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开始跑步后,我便觉得自己有必要买台「拇指相机」,这样就可以在跑步时拍些视频,但究竟要拍啥,没答案。
我反复为这个消费冲动寻找合理的理由,却又往往无法真正说服自己,于是这事在反复拉扯中一直搁置。
事情的转机,在于我无意中发现 2019 年花 ¥3,200 买的佳能 G7 X Mark II,如今在二手市场竟然能卖到 ¥5,000 以上,于是我迅速卖掉几乎用不到的相机,换来了 ¥5,500 现金。
这笔「意外之财」的到来让我内心那股想要添置一台拇指相机的想法愈来愈强烈,或者选一台运动相机也未尝不可?
在决定要买台拇指相机或运动相机,并为此浏览了各种评测视频时,偶然看到大疆要发布新款拇指相机的消息。我决定再等等,毕竟「等等党」常能等到惊喜,更何况我还没有一个十万火急的理由非要拥有一台拇指相机或运动相机。
等待的过程我毫无波澜,甚至都快忘了这事(果真并没有真实的需求),直到某天看到大疆将于 9 月 26 日发布新品拇指相机的消息,「丢失的记忆」被瞬间唤醒,我得看看!
发布当晚,我点进大疆京东自营旗舰店,看到 64GB 版本的 Osmo Nano(后简称为 Nano)在政府消费补贴后「仅需」 ¥1,698.3 的价格时,内心没有一丝犹豫,果断下单付款。
第二天货就到了。而我,那时还在出差,拿到 Nano 时,已是购买后的第三天。
盒子不大,里面的东西却不少,除了 Nano 主相机和多功能图传模块,还配有保护壳、磁吸帽夹、磁吸挂绳、双向磁吸球头组件和 USB-C 3.1 快充线(51.5cm)各一个。
我第一次买拇指相机,未曾料想其配件竟如此丰富。起初并没搞清楚各个配件的用途,但在随后的使用中,我渐渐发现了它们各自的用处和价值。
磁吸帽夹无疑是我最喜欢的 Nano 配件,没有之一。
跑步时,将磁吸帽夹倒置夹在帽子后面的魔术贴处,主相机吸上后会顶在额头,虽然可能会被眼镜卡住,但主相机不会有太大幅度的晃动,配合开启相机内的运动模式,跑步时防抖效果还是不错的。
平时,则可以将磁吸帽夹正夹在硬质帽檐上,走路时也足够稳定,不会太晃。
主相机本体可吸附在铁制品表面,但角度有限,配合上磁吸帽夹,则可以开发出更多的视角。为了拍到孩子玩耍的一些视频,我会在家中找些能吸附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书架、白板、暖气、挂衣钩、冰箱。
磁吸挂绳的设计初衷很好,可以模拟胸前视角。不过实际用下来,体验很一般。
主相机 52 克,似乎不是很重,但用磁吸挂绳吸在胸前还是有点分量的。如果穿 T 恤,单是走路就能明显感觉到主相机的晃动,换上材质更硬些(如冲锋衣)或更贴身的衣服,晃动会小些,但仍不如在帽子上的无感。
尽管在使用磁吸挂绳时配合磁吸帽夹也能获得些不错的视角,但我还是很少使用这个配件。
我本以为双向磁吸球头组件只是个普通的吸盘底座,但不经意间发现底部的吸盘可以拧下来,露出一个标准的 1/4 螺孔,搭配上小三脚架,无论是手持主相机拍摄还是当作图传模块的监看支架都十分合适。
用过一次保护壳后,我就决定放弃这个配件了,尽管戴上它可以降低主相机磕碰的风险,但它会让 Nano 主相机的原本孱弱的散热变得更差。
我转而花 ¥229 购买了两年 DJI Care 随心换,两年内有 4 次意外损坏换新服务,每次支付 ¥139。
没想到的是,很快我就用掉了第一次换新服务。
十一假期第一天,我们一家去爬香山。不到五岁的儿子全程都在自己爬,还时不时给自己打气加油。我内心欢喜,他爬的时候便用 Nano 主相机录视频,同时给图传模块充电,休息时便让图传模块再给主相机充电。
一路还算顺利,儿子靠自己的力量爬了上去。开心之余,我准备再给主相机补补电,从包中掏出正在充电的图传模块,发现机身已经湿了,充电接口处满是水。打开包一看,水瓶盖子没拧紧,在包里洒了不少水。
我尝试将水从充电口甩出去,但效果不佳。很快,图传模块的触屏怎么点都没反应,无法使用。还好买了 DJI Care。
2025 年 10 月 1 日 14:13,我在香山顶支付了 ¥139 申请极速换新。从后来的体验看,我毫不夸张地说,真的是极速。
