网址,如果你恰好有一点开发能力,或许可以通过这个功能实现某种家居自动化控制。
你可以在 Google Play、GitHub 和 F-Droid 上免费下载 QRAlarm。
@Peggy_: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放弃了使用单位电脑上自带的原装键盘,过于长的键盘让它在我的桌面上显得无处安放,糟糕的手感直接让工作也变成了一种折磨。于是我随之更换了自己购买的 87 键键盘,但是缺少了专门的数字小键盘,偶尔遇到需要高频输入数字的场景(如输入成绩、统计身份证等信息)时又让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Remote Numpad 则想要充分利用我们手边最常见的设备——手机来扩展出一个数字小键盘。这样一来,偶尔遇到短期高频输入数字的场景,手机这种捧在手里的小型工具反而更加趁手。既然想要在电脑上使用手机来控制输入,那么两边的设备都需要我们做一番工作,手机上直接下载 Remote Numpad 并给予「允许发现周边设备的权限」即可。
电脑上需要我们通过此 github 页面下载 Remote Numpad Server,安装后开启服务,从而使应用具备与电脑连接的能力。
在手机端,我们需要进入设置界面,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目前经过尝试,我这边最为稳定的方式是第三种。设置完成后回到主界面点击「连接」便能顺利完成所有前期工作了,接下来我们便能将手机作为电脑的数字小键盘来使用了。键盘上除了十个数字外,还有小数点以及常见的运算符号,并且给出了回车键,方便我们连续输入数据时快速切换。
此外, Remote Numpad 右上角的删除按钮可以点击来切换键盘锁定按钮,需要时随时点击切换即可。而如果你想要打字的反馈效果,那么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开启振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数字小键盘的手感如何全靠手机自身的振动效果来体现,自然是比不上实体键盘。
如果你恰好有需求,不妨通过 F-Droid 或 Play Store 下载体验 Remote Numpad,应用完全免费。
@化学心情下2:MinuteTick 是一款 Mac 上的「小品应用」,功能很简单,它可以在你设置的每个小时内具体的分钟时间推送通知向你发送提醒,比如你希望每小时的半点提醒你喝水、每小时的第 45 分钟提醒你休息等等。
对于提醒时间的设置,MinuteTick 提供了丰富的选项:如果你想要系统随机提醒你,那么可以点击 Select Random;如果希望提醒的时间批量往前一分钟或者往后一分钟,可以点击 Shift Left 或者 Shift Right 批量调整时间。如果你希望提醒仅限制在工作日,可以在设置中的 Quiet Time 选项里选择 Disable All day on 并勾选具体的日期。
你可以选择让应用只发送提醒,也可以在提醒中加上自定义的文本内容,;如果你写了多条文本,也可以选择随机或者按照次序显示在每一次不同的提醒上。
除了发送自定义提醒,你还可以使用 MinuteTick 来「摸鱼」:应用里隐藏了一个贪食蛇游戏,只需要点击 Play Snake 就可以使用键盘方向键游玩,让紧张工作的你可以暂时放松身心。
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下载购买 MinuteTick,应用售价 15 元。
除了「新鲜」App,App Store 中的许多老面孔也在不断迭代、更新,增加更多有趣和实用的功能。少数派希望帮你筛选 App Store 中值得关注的 App 动态,让你快速了解 App 和开发者们的最新动态。
@ElijahLee:著名的手机端摄影应用 Blackmagic Camera 迎来了 3.0 版本的更新,新版对应用布局与导航进行了重构、引入了单镜头与变焦控制,加入对 iPhone 17 系列新硬件特性的支持,新增远程片段同步功能和内建 LUT 管理器等。这些更新使得 Blackmagic Camera 从一个较基础的移动摄影控制工具,向具备更专业控制能力的移动数字电影摄影机演进。
首先是应用 UI 与导航进行了重构。镜头取景器左右两侧各增加三个点按钮,这是新增的快速控制功能:点击左侧区域可以快速访问预设、场记板及相机控制;右侧新增支持三个可供编程的功能键 F1-F3,可以在「设置」>「Function buttons」中自定义相应的功能,涵盖了从自动对焦、延时、显示参数等一系列控制操作。在 UI 布局方面,在镜头的顶部列示了一系列当前的摄影参数,包含镜头焦距、帧率、快门时间、ISO 等常用的参数。下方则是直方图、设备存储情况、麦克风等控制区域。
在右侧的功能区,引入了单镜头与变焦控制,加入对 iPhone 17 系列新硬件的支持,提供 48 mm、 100 mm、200 mm 等焦距控制,并且支持 Dolly Zoom 效果,可以实现更加丝滑的镜头推拉与变焦控制。FPS 控制面板扩展支持了慢速和延时选项。
新增的远程片段同步功能,可以直接从当前的控制设备同步来自远程摄影机的录制片段。在之前,远程摄影机的录制片段只能通过手动拷贝的方式,导入到当前设备。这项新功能需要在应用的「设置」>「远程摄影机控制」>「Sync Clips To Controller after Record」中打开。之后,在控制设备的媒体页面,我们就可以选择远程摄影机的录制片段并进行自动同步。这项功能进一步强化了多设备协同拍摄的创作效率。
Blackmagic Camera 3.0 版本内建 LUT 管理器,并在摄影机页面提供了独立的控制按钮,我们可以快速选择色彩空间,也可以导入、导出,并且已经支持全新的 Apple Log 2、Rec.709、Rec.2020、P3 D65 等色彩空间。
在最新的版本中,Blackmagic 还支持了最高 1920x1440 分辨率的 OpenGate 视频机内录制,不像系统相机 app 录制 OpenGate 视频必须要接入外接硬盘;使用 Blackmagic 机内录制 OpenGate 视频,最高可以选择 ProRes 422 HQ 的编码格式,ProRes RAW 和 ProRes RAW HQ 编码格式目前依然必须外接硬盘才可以进行拍摄。
此外,Blackmagic Camera 3.0 版本还有更多新的功能,包括直方图和音频表可以扩展至全屏显示、在自动模式下支持自动曝光控制等。
你可以从 App Store 免费下载使用 Blackmagic Camera,不包含任何内购。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