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MediaVault 配置不用再踩坑了:面向 OMV 用户的初始化配置指南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我是安小匠,玩电脑玩硬件的创作者。
NAS,除了购买成熟的产品,自己组装也是一种有趣的玩法。我在上一篇文章《捡配件,勤动手,组装我的第一台 NAS》里分享了自己组装 NAS 硬件的经验,那么在完成硬件配置后,就要选择一款用着趁手的 NAS 操作系统。
我个人选择的是一款老牌的、面向 NAS 的 Linux 发行版——OpenMediaVault(简称 OMV)。它一开始就是为 NAS 而生,面向家用存储场景,提供了一系列开箱即用的功能(磁盘管理、SMB、NFS 等),更可以通过安装插件来拓展用途。更重要的是,它是开源免费的,没有版权之虞,不用担心授权问题;以 Debian 为基石的它更是广泛兼容各大 x86-64 平台电脑1,不挑硬件。
OMV 本身采用网页端管理界面,操作清晰易懂。然而相较于飞牛 OS这样专注于用户体验的 NAS 操作系统,OMV 的操作逻辑还是复杂了些,初次上手很容易被一环扣一环的操作逻辑弄得不明所以,就连我自己在「折腾」OMV 的过程中也踩过不少坑,折腾了很久才顺利实现 OMV 最基本的功能——文件共享。
就在折腾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得心应手,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装、配置经验,使配置 OMV 的过程更为清晰有章法。如果你也打算将 OMV 用于你的 NAS,那么相信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不少帮助。现在我将部署 OMV 的成功经验总结在这里,供你参考,让 OMV 为你所用。
文章要点比较多,大家可以不用着急,一步一步来。
ℹ️写在前面
本文不涉及磁盘阵列,所有磁盘均单独挂载。具体原因可以参看《捡配件,勤动手,组装我的第一台 NAS》的「我不组建磁盘阵列」一节。
与 Windows 和各大主流 Linux 发行版一样,OMV 的安装镜像采用 ISO 格式,极大地降低了操作门槛2。在获取 ISO 镜像后,你可以使用你喜欢的方式创建启动盘
OMV 的 ISO 安装镜像文件可以从官方网站下载。
打开官方网站,点击顶部的「Download」打开下载页面,然后点击「Stable」按钮下载最新的稳定版本。
下载得到的文件名类似于这样:openmediavault_7.4.17-amd64.iso
,镜像大小为 940MB 左右。
将安装镜像制作成启动盘有多种方式,例如使用 Rufus、Unetbootin 等工具创建启动 U 盘,或者使用 UltraISO、Nero 甚至 Windows 自带的刻录工具3刻录启动光盘(需要使用 DVD,因为容量超过了 CD4)。大家可以自行检索。
笔者选用 Ventoy 来制作启动盘,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系统引导工具,只需把 ISO 文件拷贝到 U 盘中,然后可以在 Ventoy 的界面中选择你要引导的 ISO。如此就可以实现多个启动镜像共存,无须反复格式化 U 盘。
注意:
无论使用哪种制作启动盘的方式,都需要格式化 U 盘,或者擦写你的 DVD-RW 光盘。Ventoy 在首次制作启动盘时也需要格式化。因此务必备份数据,建议「专盘专用」14!