我们从香山回到家时已是 18 点多,快递 19:25 取走了 Nano 主相机和图传模块,19:59 大疆将换新产品从深圳发出。
10 月 2 日 16:18,在北京的我收到了新 Nano 主相机和图传模块。
主相机和图传模块是分开放在两个盒子里的,仅能靠标签上的名称分清盒子中装的是什么。装主相机的盒子中还附带了一个保护壳。
从我发起申请到拿到换新产品,一共花费 26 小时,真不愧「极速」之名。倘若在深圳,应该会更为极速。
这次除了不再将水瓶和 Nano 放在同一个包里,我还得再做一件事:测试下 Nano 整体的续航水平。
未拿到 Nano 的那三天,我看了不少 Nano 用户的笔记和视频,深知其两大「缺点」:过热和续航差,于是在拿到手后,我赶紧试了下。
次日跑课表时将 Nano 戴在头顶,录制 4K50fps 画面比例 4:3 的视频,连续录制 42 分钟后剩余 15% 的电量。
大概是因为戴在头顶散热良好,Nano 未出现过热停止录制的情况,42 分钟的 4K50fps 录制也完全在我预期内。
不过,我一直想了解下 Nano 整体的续航水平,包括单独主相机的续航水平,图传模块给主相机的充电速度和耗电量,单独给图传模块充电的速度,但一直拖拉未做,这次换新后的相机来了,要赶紧试一试。
于是,我做了一次共五轮的测试,目的有二:
测试是在室内进行的,室温约 23°C。设置了 Nano 开录后 15 秒熄屏,打开了超强增稳和广角,未开启长续航模式,码率设置为普通,测试全程均开启 Wi-Fi。
在将主相机和图传模块都完全充电至 100% 后,单独使用主相机录制 4K25fps 画面比例 4:3 的视频。
录制到 47 分钟时主相机剩余 10% 电量,50 分钟时剩余 2% 电量,此时图传模块剩余电量为 93%。
这份数据没有太多意外或惊喜,但有件事让我感到疑惑,连续 50 分钟的录制,得到的是两个视频文件:
第一轮结束后,我马上将主相机连接到图传模块上,此时机身温度较高,提示了因温度太高暂停充电,要等温度降下来才继续充电。
5 分钟后,主相机电量增至 20%。25 分钟时,主相机电量已从最初的 2% 增至 99%,此时图传模块自身电量从 93% 下降至 37%。
主相机电量 99%,近乎满血复活,可以继续录制测试了。这次将录制规格提升到 4K50fps,仍旧是 4:3 的画面比例。
44 分钟后,主相机从 99% 的电量降至 1%,而图传模块掉电 5%,还有 32% 的电量。
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连续 44 分钟的录制,得到的又是两个视频文件:
我回头查看了之前录制的视频文件,又发现两个 17.19GB 的文件,个人猜测 Nano 录制时如果单个文件大于 17.2GB,便会采用分段录制。
和第二轮一样,录制结束后我立马将主相机连接到图传模块充电,仍旧提示温度太高暂停充电。
这次在 5 分钟后仅充入 5% 的电量,而图传模块掉电 7%,10 分钟后主相机充入 18% 电量。图传模块电量降低,充电效率似乎也下降了,充电 23 分钟后,图传模块剩余电量 10%,主相机充至 36%。
从结果来看,本次测试一共录制了 94 分钟的 4K 视频(50 分钟 25fps 和 44 分钟 50fps),占用 40 GB 的存储空间,主相机剩余电量 36%,图传模块剩余电量 10%。
至此,Nano 整体续航水平测试告一段落,接下来看看单独给图传模块充电能有多快。
看到大疆官网 Nano 介绍页面标注其支持 PD3.0 快充协议,不过需 30W 以上的 USB-C 充电器,于是我使用了少数派会员纪念专属周边「能量宝石」35W 电源适配器和 Nano 包装中附带的 USB-C 3.1 快充线单独给图传模块充电。
20 分钟从 10% 充电至 94%,29 分钟充至 99%,48 分钟完全充满至 100%。
总续航够用
主相机加图传模块的组合,足以支撑超过 90 分钟的 4K 视频录制,完全够我一次长跑或一日游玩的间断性记录需求。
