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一时冲动买了相机,拍到现在也没搞出几张自己觉得特别满意的照片,实在是没感觉出什么「摄影眼」傍身的迹象,还光荣地成为了满手小玩具的器材党。出于业精于勤的朴素认知,我觉得哪怕审美水平就这么低了,至少多拍多练也能有点进步,就顺着一些教程的说法,把相机放在自己的背包里随身带着,随拿随拍。好在我现在投靠了 M43 阵营,带出门本身不是什么太难的事,难的是搞清楚到底该带什么镜头出门。
有的教程说,拍照片要对各个焦段的取景范围心中有数,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多少焦段有什么内容,所以最好买个取景练习片,多用那个框框在现实世界里比划;我觉得我能出门拿个相机拍照都算鼓起勇气了,拿个片片比划怕不是要我死。有的直接就说了,新手第一件事就是把套机的标准变焦镜头卖掉,买个好点的定焦,等效全画幅 35mm 就是最好的,但随后我就看见了类似的说法出现在 28mm、50mm、85mm、135mm 上,你让我听谁的去?
首先,我觉得抛弃变焦镜头不太现实。对像我这种从智能手机才开始大胆自由地接触「摄影」的人来说,屏幕取景和数码变焦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镜头光学变焦比起手机数码变焦已经是非常大的升级了,而且实在比带几个不同焦距的定焦头方便太多。但定焦头还是有大用的,便宜的标准变焦镜大多光圈紧缩、画质一般,夜间拍照补光也好,拍人像要虚化也好,想要更好的画质也好,后期总得升个级。
那么,最先买、最常带的应该是哪颗定焦镜头呢?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当然是用得最多的那颗。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平常的拍摄习惯有所察觉。比如把自己用变焦镜头和手机拍下来的所有照片统计统计,看看最常用的是什么焦段,第一颗定焦镜就选在这个焦段附近。
如果你是 Adobe Lightroom 用户,这件事还挺容易的,你只需要在图库里查看元数据,Lightroom 就会把你使用的镜头、日期、焦距、光圈等各种数据分门别类整理好。但如果你没有用 Lightroom 整理照片数据库的习惯,那就需要别的工具完成这件事了。
ExposurePlot 是由摄影爱好者 Paul van Andel 开发的免费软件。它功能简单,本质上是一个 Exif 分析器,但内置了足够丰富的自定义选项,五脏俱全,并且应用只有 1.78 MB,毫无负担。这算是个老应用了,现在运行起来除了长相与当代系统格格不入,整体没什么问题。
应用左侧是文件资源管理器列表,选中你想分析的文件夹后,点击「Start analyzing」按钮即可开始分析。当「35mm equivalent」按钮亮起时,即表示分析完成。比如我选择一个之前旅游照片的文件夹分析,它会优先读取 Exif 信息中自带的等效 35mm 焦距信息,并给出图表。它还会同时分析 ISO、光圈与快门速度。
如果需要的话,你还可以在焦距选项卡中调整图表的步进,并设定特殊的焦距点以更好观察特殊数值的表现。比如上图步进是 5mm,下图调整为 10mm,两者都更详细拆分了 28mm 附近的焦距。
对应的具体照片则可以在「Path list+Image」选项卡中直接查看,左侧还会附有具体的等效焦距值。
偶尔会有特殊情况,有些老相机和手机并不会自动在 Exif 中加注等效 35mm 焦距信息。比如我之前的奥林巴斯 E-PL7 就遇到了这个问题。ExposurePlot 还配置了计算模式。双击 35mm equivalent 按钮,即可在真实焦距(Real lens length)、计算 35mm(Calculate 35mm)中切换。下方标注 1:1 的按钮旁边填写等效系数后,重新点击开始分析按钮即可正常计算。这里我填了 1=2,勾选计算选框,搭配筛选功能,即可查看这款相机的等效 35mm 焦距分布情况。
使用时,我的建议是找一个全程都用同一个设备,比如手机,或者相机套头拍摄的文件夹来分析,这样受不同设备系数变动的影响比较小,也能更直观地看出自己一次出行中到底拍了什么、爱拍什么,得到的数据更有参考价值。
这个需求非常小,应该也比较一次性,但有一个可以即用即抛的本地工具,我个人感觉还是比其他操作简单得多。不管是从手机到相机,还是从变焦到定焦,它应该都能给出些参考,你甚至可以用这个分析数据考虑自己的下一部手机最好要配备什么焦段的摄像头,以获取最强的影像性能。从数据中应该还能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细节,比如如果带了变焦头,最常用的总是两头,显得两边都不够用。只可惜我发现这个工具太迟,用它来控制购买欲有些晚了,至少在清理不常用的设备时帮了大忙。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