以 Ventoy 制作启动盘的操作步骤如下:
Ventoy
的 exFAT 分区。在 Windows 中,只有第二个分区可见,Ventoy 将从该分区中扫描 ISO 文件。Ventoy
分区的根目录。由于 OMV 是服务器操作系统,其安装程序并不是使用我们熟悉的鼠标操作的界面,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原始」的、基于 ncurses 的界面,式样有点像 DOS 下的图形界面5,只能使用键盘操作。
大家不要被那些蓝背景、灰窗口的界面吓到,尽管放心就好。安装界面经过了精心设计,逻辑清晰,加上非常完备的中文支持,对中文用户非常友好,极大降低了操作门槛。6
安装过程非常简单,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个界面是语言选择(「Select a language」),可以直接在菜单中选择简体中文,回车确认。紧接着会要求你选择一个地理位置(用于设置时区等)以及键盘映射,分别选择「中国」和「汉语」即可。
随后安装程序会自动加载文件、探测网络连接,稍等片刻。
安装程序会为你自动配置网络,并且连接网络下载更新,这一过程是全自动的,可以减少人为干预。因此,为了使安装更顺利,建议提前通过网线将 NAS 与路由器连接,且路由器需要支持 DHCP 自动配置 IP 地址。
然后,在上图的列表中选择你使用的无线网卡,回车确认,随后安装程序会自动联网。
ℹ️提示:
事实上,无须网络连接也可以完成 OMV 的安装,但安装时会提示网络问题,需要你手动干预,会使安装过程稍微繁琐一些。如果你无法联网,则在下图的菜单中选择「暂时不配置网络」。
root
密码接下来 OMV 会要求你输入主机名(hostname),这将是你的 NAS 在局域网上显示的名字。
再下一步就是配置超级用户 root
的密码。
root 是 Linux 发行版中的超级用户,几乎可以干任何事情,未经授权使用 root 用户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给 root 账户设置密码,防止他人非法登录 NAS。
你需要设置一个强度相对高一些的密码,以保证系统安全。
ℹ️提示:
务必牢记你输入的密码。后续若需要以 root 权限登录系统进行维护,则会用上这个密码。
安装磁盘的选择,是我必须重点强调的部分。因为 OMV 默认会清除你的系统盘,将其变为 OMV 专用,只能按照 OMV 自己的方式分区,不支持自行分区,这与其他操作系统的安装是有根本不同的!
⚠️特别注意!
当你开始磁盘分区时,OMV 就会按照其既定的规则来分区,不支持自行修改。你选择的目标磁盘数据将会被完全覆盖掉!
因此,在继续之前,请务必:
正常情况下,你的电脑应该连接了两块磁盘:你的启动 U 盘,以及将要安装 OMV 的系统盘。所以你会看到下面这个提示:
⚠️!!!警告!!!⚠️
如果你只插了启动盘,那么你的启动盘就会被 OMV 的安装程序覆盖掉。
这是一个大坑!
确认之后,再根据厂家、容量和型号来选择正确的目标磁盘。我用于安装系统的磁盘是 128 GB 的 Intel SSD,因此选择第一项。
分区完成后,安装程序就会正式开始把系统文件复制到磁盘中。
接下来 OMV 安装程序会要求你选择镜像站点所在的区域,根据你的实际需要选择。建议选择「中国」,可以直接使用国内镜像源,访问速度会快不少。
下一步,安装程序会给出一系列国内镜像源的地址,我首推的是网易(mirrors.163.com
)、清华 TUNA(mirrors.tuna.tsinghua.edu.cn
)或中科大(mirrors.ustc.edu.cn
)。
安装程序还会询问你是否设置 HTTP 代理。如果不需要,直接留空并确认。
如果你的 NAS 已经正常联网,那么接下来安装程序就会自动联网安装。否则,你会看到下图的这个警告。
但是,实际上不联网依然可以继续安装 OMV,直接选「是」即可继续安装。7
随后,安装程序就会自动安装启动引导器(Grub),随即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当你看到下面这个提示时,恭喜你,OMV 顺利完成了安装!
拔掉启动盘,选择「继续」并回车,等待电脑重启。重启后,电脑将会自动进入 OMV。
重启后,你会看到 OMV 的启动菜单。8等待 5 秒(或直接回车),即可引导进入 OMV:
成功进入系统后,你会看到下面这个画面:
不要被上一张结尾那张黑黢黢的界面吓到,因为实际上配置 OMV 根本不需要输入命令。开发团队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功能完备的网页端管理界面,就和路由器、云服务控制台9一样,我们只需要在浏览器中输入 NAS 的 IP 地址即可。