而 64GB 版本(实际可用存储 48GB)的存储空间,也足够容纳 100 分钟左右的 4K 视频录制。与整套系统的续航能力可以说是完美匹配。
充电速度够快
图传模块支持 PD 快充,20 分钟就能从 10% 充至 94%,带个快充充电宝,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回血」,没有续航焦虑。
图传模块给主相机充电也是快充,25 分钟能从 2% 充至 99%。不过图传模块在电量较低时充电效率下降明显,另外主相机发热会触发温控,导致充电暂停,需要等待几分钟的降温。
书架中有本《新摄影笔记》,我时不时拿出来看看,但摄影技术一直未有长进。我总觉得掌握曝光、构图、光影、色彩和后期要有些天赋才行,而我还没这些天赋。所以我对 Nano 的画质并未有太多期待,觉得能拍到就行。
在光线充足的户外,Nano 直出的画面色彩有些过于鲜艳,饱和度拉得比较高,虽然第一眼看上去很讨喜,但略显失真。虽然是 4K 分辨率,但画面的实际清晰度只能说是一般,特别是画面边缘的清晰度有明显下降,远处的树木或建筑细节保留不够充分,能看到明显的噪点。
而一旦进入光线不足的环境,比如夜跑或在室内,它的小尺寸传感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画面整体偏向灰暗,暗部细节基本糊成一坨,有非常严重的涂抹感,以牺牲画质来压制噪点。
当然,对于一台体积这么小的相机,我无法苛求它拥有顶级画质。它在我这里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不可能」的机位,「拍到」我想要的画面,从这个角度看,它合格完成了任务。
鉴于我对画质知识储备不足且没有太多追求,下面展示我所拍摄的部分视频截图,因只是截图,所以仅供参考。
如果说画质让我觉得都在预期内,那防抖则让我有些超出预期。
我之前尝试过用手机边跑边拍,那画面抖得几乎没法看,自己都觉得晕。用手持稳定器倒是不怎么抖,但跑步时举着那么大的东西也实在不方便。
使用 Nano 后,只要将增稳场景选择为运动,再将其放在头顶就可以放心跑了。虽说和手持稳定器比较,其防抖还显得不足,但效果已比我手拿手机好太多太多。
我本未考虑过收音的事情,直到我回看录下的第一段视频。
那是段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录像,我们聊天的声音自然真实,有风噪但被压得较低,脚步声、周围的人声也很干净,看视频时有很强的临场感。
这种保留了现场真实氛围的声音让我十分惊喜,Nano 的收音表现绝对是它整体优秀体验中一个最易被忽略的,但又实实在在的加分项。
除了会拍些跑步视频和孩子,如今我出门时也很喜欢带上 Nano。这个小东西不占太多空间,又提供了一个手机无法替代、随时待命的记录视角。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不为拍摄而拍摄」的感觉,生活的过程中,轻轻一按,顺手就完成了记录。无论是陪伴家人外出漫步,还是自己在公园跑步,Nano 都以近乎「无感」的方式融进我的日常生活。这是我使用这段时间以来觉得 Nano 最成功的地方,它用我能接受的体积,打消了我举起相机前的犹豫和不便,画质的妥协、孱弱的散热,在「拍到那些本会错过的瞬间」面前,似乎都变得可以接受了。
照惯例,此类文章最后都是会一个购买建议,我也不能免俗。不过,这份建议并非面向他人,而是对自己购买 Nano 的肯定。
于我而言,这笔由「意外之财」促成的消费,最终变成了一次物有所值的投资。我用 Nano 记录了儿子第一次独立爬上香山的喜悦,捕捉了很多次在柏油路上奔跑的景色,保留了和家人日常不经意间的瞬间。它没有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摄影师,但确实让我的生活多了几分可供回顾的色彩。
Nano 值得购买吗?对我,绝对值得!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