那么我们正式进入下一环节:进入 OMV 的网页管理界面,初始化 OMV 的配置。
⚠️注意:
先别急着拔掉显示器,接下来的几个步骤还离不开显示器。
理论上 SATA 是可以实现热插拔的,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开机时更换硬盘。但是我使用的 H61 主板似乎存在限制,开机状态下更换硬盘时,操作系统未必能识别到硬盘的变更。因此要在电脑还没启动时装上数据盘。
ℹ️提示:
如果电脑已经开机并进入 OMV,可以先登录你的 root 账户(在
<主机名> login:
提示符输入root
,然后键入 root 密码并回车。注意密码不会回显),然后执行poweroff
命令,即可安全关机。
由于 OMV 本身的配置都有赖于其网页端,用网线10将 NAS 连入局域网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务必确保路由器支持 DHCP 功能,可以自动分配 IP 地址。
为了能让 OMV 在开机时自动配置网络,免于手动操作,建议在开机前就将 NAS 连接到路由器上。
由于自动分配的 IP 地址往往是随机的,我们还需要确认 OMV 分配到了哪个 IP 地址。
开机,启动进入 OMV。当启动完成后,你会看到黑色的屏幕上显示了当前 OMV 的 IP 地址。下图红框处 enp5s0
的地址就是 OMV 在局域网分配的 IP 地址,其中 enp5s0
对应的是当前连接的有线网卡。
ℹ️提示:
不同电脑的网卡名和 IP 地址不一样,看清楚了。
然后,在同一局域网的另一台电脑上打开浏览器,访问该 IP 地址,即可打开 OMV 的管理后台:
OMV 管理后台的默认用户名和密码如下:
默认用户名 | admin |
---|---|
密码 | openmediavault |
DHCP 分配 IP 地址,意味着每次开机后 NAS 的 IP 地址很有可能「一天一个样」11,显然容易影响 OMV 的使用体验(比如每次进管理后台前,找 NAS 的 IP 地址都要捣鼓半天)。所以我们需要给 NAS 分配固定的 IP 地址。
enp0sxx
」的是板载有线网卡;而名称一长串、以「enx
」开头的网卡则为独立安装的网卡,图中这个网卡「enx00e04c6800e1
」是扩展卡上的千兆网卡。12静态
」,然后依次指定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地址。自动
」)即可。223.5.5.5
)。其他设置保持默认值。稍等片刻,我们的网络设置就生效。接下来,就可以直接用固定的 IP 地址来访问 NAS 了。
ℹ️提示:
从现在开始,你就可以拔掉 NAS 的显示信号线了,之后的操作都不需要再使用显示器和键鼠。21
为了保证 OMV 的安全,网页管理界面的密码也需要重新设置。
在 OMV 管理界面中,点击右上角的「用户」图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更改密码」,如下图所示:
然后在弹出的界面中指定新密码即可。
ℹ️提示:
不建议设置为与 root 相同的密码。
SMB/CIFS、FTP 等文件共享协议允许匿名访问,也就是无需登录即可访问 NAS 的共享文件夹。但如果有一些重要的文件,显然你会希望用户在登录后才能访问。
因此,为了让其他设备安全可信地访问 NAS 上的文件,我们还需要新建一个用户。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为 OMV 配置文件共享协议时,禁止匿名访问特定的共享文件夹。
robin
确认无误后,拉到最下方点击「保存」,并提交更改。
在此基础上,你还可以创建更多的用户,在之后的操作里给不同的用户指定不同的权限等设置。
在 OMV 中,要想用上数据盘,让局域网内的设备访问 NAS 中的数据,需要「三步走」:
上面三个步骤环环相扣,连接紧密,务必循序渐进一步步操作。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挂载文件系统。
与飞牛、群晖、威联通 QTS 等主打便捷的 NAS 系统不同的是,OMV 是不会自动识别并挂载你的数据盘的,需要你手动在 OMV 的「文件系统」管理器中挂载数据盘的分区。
/dev/sda2
是我笔记本电脑 1TB 硬盘上的数据分区,此前一直在 Windows 下使用,为 NTFS 文件系统。数据盘
」「Notebook HDD
」等。你可以指定多个标签。如果你还有其他的分区要挂载,则重复上面的步骤。
如果你购入了新硬盘,或者是要清除原有磁盘的数据并用作 NAS 存储,则可以在磁盘管理界面中,选中你要清除数据的硬盘,然后点击「橡皮擦(清除磁盘数据)」按钮。
随后,OMV 会要求你确认。若要继续清除磁盘,则确认即可。
⚠️注意:
由于 OMV 的设计,如果不清除整个磁盘的数据,则无法在 OMV 中创建文件系统。
完成擦除后,进入「文件系统」管理器页面,找到「带圆圈的加号」按钮——也就是创建新文件系统的按钮。点击后,出现一个菜单,其中列出了 OMV 支持创建的几个文件系统:
不同的文件系统有不同的特性,根据需要选择:
文件系统 | 特点 |
---|---|
BTRFS | 非常强大的文件系统,具有稳定的表现和较高的容错率,还支持快照、分卷等高级特性。同时适用于 HDD 和 SSD。 |
EXT4 | Linux 的老牌文件系统,中规中矩,兼容性最强,同时适用于 HDD 与 SSD。 |
F2FS | 专为 SSD 优化的文件系统,可以充分发挥闪存性能,只能在 SSD 使用。 |
JFS | 以日志为特色的文件系统,为面向事务的高性能系统开发,注重性能与可靠性,数据恢复能力强,主要面向企业。 |
XFS | 适合高性能、高并发的存储,如果有数量庞大的设备同时读写 NAS 上的文件系统,则可考虑使用。 |
我个人首推 BTRFS,主要是看重它的灵活性、便利性与容错率。
⚠️注意:
OMV 创建文件系统,是将整块硬盘作为文件系统,没有分区表。
因此,如果你打算拆下硬盘连接到 Windows 上读数据,那么系统是无法识别的。你只能在 Linux 下手动进行挂载(使用
sudo mount /dev/sdX
)。
随后进入创建文件系统的界面。其中:
Single
」,表示只使用单个磁盘,不要创建磁盘阵列;确认后,OMV 就会立即开始格式化磁盘,随即自动打开「挂载」界面,以便你立即挂载刚创建的这个文件系统。
在挂载磁盘后,我们需要在 OMV 的「共享文件夹」管理器中,将你已挂载文件系统上的文件夹作为一个「共享文件夹」来配置。有别于我们熟悉的 Windows 共享文件夹,OMV 的「共享文件夹」实际上是一个个映射:每个「共享文件夹」的条目,都会映射到文件系统上你指定的一个文件夹。
在配置 SMB/CIFS、NFS 等传统的文件共享功能时,你就可以在「共享文件夹」列表中选择一个条目,将其中的文件共享给网络中的设备。
与此同时,「共享文件夹」还可以用来给 OMV 其他的功能组件提供文件存储。为了防止用户更换磁盘导致路径失效,OMV 不允许功能组件使用绝对路径,只能使用你设置好的「共享文件夹」。高阶的应用(如基于 Docker 的 openmediavault-compose 插件)需要你选择你配置好的「共享文件夹」来存储数据。
/
」(根目录)。管理员可读写,用户可读写,其他只读
)。确认无误后,点击「保存」,提交更改。
在使用 NAS 文件共享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以下两个麻烦: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正确地设置共享文件夹的权限。
Read/Write
」:支持读写;Read-only
」:只读;No access
」:禁止访问。robin
」用户为例,我想允许该用户读写该共享文件夹,那么点击「Read/Write
」按钮即可。注意:
「权限」设置面板适用于采用 Linux 文件系统的共享文件夹,如 Ext4、BtrFS、XFS 等。
对于 NTFS、exFAT 等 Windows 文件系统,即使不设置权限也不影响用户读写文件,在用户通过 SMB/CIFS 匿名访问共享文件夹时也是如此。
共享文件夹不是一成不变的。OMV 允许你在创建共享文件夹后,随时修改其指向的文件系统和相对路径。
例如,你配置了一个名为「多媒体
」的共享文件夹,「文件系统」设为一块 2 TB 的磁盘 /dev/sda
。后来你购入了一块 4 TB 的硬盘,创建为 /dev/sdb
这个文件系统,那么就可以在「共享文件夹」界面中选中「多媒体
」文件夹,点击工具栏上的「铅笔」按钮进入编辑界面,随后将「文件系统」设为 /dev/sdb
即可。
大家使用 NAS,最主要的用途应该就是文件共享了。
最为常用的局域网文件共享协议就是 SMB/CIFS,是 Windows 默认采用的文件共享协议,配置灵活,支持各种高级特性。后来,SAMBA 项目让该协议实现了跨平台,现在可在 macOS、Linux、Android 等平台中使用。
我个人就是优先推荐使用 SMB/CIFS 的:一方面,OMV 默认支持该协议,开箱即用;另一方面,Windows 原生支持,加之 Linux、Android 等平台都有软件支持该协议,极大降低了不同平台设备访问 NAS 的门槛。
OMV 预装了 SMB/CIFS 的支持。在左侧导航栏中,依次展开「服务」==>「SMB/CIFS」==>「设置」,打开 SMB/CIFS 的全局设置:
随后,勾选最上面的「已启动」复选框,其余设置保持默认值即可。然后将网页拉到底部,点击「确认」,随即按提示提交更改,即可启动 SMB 服务。
在 OMV 中,无论是哪种文件共享协议,你在上一章创建的「共享文件夹」都不会自动共享给网络上的设备;你只有在这些文件共享协议中,手动将共享文件夹加入其中。SMB/CIFS 就是如此。
参数名 | 说明 |
---|---|
只读 | 启用后,用户将无法创建或修改共享中的文件,只能由你在 OMV 上修改。 |
启用回收站 | 默认情况下,在 Windows 中删除共享文件夹上的文件时,是会彻底删除的。打开该选项可以启用「回收站」,防止误删文件。16 |
传输加密 | 只允许支持加密的客户端存取共享文件夹,可以保证数据安全。 |
存储 DOS 属性 | 打开此项,可以让 OMV 兼容与存储 DOS/Windows 文件系统的扩展属性(系统、只读、隐藏、存档)。如果你使用的系统以 Windows 为主,且有软件依赖于这些属性,可以考虑启用。 |
允许主机和拒绝主机 | 白名单和黑名单,可以允许或拒绝特定的主机访问这个共享文件夹。留空则为默认值。 |
在完成所有 SMB/CIFS 文件共享的设置后,接下来测试共享文件夹是否可访问。你可以进行以下测试,以 Windows 为例:
\\<主机名或IP地址>
(如:\\192.168.2.3
),看看是否能列出所有的共享文件夹(可访问性为「公开」)。如果测试结果一切正常,那么恭喜你,你顺利完成了 OMV 的文件共享配置,现在你可以畅快地使用你的 NAS 了!
答:很正常,这与 NTFS 的机制有关。我之前就才过这个坑。
有别于 Ext4 等 Linux 文件系统,NTFS 在目前的 Linux 发行版中,通过 NTFS-3G 这个项目提供支持。考虑到在 Linux 下使用 NTFS 的用户往往同时使用 Windows,为了保证兼容性,NTFS-3G 挂载 NTFS 分区后,其访问权限要宽松得多,防止权限问题导致 Windows 无法访问 Linux 下创建或修改的文件。
这就意味着,即使没有在 OMV 中为 NTFS 上的「共享文件夹」配置权限,或者是完全以访客身份访问「共享文件夹」时,照样能正常读写文件。
然而,OMV 是一款 Linux 发行版。像 Ext4 这样的 Linux 文件系统,本身就有完备的权限机制,OMV 对「共享文件夹」权限的管理自然是完备的,因此不配置权限就无法写入甚至读取文件。所以你才会遇到上述问题。
答:简单来说,就是看重灵活性——每块磁盘有不同的分工,独立存储数据,必要时可以更换。而且其中两块磁盘是我使用多年的盘,存储了大量需要共享给多设备的数据。具体原因可以参看《捡配件,勤动手,组装我的第一台 NAS》的「我不组建磁盘阵列」一节。
当然,不采用磁盘阵列也意味着我要更注重数据安全。目前我采用的是「3-2-1 备份原则」:至少保留三份数据副本(一份主份 + 两份备份),保存在两种不同介质上(如 NAS+ 硬盘),且有一份异地存放(例如选择可靠的、支持加密传输的云存储,我选用的是阿里云盘)。
在动手完成组装 NAS、初始化配置 OMV 后,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个人数据中心」,原先分散在三四台电脑上的数据得以集中起来,免去往返不同电脑的麻烦,还有专门的硬盘用于备份手机上的照片、视频等数据。这其中,我收获了不少快乐,有获益于 NAS 集中管理数据的自在感,更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就感。
在这一过程中,我动手探索 OMV 的配置,亲手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再通过这篇文章把这些经验分享给愿意使用 OMV 的读者们。若这篇教程能帮助到大家,帮助喜欢 OMV 的读者成功搭建属于自己的 NAS,那就是我莫大的荣幸。
当然,OMV 的潜能远远不止 SMB/CIFS,它还支持更多高级特性,例如 NFS、FTP 等协议,甚至是 Docker Compose 容器等高阶玩法,这些都值得好好发掘。我也会在后续的创作中为大家讲解这些高级玩法。
希望大家都能开心自在玩转 NAS!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